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有關化學新的分支學科納米化學的專業(yè)書籍。全書共分為10章。第1章對納米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第2~7章分別針對二氧化硅(SiO2)、金、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硒化鎘(CdSe)、氧化鐵及碳六種物質(zhì)/材料,通過表面、尺寸、形狀、自組裝、缺陷和生物納米六個方面的實例(第6章和第7章沒有缺陷一節(jié)),深入淺出地介紹、闡述了納米化學的概念和原理;第8章通過兩個研究實例的發(fā)展史展示了納米化學的魅力;第9章列出了一些納米化學常用的表征方法;第10章簡單地推測了納米化學家將面臨的一些挑戰(zhàn)。
本書適合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生物學與醫(yī)學、物理學等專業(yè)的研究生、本科生、科研人員等閱讀,有助于他們盡快地進入納米化學的研究領域;同時也適合任何對納米化學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也可以作為理工科院校簡明納米化學課程的教材。
譯者前言
Ludovico Cademartiri博士與Geoffrey A. Ozin教授共同撰寫了Concepts of Nanochemistry一書。前者于2008年4月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轉(zhuǎn)年就出版了該書,當時僅31歲,是納米材料與納米化學研究領域的新秀。后者是前者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是加拿大政府在納米化學及材料化學研究領域的首席科學家(20002014年),其Hirsch指數(shù)在2009年達到了68,位居全世界精英研究人員之列。
原著選用的SiO2、金、PDMS、CdSe、氧化鐵及碳六種物質(zhì)/材料,大多數(shù)(PDMS與CdSe除外)讀者比較熟悉,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從普通材料的常規(guī)功能到納米材料的新功能的轉(zhuǎn)化,由此更深刻地認識納米化學的神奇力量,有利于盡快地了解和掌握納米化學的要點和精髓,從而可以更容易地從宏觀世界過渡到納米世界的研究領域。在上述六種物質(zhì)/材料對應的各章末尾,均列出一些思考題,可以引發(fā)讀者更廣泛、更深入的思考,并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
通過了解納米化學將普通材料轉(zhuǎn)化為某種驚人的納米材料的方法,應該會使讀者認識到,還有許許多多新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并由此開拓嶄新的或者更廣泛、更深入的研究領域與應用前景。
納米化學是隨著納米技術(shù)與納米材料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的,且目前依然處在不斷發(fā)展的階段。該書不僅在當年,即便是現(xiàn)在,也是一本比較全面、精練的專業(yè)教材。本書對于尚不能直接閱讀英文版原著的各類人員,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其他科研人員等,盡快地了解和深入學習納米化學是非常有益的。希望他們通過閱讀本書,能夠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新的合成/制備新型納米材料/納米結(jié)構(gòu)的化學方法,為納米化學的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原著作者將納米化學定義為:納米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涉及構(gòu)造模塊的合成與自組裝以及與其表面、尺寸、形狀和缺陷相關的性質(zhì),還有其在化學與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以及生物學和醫(yī)學等領域應用的可行性。
根據(jù)譯者在納米材料領域?qū)⒔?0年的研究工作,譯者認為納米化學不僅僅涉及原著作者所定義的領域或?qū)W科,還涉及所有在納米尺度存在或出現(xiàn)化學問題的研究領域或?qū)W科,且隨著納米科學的不斷發(fā)展,納米化學所涉及的領域或?qū)W科也必然會不斷擴展,其所包含的內(nèi)容也將會更加廣泛、深入,因為納米化學也是納米科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感謝天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張蓉、李燕、闞迪、曹杰、肖文理(漢語骨干教師培訓班)、張麗爽、李義偉、張競賽、王佳、禚司飛、李玲、陳麗潔(漢語骨干教師培訓班)、張園、楊鑫參與了原著的初譯工作,其中肖文理、張麗爽、李義偉、禚司飛、李玲參與了各自初譯稿的修改稿的錄入工作。
感謝天津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人才項目的部分資助。
雖然譯者已經(jīng)盡了很大的努力,但限于經(jīng)驗與水平,書中難免存在一些翻譯不妥與疏漏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崔屾
2021年1月于天津大學新校區(qū)
前言
為何應當關注納米化學?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許多次,因為一個科學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而促成了社會的重大轉(zhuǎn)變,如鐵器、發(fā)動機、晶體管、網(wǎng)絡以及光纖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實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新的發(fā)現(xiàn)對當時許多主要的假設提出了疑問,然后通過推翻這些假設,改變了人類文明。
納米技術(shù)被認為是下一次重大轉(zhuǎn)變,即下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核心?茖W家認為,掌握納米技術(shù)的各種可能性是未來國家之間競爭的關鍵。但是,納米技術(shù)能帶來什么呢?它將如何改善我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新的商機、解決地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呢?
