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鏡清北大聽課筆記》是他1932年在北大上課時的筆記。筆記主要分為中國通史、佛教史、中古思想史、語言學報告四部分。《中國通史》部分以專題形式展開,如實記載了當時傅斯年、李濟、胡適、湯用彤、錢穆、傅斯年、顧頡剛等史學大家從制度史、經(jīng)濟史、社會史等不同角度對中國古代史的梳理。講課者皆大師級學者,據(jù)初步統(tǒng)計,講《印度佛教史》的是居士佛教大學者呂澂,多次講課;《中國通史》共三十余講,講課者有十二位學者:傅斯年、李濟、胡適、錢穆、顧頡剛、陶希圣、方壯猷、湯用彤、趙萬里、張星烺、陳受頤、徐中舒。其中錢穆講五次,陶希圣講四次,胡適講三次,趙萬里講三次。聽課的韓先生細心速記,全用繁體字,有詳有略,而其對經(jīng)典、概念表達的精準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筆記極為珍貴,與講課人的有關(guān)撰述相比有同亦有異,故其文獻的價值很高。我們從中可以得知當年北大哲學系大師云集的盛況,以彌補北大校史的不足;可以窺見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人文學術(shù)界在中國佛教史、中國通史研究上的名家觀點及其活躍的學術(shù)氛圍,感受到當時學術(shù)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的風貌;更能直接看到韓鏡清作為一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全神貫注,認真聽講,充分領(lǐng)略,堪稱實錄。
韓鏡清、北大、聽課筆記、歷史學、哲學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位于海淀區(qū)白石橋路27號的中央民族大學校內(nèi),是一座以校內(nèi)教學為主民族博物館的綜合性民族學博物館,成立于1951年,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展廳面積1800平方米。它是一座以全國56個民族的文物為主要收藏、展示和研究對象的民族學專業(yè)博物館。館藏有各民族的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品、宗教器物、服裝、古器物、文獻、樂器等14類、近2萬多件(套)文物。是全國歷史較長、規(guī)模較大、藏品較多的民族學專業(yè)博物館之一,是全國高校百余家博物館中唯一收藏、展覽56個民族文物的博物館。 張銘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館長。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吐魯番學、出土文獻學(以石刻學為主)、書畫篆刻史。開設(shè)石刻學、中國書畫、中國考古學、中國古代史等多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yè)課和選修課程。韓鏡清(1912年---2003年)是我國當代知名的佛教唯識學學者。他在北京四中讀書時即依常惺法師學習佛法。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湯用彤、周叔迦等佛學大師,學習梵、藏文字,開始校勘唯識宗經(jīng)典。畢業(yè)后雖生活顛沛流離,而研習佛經(jīng)從未停頓,從事漢譯并校勘梵文《大藏經(jīng)》中的唯識典籍,筆耕不輟,老而彌篤。1992年完成《成唯識論疏翼》380萬字,漢譯《慈氏五頌》60多部。
目 録第一部分 中國通史聽課筆記第一講 中國史之分期第二講 中國民族第三講 現(xiàn)代考古學對于中國上古史之貢獻第四講 神話傳説中的古史第五講 商代的文化與神權(quán)思想第六講 周初宗法制度之演進及原始封建制之成立第七講 周代民族間之鬥爭暨其融合第八講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社會組織第九講 春秋戰(zhàn)國時代哲人思想之勃興第十講 秦漢統(tǒng)治制度之演變第十一講 秦漢對外之經(jīng)營第十二講 西漢經(jīng)濟及王莽改制第十三講 東漢之清議與黨錮第十四講 兩漢博士制度及其經(jīng)學第十五講 陰陽五行思想與秦漢的宗教第十六講 兩漢魏晉的思想趨勢(缺) 第十七講歷代度量之制第十八講 佛教之輸入第十九講 魏晉南北朝間之民族同化問題第二十講 魏晉南北朝佛教第二十一講 隋唐統(tǒng)一後之政治制度第二十二講 宋初中央集權(quán)之政治第二十三講 中古時代佛教以外的思想第二十四講 禪學及理學第二十五講 王安石的變法及新舊之政爭第二十六講 宋代之史學第二十七講 宋代北方民族之迭興(缺) 第二十八講 元代之兵力與中西交通之發(fā)展第二十九講 天主教士之東來與中西文化之接觸(上) 第二十九講 天主教士之東來與中西文化之接觸(下) 第三十講 明初之東北及其對東北之經(jīng)略第三十一講 明之政制與士習第二部分中古思想史聽課筆記第一講 中國哲學通論第二講 中國佛教哲學第三講 中國古代哲學第四講 宋元明哲學概論第五講 中國哲學史之中古思想史第二期第三部分 印度佛教史及印度哲學聽課筆記第一講 印度佛教史第二講 印度哲學附録 《韓鏡清北大聽課筆記》手稿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