阿穆爾河,是中國東北兩大河流--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流而出的遠方,最終目的地是鄂霍次克海。作者的書寫與人生,幾乎就圍繞著這一條河展開。與其他俄羅斯作家不同,他并沒有將更多社會、家庭內(nèi)容放諸于文字之中。他的描述永遠多于議論,或許就是相信,阿穆爾河本身的寓意已足夠豐富,用不著他多說什么。
從短短幾行字一個小段構成的\"詩意描寫\",到相對完整段落組成的\"見聞遐想\",一段一段,長短錯落,完全像是觸景生情時的描摹。它雄渾中帶著壯闊,險峻中又蘊含著瑰麗。它是屬于北方的童話,森林、河流中蘊藏著大自然無盡的秘密與詩意。作者最終完成的阿穆爾河日志,讓我們看到了它的四季輪轉,像置身于遠東,體驗著那漫長冬季向春的遷移。微變當中,我們聽到草木由枯轉綠時,寒冰乍裂的聲音。這里萬物生長,無數(shù)動物在森林河流里出沒。一把刀甚至可以在狗魚肚子完成它的漂流。
作為并不知名的俄羅斯作家、畫家,作者的作品,是第一次被引進出版。他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后又在和平歲月的遠東,與自然相伴。但與自然相處,他儼然擁有一個更永恒、開闊的世界,他在其間游走、探索,并把它轉化為傾吐思緒以及摹寫的對象。一個更深刻意義上的家的建立,使得他與那一片山川河谷建立起精神的聯(lián)系,所有飛鳥走獸,他也都如兄弟姐妹般熟習它們的稟性。他所有的記述,都像是在描述家的模樣。慢慢,他似乎也變成它的代言人,自然界借助于他的表達,所完成的呼吸吐納。
他筆下的自然,千變?nèi)f化,仍是本真的物象,知其名,識其形,領會其堂奧,并習得敬畏。
希望每個有緣翻閱這本書的人,聽到沙沙的聲音,猶如聽到腳踩在雪地上發(fā)出的聲音,能夠感受到無處不在的自然氣息。
前言
“我是終生迷戀徒步旅行的人”
——致親愛的中國讀者
一九四五年八月,我父親當時是少校,母親是中尉,他們隨蘇聯(lián)軍隊一起到了旅順口(現(xiàn)在叫旅順)。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我在那里出生。因此中國,對我來說不是陌生的國度,而是短暫的故鄉(xiāng)。當我滿一周歲的時候父親退役了,我們?nèi)一氐搅颂K聯(lián)。我永遠熱愛這個我并不熟悉但名字非常好聽的城市和大海。我們乘坐已經(jīng)破舊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海船返回祖國時遭遇最強烈的狂風暴雨。根據(jù)父親回憶:當驚濤駭浪襲來時,整條船眼看就要斷裂、粉碎。乘客們在船顛簸、搖晃時暈船,經(jīng)歷難以忍受的痛苦,只有我在媽媽的懷抱中安然酣 睡……
我堅信父親會非常高興他的書將在中國出版。我向杰出的翻譯家、在俄羅斯我們親切地把她叫作卡佳,致以誠摯的敬意!她毫不畏懼地在她那柔弱的雙肩上擔負起把該書翻譯成漢語的繁重任務。
“我是終生迷戀徒步旅行的人!薄@是父親對自己的評價。除了遠東,他不想在任何其他地方生活。其他地方的一切他都感到陌生,都會引起他的鄉(xiāng)愁,只有遠東大自然的遼闊觸動他的心靈,使他感動得潸然淚下!斑@些年沿著士兵行軍的道路,我們到過很多國家,無論在哪個遙遠的國家,夢中看到的只有故土家園。”——這是作家彼得·科馬羅夫寫的一段話,仿佛寫的就是我父親。
父親寫的第一部戰(zhàn)爭題材長篇小說《熊的圍墻》,整整經(jīng)歷了七年的苦難歷程,有創(chuàng)作的艱辛、有出版社的掣肘。在母親的鼓勵和幫助下,他最終完成了創(chuàng)作。母親一直相信他,全身心地支持他。父親完成創(chuàng)作后,開始沿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地區(qū)徒步旅行。他對療養(yǎng)院、度假勝地以及有組織的休息不感興趣。他向往未經(jīng)開發(fā)的、原生態(tài)的、人的足跡從未踏過的大自然。每逢假期他都應朋友們的邀請參加各種目的的考察。他見多識廣、性情隨和、善于步行和爬山,在艱難的旅途中從不成為他人的負擔。
通常準備行裝用不了很多時間。舊的細毛氈帽、棉襖、人造革長筒靴、軍用簡易帳篷——全部行裝。最初他還帶上一小袋糧食、面包干、喝茶用的白糖、一塊脂油。當然,必須帶上他自己用膠合板制作的小型畫具箱、顏料。父親從來不帶獵槍,盡管有,因為他不喜歡捕殺野獸。他可憐動物,虔誠地遵循原始森林的行為規(guī)則。如果他們在過冬小屋過夜,臨走時他一定要打掃干凈,留下一點糧食、食鹽、火柴。當陌生人好心留他過夜,次日早晨他一定提早起床,給主人劈木柈、挑水或者把已劈好的木柈摞成劈柴垛。例如在阿姆貢居住的舊教徒每一家都歡迎我父親,因為他不吸煙、不喝酒。
從哈巴羅夫斯克揚起自己制作的風帆,乘坐用雙槳劃著的小船沿阿穆爾河航行到尼古拉耶夫斯克。通;ǖ陀谑袃r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價格買下最便宜的小艇,重新修理安裝、填補縫隙。在《劃著破舊小船旅行》《夏季漫游日記》《阿穆爾河的項鏈》等書中記述了這些旅行的印象和趣聞逸事。
