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18章,其中第一章為總述,第二至第十八章收錄宋纖、祈嘉、索襲、郭荷、郭瑀、劉昞、索敞、宋繇、宗敞、張湛、段承根、闞骃、程駿、趙柔、陰仲達、張斌等17位學者的生平事跡。本書以傳世文獻《晉書》《宋書》《北史》《魏書》《資治通鑒》《十六國春秋輯補》等為主要參考資料,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精練的語言為五涼時期的著名學者立傳,講述了五涼故事,弘揚了涼州文化。本書融知識性、學術(shù)性、趣味性為一體,令人耳目一新,具有一定的可讀性。
序言
戴衛(wèi)紅
在甘肅西北部,有一片土地肥沃豐美、水量充沛的帶狀區(qū)域,它東起烏鞘嶺,西抵星星峽,南依祁連山,北靠合黎山,全長約一千公里,寬度從幾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它整體形狀如帶,又位于黃河以西,被稱為“河西走廊”。
這一片土地,擁有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在祁連山冰雪融水的滋潤下,環(huán)境適宜,地廣民稀,水草豐富宜畜牧,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也在此產(chǎn)生了交集。《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在古老的地理名著《禹貢》中,這塊土地被劃為“雍州”所轄。西漢元朔三年(前126年),武帝“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改雍州曰涼州。在這片土地上,匈奴和漢曾經(jīng)常年交戰(zhàn)。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渾邪王歸漢后,他的部眾被安置于隴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塞外,稱為“五屬國”。因為“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匈奴在失去河西時,有歌云:“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這塊匈奴故地空置后,漢朝“稍發(fā)徙民充實之”,在這塊土地上設(shè)置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分置張掖、敦煌郡,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漢武帝置四郡“以通西域,絕南羌、匈奴。其民或以關(guān)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悖逆亡道,家屬徙焉”。到西漢末年,河西四郡共有71270戶,280231口,這些人口很多都是從內(nèi)地遷徙而來。
在漢朝與匈奴戰(zhàn)爭防線上的邊境要塞,吏員要處理上下往來的公文文書,要識字認數(shù),因此《倉頡篇》《急就篇》《九九》等識字教育的教材也隨入涼州。如今分布在河西走廊上的多個烽燧遺址中,不僅出土了各種各類的文書,還有《論語》等倘家的經(jīng)典。而那些從內(nèi)地遷徙來此的人帶來的,不僅有豐富的勞動力,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技術(sh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還有儒家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漢活躍在涼州地區(qū)的士人,除了“外來避亂之儒英”——寓居涼州的內(nèi)地學者,也已出現(xiàn)“本土世家之學術(shù)”。比如北地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人公孫昆邪,漢景帝時曾任典屬國,吳楚七國之亂時曾參亂,著有陰陽學著作《公孫渾邪》15篇。
