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簫散文選(《語文》推薦閱讀叢書推薦閱讀 人民文學出版社)
定 價:22 元
吳伯簫散文的成就和影響是公認的,為滿足中小學生讀者拓展閱讀的需求,我們從本社1983年版《吳伯簫散文選》中精選了三十篇適合學生閱讀的經(jīng)典之作,按寫作時間編排,并對其中稍顯艱深的字詞略加注釋,以便讀者理解,特此說明。
導讀
吳伯簫對生活充滿感情,他的散文自始至終都包含對生活細節(jié)的體察,但又不局限于單純的白描,而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將生活與歷史與思考緊密結(jié)合起來,營造出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比如他寫動物,《馬》其實并不是在描摹馬的神駿,也不是寫馬的故事,而是以馬為線索,牽扯起很多舊事、心情和典故。從孩提到成人,從姐姐弟弟到父親母親,從叔父到祖父,筆下纏繞的,其實都是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對昔日的懷念。于是,篇末的一句我有點兒想家簡直就是水到渠成!短鋾噪u》寫法就不同了,基本上沒有寫到具體的人,而是圍繞著雞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從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對比,寫到雞的各種狀貌。不僅寫了雞,還寫了狗,雞犬在傳統(tǒng)中國往往是分不開的。進而又引經(jīng)據(jù)典,多處點染,但都一筆帶過,絕不拖泥帶水。其間透露出的是對鄉(xiāng)村、對傳統(tǒng)、對故鄉(xiāng)的執(zhí)著與眷戀。
吳伯簫寫過好幾篇關(guān)于孩子的文章。《野孩子》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文字,一方面對那些混跡于垃圾堆里討生活的野孩子進行正面描寫,寫他們隨時隨地利用各種資源的創(chuàng)造力,寫他們對酷暑寒冬的適應力,寫他們快樂地游戲,寫他們不接受賞錢去表演的自尊,寫他們奉養(yǎng)老人的品行,稱呼他們?yōu)樾∮⑿蹅,對他們充滿溫情甚至敬意,使我們似乎忘了他們是一群無家可歸的野孩子。但另一方面,作者對他們的憐愛和擔心一直潛藏在文字背后,直到文章結(jié)尾,終于按捺不。何以敢庥幸惶,萬年山下再沒有了垃圾堆。萬年山下再沒有了像垃圾似的那些垃圾堆上的野孩子。前文所有的正面描寫,都在這一句話中轟然崩塌,那些苦中作樂的野孩子原本是不應該存在的,正是時代與社會造就了他們悲慘的遭遇。作者的愿望讓我們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結(jié)尾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些善良美好的愿望不可能自動實現(xiàn),只能靠人民自己的奮斗才能改變命運。作者希望這些孩子不再是野孩子,而是成為小沖擊隊。這種思想顯示出1934年在青島時期,吳伯簫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革命思想。
如果說《野孩子》等文章中,吳伯簫參加革命的思想還是星星之火的話,那么在《羽書》《我還沒有見過長城》中,這星星之火已漸成燎原之勢。《羽書》寫的是雞毛信,作者從羽書的淵源談起,但其實寫的是一次革命的記憶,更是對未來掃蕩日寇恢復中華的暢想!段疫沒有見過長城》是一篇構(gòu)思精巧的文章,作者沒見過長城,但卻通篇書寫長城,通過京城其他風物的對比、關(guān)于長城的歷史知識、他人的講述,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暢想長城所代表的勇武和堅強。尤其動人的是兩段朋友對長城的印象,萬年書屋主人說起長城時,從沙發(fā)椅上跳起來,豎起大拇指,藹然的臉上滿罩了青年的光輝。而自己的歸途,邁的是鴕鳥般的大步。何以如此?正因為在他們的心中,長城代表了古中國的光榮,是民族的象征,是不屈的象征。讓我們不禁想起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古老的長城一直是中華民族捍衛(wèi)自身的屏障,站在長城腳下,我們都會感到歷史的沉重與悲壯,同時,我們更會感到光榮與自豪。而另一位青年畫家朋友的經(jīng)歷則充分體現(xiàn)了江山之助,是長城使他開闊了心胸,提升了畫技。