許多科學家認為,納米技術(shù)將給予發(fā)展中國家更廉價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使得發(fā)展中國家的人民身體更健康、壽命更長;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納米技術(shù)將帶來更好的太陽能電池、體積更小運算更快的計算機、環(huán)境保護措施以及治愈癌癥的方法;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納米技術(shù)將有助于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
重要的是,除了要了解圍繞納米技術(shù)的大量宣傳和其許多發(fā)現(xiàn)所帶來的樂趣外,還應當知道正是由于納米技術(shù)的獨特性,才使其成為重大轉(zhuǎn)變的主因。其不僅僅是發(fā)現(xiàn)一個難題更好的解決方案或更明智的解決方法,而且還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新的思維方式。
很多宣傳引起了人們對納米材料毒性的關注。有關石棉(一種納米材料)的事件人們依然記憶猶新,因為至今社會仍在為其付出代價。人們不斷增加的關注正在引起許多國家政府的重視,不斷增強納米材料毒性研究的資助力度。特別在醫(yī)學診斷和治療領域內(nèi)的資助力度較大。
世界各國政府也看到了納米技術(shù)在創(chuàng)造新企業(yè)方面的顛覆性潛力。在歷史上的每次變革中,已有的行業(yè)往往不能適應新的游戲規(guī)則,它們被更小、更年輕、適應能力更強且更靈活的企業(yè)所取代。因此,沒有人愿意錯過這個難得的發(fā)展機遇。
政府也正在推動將納米技術(shù)盡快地引入大學課程中。納米工程、納米技術(shù)和納米科學的各種學位正在世界各地出現(xiàn),而且這種轉(zhuǎn)變的步伐正在影響著教師們,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教師并沒有接受過納米科學方面的專業(yè)訓練。這些變化必然要產(chǎn)生為不同水平的課程以及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教學資源的需求。傳統(tǒng)學科的范圍是有限的,由此產(chǎn)生了融合化學、物理、生物學、醫(yī)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內(nèi)容的交叉學科。
在大學課程的初期階段講授納米科學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讓新一代研究生或本科生熟悉納米科學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從一個更適宜教學的角度來講,將納米科學的教學安排在研究生新生或本科生階段,將會對接受者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新生階段的學習會確定一位科學家的思維模式。在學士學位的初兩年中作為化學家進行培養(yǎng)的學生,其未來往往會成為終身的化學家。這就解釋了為何許多化學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難于進入納米化學領域,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一個化學家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化學領域要比進入一個緊密相關的物理的二級學科更容易。
在研究生新生或本科生階段講授納米科學課程,將給予學生以非常有效且跨學科的方法學習該課程所必需的工具。
盡管確定正確的思維模式是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家的一個明確的重要目標,但是納米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一個更大的挑戰(zhàn)。在一個急于邁向以知識為驅(qū)動力的創(chuàng)造商機和財富的社會,人們的需求與生活習慣可能都要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研究生或本科生科學研究能力的欠缺可能是災難性的。在北美洲,這已經(jīng)成為優(yōu)先考慮的重點工作之一,因為高技術(shù)公司不得不從國外聘請人才來填補其各級職位的空缺。
在研究生新生甚至本科生課程的初期階段引入納米科學課程可能會有助于增加研究生新生和本科生對科學的興趣。許久以來解釋科學領域的低入學率的理由是硬科學很難,這就意味著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懶蟲。一個可能比較正確的解釋則是學生們在這種硬科學中看不到出路。比起一個能生產(chǎn)出更好的電池陰極材料的工作來說,學生們更想要一份能夠謀生的工作,F(xiàn)在已經(jīng)給出了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性,并且學生們也知道他們將總會被同齡人問到他們在學什么或在研究什么,他們想能夠大聲地回答這些問題,而不是低聲地回答。同樣地,學生們大多會喜歡一份工資高,而且能夠為他們自己及其家庭提供舒適生活的工作,而不是一份聲名狼藉的低薪工作。