兩漢時期,這一片土地上的很多地方官員,文上頗有建樹,在《漢書》中也留下了美名。他們“保邊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wù);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是以其俗風雨時節(jié),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yīng),賢于內(nèi)郡。此政寬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在這片土地上,因為的地理環(huán)境,東西人群、不同族群雜居,不同生活和文化在此地相互碰撞和交流,地方官員施政仁厚,儒家文化在此芽并蓬勃發(fā)展。
一、兩漢涼州的儒學文教
1957年7月,一個火熱的日子,考古工作者在武威涼州區(qū)新華鄉(xiāng)磨嘴子漢墓群發(fā)掘了一座編號為6號的夫妻合葬漢墓,清理出了480枚木簡,其中469枚為《儀禮》簡,11枚為日忌、雜占木簡。這一消息,驚動了遠在北京的考古,他們派出了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夢家先生前往蘭州,協(xié)助甘肅省博物館整理武威出土的漢簡。這一消息,也如同當時的天氣一樣,讓學術(shù)界和社會對《儀禮》這部儒家經(jīng)典的討論火熱起來。
那么,《儀禮》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呢?《儀禮》簡稱《禮》,亦稱《禮經(jīng)》或《土禮》,是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代儒家禮制的匯編,共17篇,主要記載的是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等方面的禮儀制度,可以說這部書是當時士人的禮儀行為準則和社交指南。
為何這一簡冊引起這么大的轟動呢?隨葬的469枚《儀禮》簡,共27298字,記載了《儀禮》17篇中的《土相見》《特牲》《少牢》《有司》《燕禮》《喪服》等篇。它的抄寫時代可能在西漢中晚期,是目前所見《儀禮》古老的寫本。它們不是墓葬主人死后陪葬的明器,而是墓主人生前閱讀、誦子。簡文用毛筆書寫,雖然抄寫的人不是當時的大學者、大書法家,但是字體波磔規(guī)范而美觀,線條勁健又富彈性,筆法迅急而奔放,處處體現(xiàn)出自由稚拙的古雅隸韻。尤其珍貴的是,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書的篇題和順序,像這樣完整的典籍簡在出土漢簡中極為少見。
其余的日忌木簡中,有一枚正面記載著“口口口不乏蹇人買席辟王庚河魁以祠家邦必揚”,背面記錄著“口年四月四日諸文學弟子出谷五千余斛六”,這里的“文學弟子”就是學官弟子之異稱,與博土弟子名例相同。《儀禮》簡冊和其他陪葬品,透露出墓主人深通儒家禮經(jīng),有可能是西漢末期武威郡的學官。
1959年秋天,在磨嘴子18號漢墓內(nèi)出土了一根松木彩繪鳩杖,這是漢代儒家尊老養(yǎng)老的實物!逗鬂h書·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杖,鋪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边@根鳩杖上還系著10枚東漢明帝時期頒發(fā)的王杖詔書令木簡!巴跽取碧刭n給高齡老人的“鳩杖”,王杖簡規(guī)定賜給滿七十的老人王杖給以保護,可以出入衙門并行走馳道的旁道,有侵辱者罪同“大逆不道”。
1981年,又是在武威,新出土了“王杖詔書令”木簡26枚,書寫時間為西漢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左右,內(nèi)括漢成帝發(fā)布的尊敬長老、撫恤鰥寡孤獨廢疾者和賜高年者王杖及處治吏民毆辱王杖主的詔令。王杖詔令簡牘文書和木鳩杖實物的發(fā)現(xiàn),說明漢代尊老養(yǎng)老、撫恤鰥寡孤獨廢疾者的詔令已在河西貫徹執(zhí)行,儒學思想已經(jīng)影響到人們的生老病死等方方面面,在河西這塊土地上展,并廣
為傳播。
……