長城正是中華民族剛健勇武之氣的象征,向往長城,就是向往剛健、向往勇武、向往保家衛(wèi)國、向往自強不息。在這種心情的激蕩與鼓舞之下,哪個有血性的中國人不會為之振奮?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具有這樣的思想,吳伯簫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選擇參軍抗日、再后來去延安參加革命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吳伯簫還寫過另一種孩子,與《野孩子》里的孩子相似的是年齡,是調(diào)皮的特點,不同的是經(jīng)歷和品格!肚咧菪·調(diào)皮搗蛋》里的王翰文才十一歲,但這小鬼卻和伙伴一起去敵人駐扎的村子里投炸彈,炸死了日本的小隊長;《調(diào)皮司令部》里十六七歲的孩子們都已經(jīng)是成熟的戰(zhàn)士了,他們機智、勇敢,面對大隊敵人不急不慌,抓住戰(zhàn)機,打死打傷兩倍于己的敵人,后順利撤退。一副長坂坡上趙子龍的神氣。字里行間,作者對這些孩子的喜愛和贊美是溢于言表的,而他們也正是中國的希望,他們正用自己的勇敢和熱情親手打造中國的未來。
如果以延安時期為界,吳伯簫散文大體上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延安之前的散文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詩意的追求,對于辭藻的刻意加工,對于表達的別出心裁,都可以看出一位文學青年在自覺地追求散文形式的創(chuàng)新。但更重要的是在這種詩意追求的背后,蘊藏著作者對于生活的厚重情感。無論是寫人、寫物還是寫事,都飽含感情,在上天入地、打破時空的聯(lián)想中,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娓娓道來。他對故鄉(xiāng)對家人對兒時的眷戀,對祖國對民族對社會的反思,都令人感到一種由衷的真誠,全無為文而造情的弊病。由于當時作者處于文言寫作和白話寫作共存的時期,其中有些表達與當下的語言習慣或有不同,但不能看作是誤用,這一點也需要我們注意。
......
吳伯簫(19061982)是中國當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他的《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早》等優(yōu)秀作品,不斷入選各類大中小學教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自1925年開始在《京報·副刊》發(fā)表文章算起,他的創(chuàng)作生命持續(xù)了近六十年,發(fā)表二百多篇散文,先后出版過《羽書》《潞安風物》《黑紅點》《出發(fā)集》《煙塵集》《北極星》《忘年》等。
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委托鮑霽編選《吳伯簫散文選》,并于1983年正式出版。全書篇目由作者親自審定,可以說是作者多年創(chuàng)作優(yōu)秀散文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后產(chǎn)生了廣泛而持久的良好影響。葉圣陶先生在該書《序》中曾經(jīng)寫到:我們倆經(jīng)常討論語文教材的編撰,有時似乎談得極瑣屑,近乎咬文嚼字。其實絕決非咬文嚼字,準確的意思和準確的記載非由準確的語言來表述不可,所以一個字也不能隨便,一處語法錯處也不能容許。所談雖是語文教材,其實也正是葉、吳二位先生對自己作品的要求。吳伯簫的大量散文,思想性強,文字優(yōu)美,正體現(xiàn)了這種嚴謹不茍的精神。這些作品魅力經(jīng)久不衰,根源也正在于此。我們從本社1983年版《吳伯簫散文選》中精選了三十篇適合學生閱讀的經(jīng)典之作,按寫作時間編排,并對其中稍顯艱深的字詞略加注釋,以便讀者理解,特此說明。
目 次
話故都
馬
山屋
野孩子
啼曉雞
夢到平滬夜車
燈籠
羽書
我還沒有見過長城
記亂離
夜發(fā)靈寶站
沁州行·調(diào)皮搗蛋
神頭嶺
微雨宿澠池
書
戰(zhàn)斗的豐饒的南泥灣
火焰山上種樹
黑紅點
調(diào)皮司令部
出發(fā)點
記一輛紡車
菜園小記
延安
歌聲
難老泉
窯洞風景
獵戶
早
天下山
天涯
知識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