在攀登巴賈爾頂峰時,父親決定沿著《戰(zhàn)艦巴拉達號》一書的作者,俄國作家岡察洛夫登山的路線,不同的是岡察洛夫是被幾個埃文基人給抬上去的。憑借著在格爾比河發(fā)源地旅行時留下的美好記憶,他寫了隨筆《紅色的石頭》,刊登在首都的一些雜志上。他在那里采集了血紅色苔蘚的標本裝在小瓶里,那里沿河岸的大圓石頭上面長滿血紅色的苔蘚。成為令人驚奇的景觀!科學家們斷定:苔蘚早已確認,這種非同尋常的顏色是由于溫差引起的。這里山巔上白雪皚皚、寒冷刺骨,卻同時伴隨著七月的酷暑炎熱。
至今我也沒有明白:他的視力不好,卻能夠覺察到大自然中的微小動作——樹上的松鼠、地上鉆來鉆去的花鼠、布谷鳥的小靴子掉在地上后長出的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天上掠過的飛鳥。也許他具有某種特別的心靈洞察力。父親熱愛我們的原始莽林、無邊無際的天空,知道所有云彩的種類,甚至它們的拉丁語名稱,熟悉動物區(qū)系和植物區(qū)系。在他的作品里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瑰麗的風景,因為他是畫 家。
遠東的大自然在我父親漫長的生涯中不僅是快樂、慰藉、治病良藥,也是永恒的憂患和哀傷。由此他在每本書里都呼吁讀者珍惜大自然的脆弱和慷慨大方的美。遺憾的是在我們的時代這無異于曠野呼聲。父親從不悠閑,他有做不完的事情,他的興趣廣泛——寫作、繪畫(油畫、水彩畫、線條畫)、木刻和石刻、根雕、模壓技術、鑄造銅淺浮雕制品以及其他。
他的工作時間非常嚴格:早晨九點已經(jīng)坐在寫字臺前工作,午飯時休息,下午繼續(xù)工作到晚上。這樣工作一直到臨終為止。他一生遠離醫(yī)院,像小孩一樣害怕打針,也不服藥。他嚴厲地對我說:“我注定要死的時候,你不要試圖搶救,不要做任何手術。”九十四歲時在睡夢中他溘然長逝,度過了幸福的一生……母親逝世早于他兩年。那時他經(jīng)常說:“他也快走了,失去了生活的意義!逼鸪跷覜]有認真對待,認為是孤獨、缺乏交流而導致的郁悶,相信時間會治愈喪妻之痛。突然父親特別急于到原始森林去,要求把他送到他年輕時經(jīng)常去的森林,不然其他森林也行。只有現(xiàn)在,當我讀了他九十歲時出版的《諾亞方舟》一書后我才恍然大悟,這位終生迷戀徒步旅行的人渴望在原始森林中迎接自己的臨終時刻,因此他心急如焚地想要到那里去。
在這里我還想簡要介紹一下攝影家亞歷山大??尼基托維奇??波索霍夫。他和我父親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卻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們不僅在同一個出版社工作,工作聯(lián)系密切,而且還具有相同的愛好:酷愛大自然,經(jīng)常結伴到野外旅行。在我父親九十歲生日前夕,父親寫的《諾亞方舟》一書問世,波索霍夫負責該書的裝幀工作并提供了照片。值得指出的是這本書的出版飽含著波索霍夫對我父親深沉的愛。不久,波索霍夫見到我時,問:“你父親喜歡我為他做的書嗎?”我不得不承認:“非常遺憾,父親的視力不佳,他無法做出評價!边^了幾天亞歷山大??尼基托維奇給我打電話,說:“你到出版社來一下,取走送你父親的禮物! 當波索霍夫贈送禮物時,那一瞬間,我驚得瞠目結舌。這是同一本《諾亞方舟》,但是開本、鉛字、插圖都增大一倍。這是唯一的一本大開本書。父親感動得潸然淚下,說:“啊,這是真正的禮物!”他把這本書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寫字臺的抽屜里,經(jīng)常翻看,仔細欣賞書中獨一無二的繪畫,直到生命終結。 如今這本書已成為傳家寶。 亞歷山大??尼基托維奇現(xiàn)已退休,但是依然從事書籍裝幀工作。
柳德米拉??科利別里
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市
二〇一九年六月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科利別里(1917--2011),俄羅斯作家、畫家、地方志專家、哈巴羅夫斯克市榮譽公民、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參加者(1936-1946),多次受過各種獎勵。他的主要作品有:戰(zhàn)爭題材的長篇小說《熊的圍墻》《忠誠的考驗》《祖國的士兵們》等,大自然題材的作品有:《莽林》《朱格朱爾山的微笑》《森林的花紋》《旅伴》《見聞遐想》《阿穆爾河沿岸日歷》等。
譯者簡介
陳淑賢 天津南開大學教授 。 1954年哈爾濱外國語學院畢業(yè)。先后在北京、上海、哈爾濱、天津等地的工業(yè)部門和大學擔任蘇聯(lián)專家翻譯、為研究生和本科生講授俄羅斯-蘇聯(lián)文學課程。1993年至2004年應聘到俄羅斯工作,擔任《俄羅斯之聲》俄羅斯國家廣播公司駐哈巴羅夫斯克總編輯部特級翻譯兼播音員。翻譯出版索爾仁尼琴文學回憶錄《牛犢頂橡樹》、阿斯塔菲耶夫散文集《樹號》等多部俄羅斯著作,F(xiàn)已退休,居住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