五涼有名的儒家學者大多還受到玄學的影響,如本書中的郭瑀便是一位“口詠黃老”的人物,劉啊、程駿對老莊之學誠心傾服。前涼末主張?zhí)戾a在玄學方面也頗有素養(yǎng),《世說新語·言語篇》記錄他與東晉名流王坦之對答如流的故事,很然為《老》《注》《易》“三玄”的行家里手。西涼李治國思想前期以儒學為主,后來逐漸重視玄學思想。建初元年(405年),李造使向東晉上表說:“使義誠著于所天,玄風扇于九壤,列命灰身,隕越慷慨!彼^“玄風”,便是清靜無為的教化。他向東晉表達了忠義款誠,想要使東晉皇帝清靜無為的教化傳達到西涼乃至九州。李還在《述志賦》中回顧自己年少時潛心學以來的典籍,反復(fù)鉆研禮書,崇尚儒家經(jīng)典;為官后,卻羨慕莊子的曠達,不為禮法所屈;尊崇漁父的持守其真,而不“苦心勞形以危其真”;贊同隱者長沮、桀溺與其從政不如避世的選擇。到李晚年,發(fā)出了“涉至虛以誕駕,乘有輿于本無,稟玄元而陶衍,承景靈之冥符”的感嘆,在歷經(jīng)艱險之后,終歸“虛無玄元”的道家情懷。學術(shù)和國家治理互為影響,李后來治國兼綜儒玄,而蔚為儒宗的劉曬學綜儒玄,為《周易》《人物志》《黃石公三略》等書作注。其中《周易》為“三玄”之一,《人物志》為品鑒人物才行的玄學著作,《黃石公三略》為道家兵書。后來沮渠蒙遜稱他為“玄虛先生”。
五涼時期,佛教已在河西傳播,前涼、北涼等國君都極為推崇佛教,在姑臧開辟了佛經(jīng)的譯場。儒學、玄學、佛學相互交叉影響,這種情形跟江南東晉王朝的學術(shù)背景十分相似。
在這種兼容的學風下,五涼政權(quán)中的儒士著述十分豐富。據(jù)不統(tǒng)計,在《晉書》《十六國春秋》以及其他典籍中,有記載的前涼學者9人有多種著作,分別為索襲“著天文地理十余篇”、宋纖《論語注》、郭瑀《春秋墨說》《孝經(jīng)錯緯》、祁嘉《二九神經(jīng)》、陰!段杭o》十二卷、張諮《涼記》八卷、索暉《涼書》、索綏《涼國春秋》五十卷、劉慶《涼記》十二卷。后涼學者2人、2種著作,分別是段龜龍《涼記》十卷、張資《涼記》十卷。南涼學者郭韶《托跋涼錄》十卷。西涼、北涼學者4人、17種著作,分別是劉昞《(三史)略記》八十四卷、《驚書》十卷、《敦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又為《周易》《偉子》《人物志》《黃石公三略注》作注;趙敢《河西甲寅元歷》一卷、《甲寅元歷序》一卷、《七曜歷數(shù)算經(jīng)》一卷、《陰陽歷術(shù)》一卷、《趙敢算經(jīng)》一卷;闞骃《十三州志》十卷、《王朗易傳注》;宗欽《蒙遜記》十卷、《涼書》十卷。另外還有一些沒有留下著者的作品。在這些著作中,史學類的書籍13種,所占比重大;經(jīng)學類2種;天文歷算類5種;地理類1種;兵家類1種;不明類別者1種(《二九神經(jīng)》)。本書中五涼時期的名儒,如宋纖、郭瑀、祁嘉、索綏、劉曬、闞骃等,各有所專攻,都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著述。
五涼的儒學不僅在涼州一地得到蓬勃的發(fā)展,而且還東傳至劉宋、北魏,影響到后來儒學的發(fā)展。北涼的儒學典籍在正史記載中次東傳至江南王朝,是在劉宋元嘉十四年(即沮渠牧鍵義和五年,437年)!端螘酚涊d:沮渠牧鍵向南朝的劉宋奉表獻方物,“并獻《周生子》十三卷,《時務(wù)論》十二卷,《三略》二十卷,《俗問》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文檢》六卷,《四科傳》四卷,《敦煌實錄》十卷,《涼書》十卷,《漢皇德傳》二十五卷,《亡典》七卷,《魏駁》九卷,《謝艾集》八卷,《古今字》二卷,《乘丘先生》三卷,《周髀》一卷,《歷三合紀》一卷,《趙酸傳》并《甲寅元歷》一卷,《孔子贊》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北涼呈獻給劉宋王朝的154卷典籍括經(jīng)學、史學、地理、文字學、天文、歷法、算學等各個方面。河西政權(quán)這樣大規(guī)模地向江南政獻圖書的事例,在北方十六國時代乃至其后的北朝時期都是僅有的,這可以說得上是五涼時期河西文化的次大規(guī)模東傳。
五涼時期,涼州本土學者也是燦若群星,是各大“河西著姓”,他們不僅是政治上的中堅,也是文化學術(shù)界的英才。如本書中的主人公宋繇、張湛、段承根、劉昞、闞骃、趙柔、索敞、陰仲達等,都對恢宏河西儒學有重要貢獻。北魏太延五年(439年),魏軍破姑臧,沮渠牧犍降,北涼亡!段簳な雷嫣涞奂o》中記載:“(太延五年)九月丙戌,牧鍵兄子萬年率麾下來降。是日,牧鍵與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縛軍門,帝解其縛,待以藩臣之禮。收其城內(nèi)戶口二十余萬,倉庫珍寶不可稱計……冬十月辛酉,車駕東還,徙涼州民三萬余家于京師!痹谶@支龐大的隊伍中,本書中的敦煌索敞、張湛、闞骃,武威段承根,金城趙柔、宗欽,流寓到河西的程駿,河內(nèi)常爽等聲名的河西士人赫然在列。