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感染人數(shù)還在不斷增加,但這似乎已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背景。只有國內(nèi)突然出現(xiàn)的散發(fā)病例還在頑強地提醒我們?nèi)蚧臅r代也是蝴蝶效應的時代,遠方的疫情隨時可能進入你的生活。
疫情地圖上每天變化的絕不只是數(shù)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人間工作室自疫情之初,有關個體視角的書寫便從未間斷他們是醫(yī)護人員、病人家屬、心理咨詢師、建筑工人、學生、餐館老板、農(nóng)村干部……他們身處武漢、身處中國、身處全世界。這些書寫正是全球化時代下普通人的疫中生活史。
堅持個體視角是在人間的一貫風格。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起初專注于通過紀實影像講故事,近年來影像與文字并重。十年來,我們堅持用冷靜的敘述抵抗冰冷,記錄隨大時代沉浮的個體人物命運。
抗疫中當然有傷痛有苦澀,個人的命運未必都通向好的結(jié)局。作者們的筆觸無意矯飾,而是以寫實的態(tài)度展現(xiàn)苦難中的高貴人性。
《重癥病房里80歲老人的愛情》里面有這樣一段話爺爺跟醫(yī)護人員說:奶奶年輕的時候很能干,比我會聊天,比我識大體,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她料理,為家里做了不少貢獻。她現(xiàn)在病了,我不能不管她,做人要講良心。
《基層干部抗疫實錄》一文里,村民們不敢接近已經(jīng)痊愈的祖某,她在孤獨和自責中受到折磨,但小學同學的一聲呼喊我想你了一下子令她破涕為笑。這樣的瞬間常常令我們眼眶濕潤、欣慰不已。
二、本書是一部令全球人共情且相互理解的生活史
和一些國外政客的爾虞我詐不同,國外的大多數(shù)民眾都是和我們一樣具有共同情感的人。無論是出自日本政治家長屋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是出自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的我們是同一片海里的浪花,同一棵樹上的葉子,同一座花園里的花朵,都在疫情中有了具體的含義。人類的情感在這樣的全球性事件中達到了共鳴共振。
比如《大年初一,媽媽在隔離病房去世》一文在全球社交網(wǎng)絡上被廣泛傳播,數(shù)千萬人瀏覽、轉(zhuǎn)發(fā)。有網(wǎng)友寫道: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和你經(jīng)歷了差不多的失去媽媽的故事。
希望能給予你們力量,撐過這段艱難時期很抱歉你失去了親人,希望你能維持這個家繼續(xù)走下去心碎,淚流,我為你的堅強敬禮。保持健康。保佑中國武漢。
《不談國與國,我們幫助的是一個一個的人》一文記錄了這樣一段故事。有位同胞收集了不少口罩,美國疫情暴發(fā)時,他主動詢問波士頓的醫(yī)生朋友需不需要口罩。朋友們一開始不好意思索要,后來覺得情況緊急才接受幫助。后來這位同胞還發(fā)起華人直接捐口罩志愿活動,有的受贈者還專程來跟他們合影,希望把照片上傳到社交媒體上,表達對中國人的感謝。
環(huán)球同此涼熱。
三、本書是一部有力量、有思考的生活史
在人間記錄了不少青年人的故事。他們體現(xiàn)出的公民責任和全球視野令人欽佩,他們在疫中的反思也值得我們重視。
1990 年出生的視頻播主主動當起了志愿者,向醫(yī)院運送防護服、酒精等。他的朋友也從國外買來口罩,從仙桃買來酒精,又去超市買來蘋果和牛奶,親自開車把幾十萬元的捐贈物資送去醫(yī)院。
更引人注目的是海外青年的表現(xiàn)。他們能夠協(xié)調(diào)海外物資與國內(nèi)物資的快速流通。
被困在意大利的留學生加入了幫幫湖北義務翻譯群志愿小組,志愿者們在全球范圍內(nèi)尋求抗疫物資,快速翻譯醫(yī)療器械資料,及時幫助捐贈人。這個組織里,專職的志愿者有兩百多人。而據(jù)我所知,疫情期間類似的留學生組織比比皆是。
一位作者寫道:正當我煩躁時,隔壁的法國鄰居吹起了笛子。聽著他的笛聲,我走到鋼琴邊坐下,配合他彈奏了起來。隔離天,我們隔著墻玩起了音樂。在困難時期,她給鄰居送去口罩,對方做了個愛心手勢以作回復。無形之中,國界距離消失了。
書里還提到,疫情期間有個別中國人在海外遭受歧視,更多的中國人便挺身而出,維護大家的權(quán)利。他們更開放,也更懂得如何溝通,從而實現(xiàn)不同群體之間的和解。
2020年年初,意大利一家咖啡館貼出告示,稱不允許所有來自中國的人進入。當?shù)厝A人餐館的老板向媒體說道:我們是中國人,不是病毒!并且在她的社交賬號上有理有據(jù)地進行解釋,迅速獲得了近千個贊,網(wǎng)友留言我們與華人社區(qū)同在。之后,羅馬市市長親自到店參觀,予以支持,一家醫(yī)院的20位醫(yī)生也都紛紛背書。無謂的恐懼很快被消除,餐館也恢復了正常。
有作者反思: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個人都是世界公民。這場全人類的戰(zhàn)疫, 正如氣候危機一樣,需要每一個世界公民承擔責任,也需要改變彼此的相處方式。疫情初期,有人責怪武漢,有人責怪中國。再后來,有人指責歐美。接著,我指責你,你指責我。這些人從恐慌傳播者變成了歧視傳播者,又變成了憤怒傳播者。也許時間會幫助我們相互理解,學會給予支持和關心,而不是一味地懷疑和批判。
又有作者寫道:這次疫情和在社交網(wǎng)絡上泛濫的種族歧視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作為華人群體中的一員,對類似的冒犯言語感到憤怒,我是不是曾經(jīng)有意或無意地對其他群體也做過同樣的事呢?比如把黑人群體和犯罪聯(lián)系在一起;女人和拜金主義;武漢人和病毒。 人們大可對冒犯性的言辭輕描淡寫,只說是無心之過,但對他人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的。
坦白講,看到現(xiàn)在的中國青年有這樣的組織能力、思辨能力、共情能力,我是非常驕傲的。他們成長在全球化的黃金時代,他們愿意擁抱世界,他們愿意去向世界解釋中國,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情懷,全球視野,包容開放,進步力量的鳳凰價值。作為傳媒工作者,我覺得他們的記錄就是好的中國故事,就是真正的中國軟實力。
當然,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閱讀角度。如果你不太滿足于傳統(tǒng)的宏大敘事,如果你想感受疫情中普通人的不同生活,如果你想在將來回望這一段正在生成的歷史,《人間記憶》這本書會為你提供豐富的閱讀體驗。相信各位讀者都會有所收獲。
后,請進入每一個故事里吧,這是我們與真實世界互動的方式。
鳳凰網(wǎng)總編輯
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