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32 元
叢書名: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 作者:楊庭碩,呂永鋒著
- 出版時間:2004/1/1
- ISBN:9787810686730
- 出 版 社:云南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S157
- 頁碼:488頁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本書整合人類學、生態(tài)學、歷史學眾多學科理論,以“文化制衡背景下利用水土資源”為核心并結合實例,進行水土資源維護和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
□□學教學與研究在云南大學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從□0世紀□0年代云南大學成立時起,□□學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云南大學前進歷程中的晴雨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學的發(fā)展也經歷了篳路藍縷的初創(chuàng)、艱難求索后的柳暗花明、名家輩出的輝煌、特殊歷史時期的低迷徘徊、雨過天晴之后的復興。
□0世紀30年代,由方國瑜先生主其事,邀約凌純聲、向達、楚圖南、聞宥等學者編輯出版《西南邊疆》雜志,研究邊疆史地,探討□□風俗。并在云南大學創(chuàng)建西南文化研究室,由方國瑜先生任主任,克服由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帶來的種種困難,先后編印"西南文化叢書"十一種。1938年,吳文藻先生被聘為云南大學教授,籌辦云南大學社會學系。
前言
第一章 日趨嚴重的水土流失
第一節(jié) 當代的水土流失災□
一、問題的緣起
二、水土流失與四大危機的關聯(lián)性
三、水土流失的復雜性
四、當代水土流失災□的特點
第二節(jié) 水土資源維護失范
一、正確的水土資源維護目標
二、水土資源維護思路的偏頗
第三節(jié) 災□救治表層化存在的問題
一、水土流失災□的實質
二、救治對策單一化
三、忽視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四、忽視救治過程中派生的負面影響
五、忽視救治后的合理規(guī)劃
第四節(jié) 缺乏信息支撐
一、信息時代的信息障礙
二、獲取有用信息的困難
三、信息解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四、信息收集需要另辟蹊徑
五、建構信息處理的新體系
第五節(jié) 第一文化價值的失落
一、重視各第一傳統(tǒng)文化價值
二、重新認識砂田農耕的價值
三、土地石漠化并非頑癥
四、聚雨灌溉技術并未過時
五、充分利用傳統(tǒng)智慧和技能
六、傳統(tǒng)文化是持續(xù)動員社會力量的源泉
第二章 水土流失的二重性
第一節(jié) 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
一、正確理解水土資源的實質
二、水土資源的價值評估
三、對水土流失的理解
第二節(jié) 自然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二重性
二、自然水土流失的特性
三、自然水土流失的運行規(guī)律
第三節(jié) 人為水土流失
一、治理的核心——對付人為水土流失
二、人為水土流失的次生性
三、人為水土流失的人為性
四、人為水土流失的劇增性
五、人為水土流失的其他基本屬性
第四節(jié) 水土資源維護
一、多樣化結構穩(wěn)定并存
二、利用價值□大化
三、提高生命物質產出能力
四、具體維護的內涵
第五節(jié) 兩種災□不容相混
一、災□的自然性與人為性需嚴格區(qū)分
二、對1998年洪災主要成因的分析
三、災□救治需借鑒各第一的智慧和技能
第六節(jié) 水土流失災□救治的任務
一、恢復水土資源的利用價值
二、第一災□隱患
三、防范兩種水土流失的疊加
四、水土資源改性后的利用方式
第三章 文化制衡略論
第一節(jié) 從生物制衡到文化制衡
一、學術背景
二、復雜的自組織系統(tǒng)
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與運行
四、平衡與制衡的區(qū)別
五、文化制衡的內涵
第二節(jié) 文化制衡的運行方式
一、文化制衡與生物制衡的關聯(lián)性
二、文化制衡的實質
三、文化制衡的運行特征
四、人類社會與地球生命體系偏離的成因
第三節(jié) 文化建構的雙重性
一、文化建構的雙重法則
二、文化建構的生物性法則
三、文化建構的社會性法則
四、文化建構雙重性的辯證統(tǒng)一
第四節(jié) 文化適應的雙向性
一、適應概念的歷史回顧
二、適應概念的內涵
三、文化適應的生物性取向
四、文化適應的社會性取向
第四章 水土資源的利用與維護
第一節(jié) 文化及其生境
一、生境概念的提出
二、第一生境概念的內涵
三、生境中的水土資源利用與維護
四、從生境建構特點所看到的當代災□
第二節(jié) 第一生境與水土資源的利用
一、生境運行的規(guī)律
二、生境運行缺陷的文化倫理剖析
三、文化類型的差異對生境建構的影響
四、多元文化可以并行延續(xù)的理論基礎
五、從適應角度所看到的我國水土資源特點
第三節(jié) 第一生境中的水土流失
一、不同類型文化建構下第一生境中的水土流失
二、對人為水土流失的認識
三、不同文化樣式下的水土資源利用與維護
第四節(jié) 論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
一、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內涵
二、水土資源利用中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性的表現(xiàn)
三、對“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界定
第五章 人為水土流失的控制
參考文獻
后記
四、忽視救治過程中派生的負面影響
水土流失災□本身是多種因素復合疊加的結果,因為災□而做出的任何一項對策,盡管其初衷是想使對策的因果關系明晰化,救治措施所引發(fā)的反饋都必然包容多重的因果關系。對待多重因果關系并存的復雜系統(tǒng),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對策,都需要多角度地審視誘發(fā)牽連性負面效應的可能,以防患于未然。這一點恰好被以往的水土流失災□救治工作所忽視。
我國鹽堿化的土地面積多達□66萬平方公里,其中農田約66.7萬平方公里,占我國耕地面積的7%。①因此,救治鹽堿化土地一直是我國水土流失災□救治的一個重要方面。救治鹽堿化土地常規(guī)使用的辦法有四種:引水洗鹽、開溝排鹽、改種抗鹽作物以及植樹種草改良土壤。除了植樹種草這一做法不會引發(fā)負面效應外,其余三種做法都可能誘發(fā)牽連性的不利后果。有關數(shù)據表明,如果土壤含鹽量為0.1%。0.3%,少數(shù)不耐鹽的作物就可能遭受鹽災;達到0.3%~0.6%時,一般作物生長發(fā)育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有些作物會因此死亡;超過1.0%時,則一般作物都不能生長。②據此可知,要將已經鹽堿化的l平方公里土地用水沖洗到可以正常利用,其需水量十分驚人,需要數(shù)千噸的水多次淋洗才能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