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是一名討好者,假如不是,你也可能認識這樣的人。
所謂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這樣做,又會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責中。
本書作者邁克·貝克特爾博士雖是人際關系方面的專家,但也曾長期身陷討好模式不能自撥。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討好行為的背后是內心的恐懼在作怪
◎因為擔心被拒絕或被誤解而選擇撒謊(害怕被拒絕)
◎就算不是自己的錯,也會選擇道歉(害怕起沖突)
◎工作中早來晚走以博得上司的關注(害怕被忽視)
◎經常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害怕自己不夠好)
◎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害怕自己不重要)
因為過于在意他人的評價、接納和認可,所以他們的內心被恐懼籠罩,從而忽視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本書不僅探討了導致人們陷入恐懼的5種因素,還研究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10個基本要素。當你身心足夠健康,可以關注他人、幫助他人時,你會感到發(fā)自內心的滿足與平和,過上滿意且平靜的生活。
這也是自己與他人關系的真相:越讓自己幸福,就會越使別人高興。
你可以成為真正的你,而且你仍然可以當一個好人(甚至更好)。
●人際關系專家邁克·貝克特爾的自我治愈之旅
本書作者邁克·貝克特爾博士雖是人際關系方面的專家,但也曾長期身陷討好模式不能自撥。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討好行為的背后是內心的恐懼在作怪(害怕被拒絕、害怕沖突、害怕被忽視、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自己不重要)。只有認真審視內心恐懼和需要的東西,才能夠做出真正的改變。
●從不健康的討好者到健康的討好者
所謂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這樣做,又會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責中。本書通過重新定義什么是討好來幫助人們實現(xiàn)從不健康的討好者(讓別人快樂,這樣他們就會喜歡我們)轉變成健康的討好者(找到內在的價值,這樣我們就可以真正地幫助別人)。
●自我與他人關系的真相:越讓自己幸福,就會越使別人高興
當我們身心足夠健康,可以關注他人、幫助他人時,我們會感到發(fā)自內心的滿足與平和,過上滿意且平靜的生活。這也是自己與他人關系的真相:越讓自己幸福,就會越使別人高興。
引言
難道我必須放棄善良嗎?
我總是讓人失望,所以我決定洗心革面。
無名氏
我寫這本書,是因為我累了。
我大半輩子都在討好別人,這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像一條魚不會注意到它生活在水里。我渴望人們喜歡我,我做出的所有決定幾乎都是為了讓別人開心。
高中的時候,我沒有安全感。(你們都是這樣嗎?)所以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我選擇不走尋常路,跟我的朋友們區(qū)別開來:在停尸房工作,賣樂譜,開印刷廠,主持交通廣播節(jié)目,做婚禮攝影,等等。我琢磨著,這樣人們就能注意到我了,而且會對我印象深刻。
果不其然,這些工作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對我來說卻是沒有用的。我心里非常清楚,人們只是對我的所作所為印象深刻,至于我的內在、真正的我是什么樣子,他們都不知道(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我從來沒給他們機會,讓他們看清真正的我,對我來說這太冒險了。
我還特別在意所謂的善良,我很喜歡那些充滿正能量的人,尤其是一些成年人,他們和藹可親、寬容大度,似乎從來沒有煩惱。他們情緒穩(wěn)定,每個人都喜歡他們。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磸膩聿簧鷼猓乙詾樗麄兲焐闷狻S谑,當我生氣的時候,我也學著把怒氣憋在心里,這樣就沒人知道了。
我可能會在心里生某個人的氣,但嘴上卻說:哦,沒關系。
可事實上對我來說,并非沒關系。我成了一個表里不一的人,而我相信這是生存的必需。
換句話說,在人前,我從來就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一個扭曲了的影子,是我創(chuàng)造出來給別人看的。我費盡心思,一刻都不敢松懈。我小心翼翼地呵護這個表象,它已經成了我的身份、我的特性,我一門心思地保持這種形象。
我是一個討好者。
尋求一種解決方案
終,我精疲力竭。我意識到我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別人活著,但我似乎被困住了,找不到出路。我開始失眠,滿心焦慮。我知道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否則總有一天我會崩潰。
我走進一家書店,想從書籍中尋求幫助,果然找到了很多可供選擇的書。我匆匆瀏覽了其中的大部分,發(fā)現(xiàn)了三個套路:
1.討好他人是不好的。
2.你需要停止去討好他人。
3.改變的方法是:專注于討好自己,而不是別人。
這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我覺得這些書在告訴我,要變得對別人不管不顧,你們盡管討厭我好了,只要關注我就行。這就好像是說,我活了一把年紀了,忽然要改頭換面,變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
可是,我不是個自私鬼啊,我是個好人,難道我必須放棄善良?
我讀了這些書,又查閱很多文章和網站,發(fā)現(xiàn)很多建議都是同樣的意思:我需要把注意力從迎合他人的需要轉移到關愛自己上自己才是首要的。這些書我讀得越多,越是覺得千篇一律。如果他們說的是真的,那么,這么多年來我對別人的關注就是對自己的虧欠咯。
顯然,我得學會自私。
可我內心深處愈發(fā)不安。
作為一個討好者,難道真的一無是處?
除了依賴別人的評價,有沒有其他方法能讓自己感覺良好?
假如我擁有了健康的心態(tài),學會了正確看待自己,那么我還可以繼續(xù)討他人喜歡嗎?
我可以繼續(xù)關心他人嗎,自信而又堅定的那種?
這就是我的出發(fā)點。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我開始探索,我們怎樣才能不受他人意見左右,合理地看待自己。如果我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學會接受自己的獨特性,那么我就不必成天琢磨如何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了,我可以大大方方地關心他們,這就夠了。
因此,本書比我看過的大多數(shù)書都更深入一步。它指出,用討好他人的方式去建立自尊,結果是消極的。但這本書還告訴我們,學習關注自己,讓自己變得身心健康,那么討好他人也有積極的一面。
健康的身心狀態(tài)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擁有了它,我們能夠成為一名強大的討好者。我們完全可以伸出手去幫助別人,滿足他們的需要只要合情合理。我們只有坦然地接納真正的自己,才會真誠地關注他人。
討好者的出路
真希望我可以用過去時態(tài)來寫這本書,并且能夠大言不慚地說,我跟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斗爭了半輩子,現(xiàn)在大獲全勝啦!可事實上,斗爭還在繼續(xù),我還需努力。然而,我學會了坦然地做自己,發(fā)揮自己的這個特性去幫助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全新的高度自信。
我的探索之旅還在繼續(xù),我想邀請你同我一起,這樣你也能找到自由。我不會夸口自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只想在你開始探索通向自由的道路時,做你的向導。
就當是茶余飯后的閑聊吧。在每一章,我們碰個面,聊聊這個探索之旅的不同方面。我們會討論哪些方法有效,哪些做法沒用,并且分享其他過來人的故事。我們還要將理論付諸實踐,幫助你制訂行動計劃,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我有博士頭銜,但我不是一名心理學家。我不會打腫臉充胖子,吹噓自己可以像心理治療師那樣給你提供寶貴的建議。(我嘗試過心理咨詢,從專業(yè)人士那里去了解我討好他人的目的和動機,他們知道我的訴求。)我的博士學位是關于高等教育和成人學習的,我的整個職業(yè)生涯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企業(yè)里,我都在用我的專業(yè)知識幫助人們應對交流帶來的挑戰(zhàn)。這也是本書的切入點處理人際關系的實用方法,這也是我之前所有著作的重點內容。本次探索之旅會給你帶來如下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