姑定后,北魏王拓跋不鎮(zhèn)涼州,以闞骃為從事中郎。太武帝夙聞劉昞大名,拜劉昞為王從事中郎。常爽人魏后,在魏城開館授徒,為北魏培養(yǎng)了大量的人才。江強入魏后,獻經(jīng)史諸子千余卷,拜中書博士。其子江紹興,在北魏掌國史二十余年。其孫江式,精于古于書法,著有《古今文字》四十卷;在北魏遷都洛陽后,連洛京各宮門上的匾題等,也交由他書寫。陰仲達、段承根等人,均以文學才識知名,才堪著述。人魏后,崔浩說他們“二人俱涼土才華”,因此,令“同修國史”!段簳と辶謧鳌芬还灿12人的傳記,除1人為天水人,2人為安定人,2人為金城人外(均在今甘肅境內(nèi)),余7人中5人為敦煌人,2人為武威人。在這一卷的結(jié)尾,史臣稱贊以上涼州名儒“通涉經(jīng)史,才志不群,價重西州,有聞東國,故于流播之中,拔泥滓之上”。
北魏滅北涼后,河西文化隨著大批的儒家名士到了北魏,這是河西儒學第二次大規(guī)模東傳,了北魏拓跋氏吸收文化程,對后來中原的文化復(fù)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胡三省在《資治通鑒》的注中說:“魏之儒風涼州之后始振。”直到隋唐大一統(tǒng)時期,河西文化成為隋唐文化制度的重要一源。這便是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所指出的:“隋唐之制度雖極廣博紛復(fù),然究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齊,二日梁、陳,三日(西)魏周。又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zhuǎn)移保存于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兩代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故此(北)魏、(北)齊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一支派。”
五涼時期,誠如陳寅恪先生所指出的一樣,涼州地區(qū)得以“保存漢代中原之文化學術(shù),經(jīng)歷東漢末、西晉之大亂及北朝擾攘之長期,能不失墜,卒得輾轉(zhuǎn)灌輸,加入隋唐統(tǒng)一混合之文化,蔚然為獨立之一源,繼前啟后,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yè)”。薈萃于涼州的名儒們,給后世留下了一筆可觀的文化財富。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溯源略論稿》中又說:“秦涼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續(xù)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比)魏、(比)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后,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統(tǒng)之中,其由江左發(fā)展變遷輸入者之外,尚別有漢、魏、西晉之河西遺傳。”
如今,徜徉于武威文廟,古柏青槐,遮天蔽日,清靜幽雅,別有洞天,文昌宮桂籍殿中“解增四垣”“文明長晝”“聚精揚紀”“輝騰七曲”“云漢天章”畫額,都在一一講述著名儒們的風采……
摘要
宋纖:山中隱士,人中之龍
宋纖(約273-355年),字令艾,一作令文,敦煌效谷(今敦煌市東北)人。前涼學者和教育家,受教弟子達三千余人,著有《論語》注及詩、頌數(shù)萬言。宋纖隱居不仕,不慕,才學廣博,品行高潔,《晉書》為其立傳,永載史冊。敦煌宋氏,尚武崇文
宋纖所在的敦煌宋氏本來是尚武世家,從西晉初年的宋質(zhì)身上,明顯就能看到勇武善戰(zhàn)的影子。西晉初年,宋質(zhì)任敦煌曹,他立令狐豐當敦煌太守,起兵反叛西晉。涼州刺史楊欣派兵攻打宋質(zhì),結(jié)果反而被宋質(zhì)打敗,可見宋氏家族一出場便是以武力見長。