這些明顯是一些普遍情況。實際上一些同事已經(jīng)用他們的許多發(fā)明挽救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生命,其中有些人還是百萬富翁。但是隱藏在特例背后的問題卻從未得到解決。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了解和學習納米科學,從而有可能決定去解決地球所面臨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從全球變暖到環(huán)境治理,從CO2捕獲和循環(huán)利用到烴類化合物再到氫能源汽車,從發(fā)展中國家的平均壽命到治愈癌癥,從任何傷口的再生到發(fā)現(xiàn)生命的起源。讀者可以決定想要挑戰(zhàn)什么問題;可以決定如何度過時光;可以決定期望應當在哪里,即可以決定自己的舞臺。
實際上,對于許多其他的不同學科,如傳統(tǒng)的化學和物理學,類似的事物也是成立的。不同的是,納米科學是一個全新的事物,開啟了一系列全新的可能性,但目前只有少數(shù)人可以參與其中。讀者可能成為這些少數(shù)人中的一員,參與這個可能隨處都可以領先的競賽。
有了這些動機,我們便著手探索寫一本適合研究生新生和本科生的學術(shù)性的教材。初以傳統(tǒng)的方法來接近這個題目,從我們認為的基礎開始。從原子、晶格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性能的關系等開始,但很快就停止了寫作,因為如此寫作非常像固體化學的縮寫本。
很明顯,在那時我們犯了一些錯誤。許多來自納米化學的論題,如嵌段共聚物,在這本書中是很難介紹的,因為它們不僅僅是固體化學的一部分。此外,本書定位為可以適合于任何背景的讀者,不是專門為化學家而寫的。因為幾乎沒有生物學家清楚檢測Bravais晶格的要點,盡管他想知道使用脂質(zhì)體和膠體量子點檢測癌細胞時他能做什么。同樣的道理,幾乎沒有化學家知道細胞分裂的詳細機制的要點,盡管他們對如何使用金納米棒實現(xiàn)單分子檢測感興趣。進一步嘗試修改初稿,終不可避免地超出了大綱,包括了更多的實例和解釋。
當時做了一些自我反省。我們?nèi)匀幌嘈,可以以一種精練簡潔且又完整的方式來講授納米化學的實例和原理。
在我們的實驗室,日復一日地,看到納米化學是如何形成之后,才有了正確的認識。我們明白了,在實驗室集思廣益的討論會以及午餐會期間常常討論的概念層次上的內(nèi)容,本質(zhì)上并不是化學、物理學或工程技術(shù)的問題,恰恰是納米化學的內(nèi)容。在化學方面沒有什么知識背景的學生們,可以對討論很快地做出具有重大意義的貢獻,而在集體推理的基礎上還會產(chǎn)生一些其他的概念。
這些概念就是我們認為的納米化學的核心,是設計納米化學解決方案中的具有持久性的指導原則,也是激發(fā)新想法產(chǎn)生的無限源泉。這些概念是本書的核心,也是需要掌握的納米化學重要的方面。
本書專為初學者設計,更重視基礎概念的描述,有利于初學者更輕松地掌握專業(yè)核心思想,理解基礎概念,能夠幫助初學者流暢地閱讀專業(yè)論文,并幫助他們理解相關專業(yè)領域在納米化學范疇所處的位置。本書中解釋的概念將展示不同主題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雖然不能像學術(shù)專著那樣緊跟領域的發(fā)展前沿,但本書卻可以提供廣泛和堅實的基礎,為納米化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本書也適合作為教材,課程可以設定為8~16課時(每章1課時或2課時),或者選擇部分章節(jié)設定一門課時更少的課程。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概念介紹都是部分,因為概念奠定了本書的主題,并闡明了其在納米化學領域的意義。
總之,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喜歡這本試驗性的書籍。我們確信,掌握本書中的內(nèi)容能夠幫助您領先那些只關注和跟蹤納米化學領域未解決問題的學生。
Ludovico Cademartiri, 中文名盧多維科卡德馬蒂里,1978年出生于意大利,2002年畢業(yè)于帕爾馬大學大學,獲得材料科學專業(yè)法學學位;于2003年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留學,師從杰弗里厄津教授,攻讀跨學科的化學博士學位;他的畢業(yè)論文題目是膠體的納米結(jié)構(gòu):好奇心驅(qū)動的研究,并于2008年4月通過了畢業(yè)論文答辯。并在不久后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員。
盧多維科卡德馬蒂里與別人合作,創(chuàng)作了16本科學出版物、2本教科書,并且獲得了數(shù)項獎勵,其中兩項是于2005年和2006年連續(xù)兩年獲得的材料科學學會研究生獎,其它獎項為美國化學學會化學發(fā)現(xiàn)和研究(DIC)青年研究者獎、加拿大化學學會的無機化學的研究生工作DIC獎、加拿大化學學會CCUCC化學博士獎以及總督金質(zhì)獎(每年僅授予3名研究生,是整個多倫多大學的高學術(shù)水平的獎勵)。
