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lián)大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chǔ)。本套圖書力圖通過在西南聯(lián)大擔任過教授的15位大師的優(yōu)質(zhì)文章,從多個角度呈現(xiàn)西南聯(lián)大通識課的面貌,并展現(xiàn)西南聯(lián)大的學術(shù)風采,以及朱自清、馮友蘭、陳寅恪等諸位大師的教學風格和人格修養(yǎng)。這些文章都是大師們在各自擅長領(lǐng)域所寫下的,從中不但能看到大師們對于學問的認真,對于教育的堅持,還可以在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師們在時代劇□中始終屹立不倒的身影。
本書主題是“國學課”。書中收錄了羅庸、湯用彤、馮友蘭、聞一多、蔣夢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內(nèi)容以“儒、釋、道、法、名”五個方向,梳理國學的重要精神;第六章為蔣夢麟先生在昆明期間,有感于中西方文化碰撞,國家前途飄搖,寫下的對國學和中華□□的思考。本書通過對國學知識的講解及對國學的思考,來展現(xiàn)西南聯(lián)大兼容并包、影響深遠的通識教育。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湖北黃梅人。1917年畢業(yè)于清華學堂,1918年赴美國留學,19□□年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研究院,獲碩士學位;貒髿v任東南大學、南開大學、中央大學教授,1936年至1948年任北京大學(包括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及文學院院長。1947年被原中央研究院選為院士、評議員,兼歷史語言□□□北京辦事處主任。1949年1月后,任北京大學校務(wù)委員會□□,195□年1964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政協(xié)一屆委員、三屆常委、****一、二、三屆代表。主要著作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論稿》、《印度哲學史略》、《魏晉玄學講義》、《湯用彤學術(shù)論文集》、《〈高僧傳〉校點》、《漢文印度哲學史資料匯編》等。
第一章
羅庸講儒學
儒家的根本精神
周禮與魯禮
孔子與顏淵
曾子、子思與孟軻
七十子以后的儒學
第二章
湯用彤講佛學
佛教入華諸傳說
永平求法傳說之考證
《四十二章經(jīng)》考證
漢代佛法之流布
佛道
釋道安
鳩摩羅什及其門下
第三章
馮友蘭、聞一多講道家與道教
老子
莊子
道教的精神
佛教、道教與道學
第四章
馮友蘭講法家
法家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之趨勢
法家之歷史觀
法家之三派
三派與韓非
法之重要
正名實
嚴賞罰
性惡
無為
法家與當時貴族
第五章
馮友蘭講名家
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向
惠施與莊子
《天下篇》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公孫龍之“白馬論”
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公孫龍之“堅白論”
公孫龍之“指物論”
公孫龍之“通□論”
“合同異”與“離堅白”
《天下篇》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第六章
蔣夢麟談抗戰(zhàn)中的國學轉(zhuǎn)折
大學逃難
戰(zhàn)時之昆明
敵機轟炸中談中國文化
二次大戰(zhàn)期間看現(xiàn)代文化
儒家的根本精神
一個□□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則這個□□便無法存在和延續(xù)。中國□□,兩千多年以來,雖然經(jīng)過許多文化上的□遷,但大體上是以儒家的精神為主。所以,中國□□的根本精神,便是儒家的根本精神。
儒家的根本精神,只有一個字,那就是“仁”。《說文解字》說:“仁,相人偶也。從二人!边@個字在西周和春秋初年,還沒人特別提出來當作為學做人的標目。到了孔子,才提出來教弟子。所以《論語》一部書里,弟子問仁的話特別多,孔子許多不同的答話,對仁的義蘊,也發(fā)揮得□透徹。仁就是孔子的全人格,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共同的蘄向,也便是這仁的實踐。
《論語》里記孔子論仁的話,□簡單扼要的莫如答顏淵的一句:“克己復禮為仁!笨思壕褪强巳ヒ患褐剑瑥投Y就是恢復天理之公。因為人性本善,人格本全,只為一己的私欲所蔽,陷于偏小而不自知,便有許多惡行出現(xiàn)。有志好學之士,欲求恢復此本有之仁,便須時時刻刻做克己復禮的功夫。及至己私克盡,天理流行,自己的本然,也就是人心之所同然,自己的全體大用,也就是宇宙的全體大用。則天下不期同而自同,不期合而自合,所以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但這為仁的功夫,只在日常的視聽言動之中,并非在生活之外,別有所事。所以顏淵請問其目,孔子答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币驗椤伴e邪存誠”,是克己的根本功夫;學而時習之,也便是實習此事。到了大段純熟綿密,便可以“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達于君子的境界了。顏淵在孔門是□純粹的,所以孔子稱贊他:“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薄捌湫娜虏贿`仁!薄拔嵋娖溥M,未見其止。”其實顏淵的得力處,只是讓一息不懈地做收斂向里的功夫。這才真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了。
克己的功夫,□□在寡欲,《孟子》“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一章,說得□親切。因為一切的欲,都是由軀殼起念。心為物累,便會沾滯私小,計較打量,患得患失,無所不至,毀壞了自強不息的剛健之德。所以孔子批評申棖,說:“棖也欲,焉得剛?”又說:“剛毅木訥近仁!鄙w不為物累,便能灑脫擺落,活潑新鮮,使生命成為天理之流行,與宇宙同其悠久。所以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能克去外誘之私,便能深根寧極,卓爾有立,所以木有似于仁?鬃臃Q贊顏淵,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鄙w心不外馳,自然有此氣象?鬃雍妥笄鹈鞫际怯憛挕扒裳粤钌愎А钡,就因為他“鮮仁”,所以仁者必訥。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痹唬骸捌溲砸,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乎?”因為仁是由力行得來的,所謂先難而后獲,所以君子“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到此才知一切言語,都是浮華了。
克己的□后境界是無我!墩撜Z》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币馐谴Я,必是武斷,固是固執(zhí),都是意識所行境界中的妄念,因為私欲作主,便爾執(zhí)持不舍,攀緣轉(zhuǎn)深,把一個活潑無礙的生命,弄得觸處成障,而其總根源都由于有我。因為我是因人而有的,人我對立,便是自己渾全之體的割裂,縮小,割裂縮小,便是不仁。所以克己不但要克去外誘之私,而且要克去意念的妄執(zhí);不但要克去意念的妄執(zhí),而且要克去人我共起的分別見。到了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則大用現(xiàn)前,人我雙泯,體用不二,天理流行,這才真是復禮,真是得仁了。
孟子教人在怵惕惻隱之發(fā)見處識仁,因為仁以感為體,他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寂然不動便是靜虛,感而遂通便是動直。內(nèi)外無隔,有感斯應(yīng),如水就下,如箭在弦,所以仁者必有勇,仁者必敏。靜虛之極至于無我,則死生得失不介于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