在前涼政權(quán)中,宋氏家族人物擔任了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但多任職武將,參與過前涼的多次重大軍事行動,在前涼朝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前涼張軌初到?jīng)鲋,便“以宋配、陰充、氾瑗、陰澹為股肱謀主”。當時宋配任職司馬,是張軌治理河西的重要輔佐力量,參與定鮮卑叛亂息張鎮(zhèn)、張越內(nèi)亂,保衛(wèi)西晉朝廷,征討秦州刺史裴苞等一系列戰(zhàn)爭,屢,奠定了宋氏家族的基業(yè);宋毅任職都護、威遠將軍,在張軌時,曾參與定金城太守胡助以及焦秘、陳安的叛亂;宋輯任職揚烈將軍、中堅將軍,在張駿時期,參與征討秦州;張重華統(tǒng)治時期,后趙軍攻抱罕,宋修曾參與保衛(wèi)抱罕之戰(zhàn);張重華統(tǒng)治時期,宋矩“慷慨有志節(jié)”,任職宛成都尉。后趙軍攻時,宋矩大義凜然地說:“辭父事君,義不立,當守名節(jié)。矩終不肯背主偷生于世。”于是自刎而死。上述一系列人物事件,體現(xiàn)了宋氏家族尚武忠義之家族門風。
但從前涼后期開始,宋氏家族逐漸從武力強宗向儒家世族轉(zhuǎn)變。宋纖便是其中影響較大的儒家學者。
隱居酒泉,講學授徒
從張軌開始,前涼統(tǒng)治者普遍采取禮遇士人、重視知識分子的政策。統(tǒng)治者積極實施振興文教的舉措,對民間學術(shù)文化活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社會注重文化教育的大環(huán)境之下,前涼時期,民間教育家和學者一批接一批地相繼出現(xiàn),以民間講學授徒與著書立說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學術(shù)活動十分活躍。民間學術(shù)文化活動與官方學術(shù)活動相得益彰,互相補充,形成了教育多元化的格局,共同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fā)展。當時,隱居鄉(xiāng)里、傳道受業(yè)兼以著述的學者很多,宋纖便是其
宋纖天資聰慧,少年時即有遠大的志向,但他并沒有像家族其他子弟一樣馳中之一。馬試劍,研讀兵書,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即棄武從文,苦讀儒家經(jīng)典,刻苦求學。由于年代久遠,宋纖少年時求學的情況史籍沒有記載,但定然是勤奮有加,學而不厭。他為人低調(diào),寧靜淡泊,不喜歡交結(jié),不愿意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之中,而是選擇另外一種學方式,隱居于酒泉南山,“少有遠操,沉靖不與世交,隱居于酒泉南山!
知識分子隱居不仕的現(xiàn)象,在當時普遍存在!稌x書·隱逸傳》說:“古先智士體其若茲,介焉超俗,浩然養(yǎng)素,藏聲江海之上,卷跡囂氛之表,漱流而激其清,寢巢而韜其耀,良畫以符其志,絕機以虛其心。”大意是古代的明智之士耿直超俗,涵養(yǎng)他們自己浩然的素性,把聲跡隱藏在江海之上、塵囂之外,漱流枕石來激發(fā)自己的情操,臥眠于巢穴之地以藏匿自己的光彩,而用高明的謀劃來合乎自己的志向,斷絕俗塵使其心靈虛空。這段話其實就是當時的人們對于隱逸現(xiàn)象的理解和認知。先秦時期就存在的隱逸現(xiàn)象,歷經(jīng)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比之前增多了。從東漢末年到東晉時期,一系列的動亂戰(zhàn)爭,以及尖銳的社會矛盾,造成知識分子在兵荒馬亂之下出仕日益不易的局面。那時,知識分子選擇退隱,這種潔身自好的行為還受到社會贊譽,儼然成了一種社會風尚。因此,宋纖選擇隱居,自然也就讓人理解。
宋纖:山中隱士,人中之龍·
祈嘉:博通經(jīng)傳,教授不倦·
索襲:游思陰陽,碩德名儒…
索紞:明陰陽天文,善術(shù)數(shù)占候
索綏:以著述,樂侯·
索敞:專心經(jīng)著,傳延明業(yè)
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書
郭瑀:精通經(jīng)義,雅辯談?wù)?br />
劉昞:德冠前世,蔚為儒宗
段承根:機辯巧思,才堪注述
闞骃:博通經(jīng)傳,經(jīng)目則誦
宗敞:西方之英俊,命世之杰才
張湛:儒術(shù)高行,為時宗師·
宋繇:銜膽自厲,雅好儒學·
常爽:篤志好學,博聞強識·
常景:朝章言歸,俸祿無余
程駿:機敏好學,舉一反三
趙柔:一諾千金,知名河右
陰仲達:文學知名,涼土才華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