崔屾,天津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在納米材料領域從事將近30年的研究工作,完成國家科研項目2項、省級科研項目8項。發(fā)表論文40余篇,其中SCI收錄10多篇;被SCI論文引用600余次,其中他引500多次。獲得授權(quán)的中國發(fā)明專利5項。從2010年在天津大學開設面對全校碩士研究生的雙語教學的納米化學課程。
0緒論 001
納米化學是什么? 001
參考文獻 004
1 納米化學概述 005
1.1 納米化學的含義 005
1.2 關于物體的表面 006
1.3 尺寸幾乎就是一切 012
1.4 形狀 016
1.5 自組裝 019
1.6 關于缺陷的兩個名詞 027
1.7 生物-納米的交集 029
1.8 安全 036
參考文獻 039
2 二氧化硅 041
2.1 引言 041
2.2 表面 042
2.3 尺寸 046
2.4 形狀 050
2.5 自組裝 052
2.6 缺陷 059
2.7 生物納米 062
2.8 結(jié)論 065
2.9 思考題 066
參考文獻 068
3 金 071
3.1 引言 071
3.2 表面 071
3.3 尺寸 075
3.4 形狀 079
3.5 自組裝 082
3.6 缺陷 084
3.7 生物納米 088
3.8 思考題 090
參考文獻 092
4 聚二甲基硅氧烷 094
4.1 引言 094
4.2 表面 095
4.3 尺寸 099
4.4 形狀 104
4.5 自組裝 108
4.6 缺陷 111
4.7 生物納米 113
4.8 思考題 116
參考文獻 117
5 硒化鎘 119
5.1 引言 119
5.2 表面 120
5.3 尺寸 123
5.4 形狀 128
5.5 自組裝 133
5.6 缺陷 136
5.7 生物納米 139
5.8 思考題 143
參考文獻 145
6 氧化鐵 147
6.1 引言 147
6.2 表面 147
6.3 尺寸 152
6.4 形狀 157
6.5 自組裝 159
6.6 生物納米 162
6.7 思考題 165
參考文獻 166
7 碳 168
7.1 引言 168
7.2 表面 169
7.3 尺寸 174
7.4 形狀 176
7.5 自組裝 178
7.6 生物納米 181
7.7 結(jié)論 183
7.8 思考題 183
參考文獻 185
8 納米化學實例的發(fā)展史 187
8.1 引言 187
8.2 實例1 188
8.3 實例2 193
8.4 結(jié)論 201
參考文獻 201
9 納米化學的診斷學 202
9.1 信息清單 202
9.2 顯微技術(shù)與顯微鏡 203
9.2.1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203
9.2.2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203
9.2.3 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 203
9.2.4 高分辨率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 203
9.2.5 選擇區(qū)域電子衍射(SAED) 203
9.2.6 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X) 204
9.2.7 原子力顯微鏡(AFM) 204
9.2.8 掃描隧道顯微鏡(STM) 204
9.2.9 輪廓測定法 204
9.2.10 光學顯微鏡 204
9.2.11 共聚焦顯微鏡 205
9.2.12 偏光顯微鏡 205
9.3 衍射技術(shù) 205
9.3.1 X射線衍射(XRD) 205
9.3.2 中子衍射 205
9.3.3 小角X射線衍射(SAXRD) 205
9.3.4 小角X射線散射(SAXS) 206
9.4 譜分析 206
9.4.1 擴展的X射線吸收精細結(jié)構(gòu)譜(EXAFS) 206
9.4.2 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 206
9.4.3 質(zhì)譜(MS) 206
9.4.4 二次離子質(zhì)譜(SIMS) 206
9.4.5 盧瑟福背散射光譜(RBS) 207
9.4.6 核磁共振(NMR) 207
9.4.7 電子順磁共振(EPR) 207
9.4.8 穆斯堡爾光譜 207
9.4.9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ICP-AES) 207
9.4.10 紫外可見光譜(UV-VIS) 208
9.4.11 拉曼光譜 208
9.4.12 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 208
9.4.13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 208
9.4.14 橢圓偏光法 209
9.5 磁測量 209
9.6 氣相色譜分析 209
9.7 熱分析 209
9.7.1 熱重分析(TGA) 209
9.7.2 差示掃描量熱(DSC) 210
9.8 氣體吸附技術(shù) 210
9.9 電分析 210
9.9.1 電測量 210
9.9.2 電勢 210
10 納米化學面臨的挑戰(zhàn) 211
參考文獻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