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學:認識與評價》是一部文化哲學的認識論專著。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人類認識結構與文化》,著重論述文化哲學認識論的性質和特點,并以人的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為主題,探討認識活動的文化意義,揭示人類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
《文化哲學:認識與評價》提出,文化哲學的認識論本質上是以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為本性的哲學的認識論;其認識的結構是由文化心理活動、建構邏輯格的活動和經(jīng)驗認識活動構成的立體交叉的活動系統(tǒng);這三種活動各有其他特點和功用,又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造了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的內(nèi)在機制,決定著人的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無限開放性。下篇:《生存與評價》,從人的生存入手研究評價問題,分析認識論與本體論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區(qū)分了“狹義認識論(即知識論)和廣義認識論”,并把評價的研究定位于廣義認識論上,分別論述了評價認識的本體論基礎、評價認識的思維基礎、評價認識的形式;以對偶然性的本體意義的發(fā)發(fā)打通了認識論與本體論之間的關系,以對微觀思維方式的探討揭示了哲學與當代科學之間的內(nèi)容一致性,以對規(guī)范的研究建構起認知、評價與實踐相聯(lián)系、認識與批判相一致的開放的認識系統(tǒng),從而證明,認識的開放性不是由科學的必然世界構筑起來的,而是由人的生活的偶然世界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是理性的,又是客觀的。這就表達了全書的主體思想;文化哲學的認識論是關于人的生活世界的認識論,這種認識論超越了傳統(tǒng)的知識論的認識論模式,是哲學通達生活世界的本體的最重要一環(huán)。
何萍,1953年10月生于武漢市,1988年6月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認識論、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文化哲學。著有《人類認識結構與文化》、《生存與評價》、《中餐傳統(tǒng)科學方法的嬗變》(合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文化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論》(臺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與反思》(合主編),發(fā)表學術論文150余篇。
上篇 人類認識結構與文化
序
引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的當代課題
一、20世紀認識論研究的總特點
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思考
三、本書研究的出發(fā)點
四、本書研究的問題
五、本書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科學的認識論與哲學的認識論
第一節(jié) 思維方式與認識論
一、什么是思維方式
二、思維方式成為認識論研究的對象
三、研究思維方式的兩種認識論形式
四、哲學的兩次大分化
第二節(jié) 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的困境
一、理性與第一原理和原因
二、理性與經(jīng)驗
三、理性與主體精神
第三節(jié) 科學認識論
一、“拒斥形而上學”
二、科學認識論的心理學化
三、科學認識論的悖論
第四節(jié) 哲學認識論
一、解釋學的哲學認識論
二、價值學的哲學認識論
三、現(xiàn)象學的哲學認識論
四、熊十力的哲學認識論
第五節(jié) 列寧的啟示
一、列寧對科學與哲學關系的論述
二、列寧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思考
第二章 人的本質與人類認識結構
第一節(jié) 人的本質與人類認識的本性
一、從自然的人到文化的人
二、現(xiàn)實的人與理想的人
三、實體的人與功能的人
第二節(jié) 人類認識結構概述
一、人類認識結構定義的說明
二、人類認識結構要素的說明
第三章 活動與文化認知場
第一節(jié) 文化認知場與認識主體
一、什么是文化認知場
二、文化·自由·能動性
三、活動與文化認知場的形成
第二節(jié) 活動的結構
一、活動結構的兩個層次
二、活動的一般結構
三、評《軀體的智慧》
第三節(jié) 活動的功能
一、一般結構的功能
二、理性的批判與情感的啟發(fā)
三、功能·結構·文化認知場
第四章 活動與認識諸形式
第一節(jié) 宗教認識形式
一、宗教認識與神話認識
二、宗教的理性和情感
三、宗教能夠消亡嗎
第二節(jié) 神話認識形式
一、神話認識與原始思維
二、神話認識的本質
三、神話認識的結構
四、現(xiàn)代神話
第三節(jié) 科學認識形式
一、科學認識活動的特點
二、科學認識的理性
三、科學認識的情感
第四節(jié) 藝術認識形式
一、藝術的創(chuàng)造品
二、藝術的創(chuàng)造方式
三、藝術的認識方法
第五節(jié) 哲學與文化統(tǒng)
第五章 符號與邏輯的格
第一節(jié) 什么是邏輯的格
一、符號與文化
二、符號·文化模式·邏輯的格
第二節(jié) 邏輯格的同一性
一、邏輯格的共時性與歷時性
二、不同邏輯格的相互作用
第三節(jié) 邏輯格的歷史生成
一、自然符號與人工符號
二、人工符號的形成
三、人工符號的對象化
第四節(jié) 邏輯的格與認識的客觀性
一、認識客觀性的規(guī)定
二、認識的客觀性與經(jīng)驗
第六章 經(jīng)驗與人類認識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經(jīng)驗認識的特征
一、經(jīng)驗的結構
二、經(jīng)驗的特征
三、經(jīng)驗認識的文化特征
第二節(jié) 經(jīng)驗的文化認識基礎
一、感覺的性質
二、知覺的空間與時間
三、言語與符號
第三節(jié) 經(jīng)驗與認識的開放性
一、經(jīng)驗認識——活的歷史
二、經(jīng)驗認識與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
結語 人的認識與人的自由
附錄 認識方法與認識模型的變換
下篇 生存與評價
序
導言 尋求廣義的評價認識解析
一、認識論與人的生存方式
二、認識論與人的智慧
三、認識論與本體論
四、評價認識的特質與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評價認識的本體論基礎:偶然性與實踐
第二章 評價認識的思維基礎:現(xiàn)代科學與現(xiàn)代認識
附錄 哲學本體重建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
主要參考文獻
我們認為這一清理工作可以從文化的本體意義分析人手。文化本體論與自然本體論都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為其研究的基礎問題,但兩者在研究方式上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自然本體論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靜止的,彼此之間的界限是絕對分明的,甚至是二元對立的。從這一基本點出發(fā)探討認識論,就形成了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人的認識被看作是對純粹自然界的“單純的直觀”①,這就形成了自然本體基礎上認識的反映論的實質內(nèi)容。與之不同,文化本體論則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相互作用、彼此滲透的。在文化本體論看來,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除此之外,還有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人的個體之間的關系,這三重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而又相互規(guī)定、相互轉化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與外部自然,即生存環(huán)境的關系,這是人生存、活動的基礎;人與人、人的個體之間的關系是人實現(xiàn)自身的生命和存在價值的基本形式,它通過前者而存在,并規(guī)定前者的性質,正是這樣,人與自然關系不再是靜止的,彼此隔絕的,而是通過人的創(chuàng)造、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活動,形成能動的、生成的關系,并以“人化”、“物化”的形式彼此滲透。在這里,人與自然的關系既反映出人與自然的不同聯(lián)系方式,又同時體現(xiàn)出人的生命活動性質、人的存在價值。從這一本體論基礎出發(fā)探討人的認識,我們就會看到,人的認識也包括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反映世界與占有世界。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在人類認識中相輔相成,反映世界限定占有世界,使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一種認識關系,而占有世界則體現(xiàn)著認識的本質,規(guī)定著反映世界的方式,即一定時代、一定民族的人占有世界的方式規(guī)定著該時代、該民族反映世界的方式,從而形成人類認識的歷史性變革和多樣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