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父親之路(葉兆言全新作品,以其六十余載生命體驗,初次直面、致敬、反思父輩的人生之書。)
定 價:48 元
叢書名:葉兆言經(jīng)典作品
通往父親的道路太漫長,張左發(fā)現(xiàn)他從來就沒有真正走進過張希夷。《通往父親之路》為葉兆言全新作品,是他回歸寫作初心,以六十余載生命體驗,初次直面、致敬、反思父輩的人生之書。張左出生不久,父母即因不和分開,他自幼由外公魏仁與外婆撫育,與其父張希夷情感疏離。時光流轉(zhuǎn),晚年的張希夷聲名大噪,父子二人亦交往漸密。張左、張希夷、魏仁三代人,是父子或師徒,有恩親,更有離合疏近。父親,是肉身交替,還是精神的承傳相繼?我們在通往父親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
1.這是我一直想寫的一部書。葉兆言全新作品,初次直面父輩的人生之書本書為著名作家葉兆言以其六十余載生命體驗,初次直面、致敬、反思父輩的人生之書。作為作家,葉兆言書寫了近千萬文字;但身為人子,他卻從未在書中直面父輩這個人生話題。通往父親的道路太漫長,這次,他卸下精神重負,坦言這是我一直以來想寫的一部書,開啟父子關(guān)系探討的文學(xué)漫旅。2.一代不如一代?我們在通往父親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在葉兆言筆下,父子關(guān)系的文學(xué)漫旅亦摻雜濃郁的文化反思:出身文化世家的葉兆言,文學(xué)史上的耀眼明星是其家中常客,祖輩父輩的特殊經(jīng)歷,也令他對20世紀中國數(shù)代知識分子命運投以持久觀照。他從歷史縫隙發(fā)見他們的來路去處,一度悲觀認為超越父輩幾乎是不可能的,魯迅談起章太炎先生,我祖父(葉圣陶)那輩人談起魯迅先生,我父親談起祖父那一輩,然后就是我,談起父親和他的朋友。一句話,我們都成了九斤太太的后人,歷史仿佛早已寫好了,注定了一代不如一代,我們這些不肖子孫,似乎都不可能再超越父輩。在本書中,他發(fā)出疑問之思:我們在通往父親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3.是回歸寫作初心,也是其未曾實現(xiàn)的野心筆耕四十載,《通往父親之路》是回歸寫作初心,不由得想起剛準(zhǔn)備寫小說時的幼稚念頭,打算寫一部《戰(zhàn)爭與和平》那樣的長卷,對象是中國的幾代知識分子,從章太炎那輩開始,然后過渡到我們這一代,大約是五代文化人。這個野心并沒實現(xiàn),至多也就是在我后來的這一系列散文中,找到一點點蛛絲馬跡。一系列散文包括《陳舊人物》《陳年舊事》《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誠知此恨人人有》五種,慢慢地,它們匯成一本大書,成為開始,卻還沒有完結(jié)。散文沒有完結(jié)的,葉兆言寫進了《通往父親之路》,它大約就是這個幼稚念頭和未曾實現(xiàn)的野心。4.翻譯家楊苡之女、知名文畫人趙蘅女士傾情繪制插圖,精準(zhǔn)還原時代場景本書特邀翻譯家、百歲老人楊苡先生女兒,知名文畫人趙蘅女士傾情繪制插圖,打造高附加值的精裝插圖本。與作者接近的書香出身,相仿的成長年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令趙蘅精準(zhǔn)把握本書情感氛圍,完整還原時代場景。比如:爬中山陵插圖,中山陵石階數(shù)俱為真實可考;郵遞員送信插圖,六七十年代郵遞員穿何種衣服,衣服上有幾?圩樱欧馍蠟槿嗣穹⻊(wù)的時代印記,均妥帖地得以呈現(xiàn)。文字與插圖相得益彰,讓本書翻開悅目,宜藏宜讀。
葉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畢業(yè),進工廠當(dāng)過四年鉗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xué),1986年獲得碩士學(xué)位。1980年代初期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南京傳》,八卷本《葉兆言中篇小說系列》,五卷本《葉兆言短篇小說編年》,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煞》《別人的愛情》《沒有玻璃的花房》《我們的心多么頑固》《很久以來》《刻骨銘心》等,散文集《陳舊人物》《陳年舊事》《雜花生樹》等。插圖作者簡介:趙蘅,溫州籍,1945年生于沙坪壩,文畫人,著名翻譯家趙瑞蕻、楊苡的女兒。出版《憲益舅舅的后十年》等多部文學(xué)作品,并為《呼蘭河傳》等文學(xué)經(jīng)典創(chuàng)作插圖。
張左外公魏仁 張希夷 還是張希夷 張左和張希夷 通往父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