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儒家思想不僅塑造了古代日本,也為日本開啟了近代之路
從儒學角度,打開理解日本歷史的新思路:
日本與儒學有怎樣的因緣?
中國的儒學在日本歷史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在日本邁向近代的道路中,朱子學和陽明學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
出自《春秋》的尊王攘夷,為何成為日本維新志士們的口號?
從歷史角度,客觀公正反思日本外交政策:
千年來在與中國的交往中,日本為何前恭而后倨?
因為對中日交流的歷史缺乏認知而對中國抱有優(yōu)越感,豈不就是夜郎自大、仰天而唾?
前 言
明治維新是什么呢?
對于生活在日本的我們,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流行的標準答案,大概是為了掙脫古代以來的舊體制、建立西式近代國家而做出的一系列變革。有國民作家之譽的司馬遼太郎在《坂上之云》(1968 1972 年連載于《產(chǎn)經(jīng)新聞》)等作品中,也表述過如此看法。當時正值明治百年,自民黨政府(佐藤榮作內(nèi)閣)還組織過一系列歌頌明治維新的盛大活動。
但真是這樣一回事嗎?
近年,學界內(nèi)出現(xiàn)了如下的種種見解,并逐漸形成共識:學校制度能在明治時代順利普及,得益自江戶時代所奠定的基礎(chǔ)(辻本雅史)、江戶時代研究學問的環(huán)境和方法,成為維新志士政治評論的土壤(前田勉)、明治時代以來儒教滲透至全社會(渡邊浩)、明治維新是一系列機緣巧合下成功的革命(三谷博)、江戶幕府中已有具備西式外交手腕的優(yōu)秀人才(真壁仁)、就長崎的蘭學而言, 當時對西洋近代科學的吸收已達高水平(廣瀨。┑取V劣诮瓚魰r代已現(xiàn)近代思想之萌芽,早自丸山真男已有所主張,近期則有苅部直為之揄揚。此外,一些非難薩長藩閥政府的自以為是、解構(gòu)明治維新這尊人為制造的偶像的一般書籍,也在陸續(xù)出版。
本書在贊同這些觀點的同時,將以稍微不同的角度來考察明治維新:時期上并不限于江戶時代,而是往更古老的年代追溯,以梳理儒教在日本歷史上的角色。誕生在這座列島的政治組織(從前的教科書稱作大和朝廷,現(xiàn)在的教科書則稱作ヤマト政權(quán)a),在以日本為號、締造一個獨當一面的國家時,所參照的是作為世界中心的鄰國唐朝。通過效法唐的政治秩序、社會組織,日本在8 世紀初大體完成了所謂律令國家的建設。而教科書中未曾明言的是,讓中國設計出律令制度的理念,正是儒教思想。日本人與儒教的因緣,首先始于對國家體制的接受。
此后,中國的儒教隨著宋學(朱子學正是其中一派)的登場而發(fā)生了變化。儒教在繼續(xù)作為政治、社會之根本的同時,變得日益重視個人的人格修養(yǎng)。13 世紀由宋傳入日本的禪宗,引入朱子學的知識,將其當作僧侶教養(yǎng)的一部分。17 世紀的江戶時代,朱子學從禪宗寺院獨立出來,緊接著在儒教之中也出現(xiàn)了批判朱子學的思潮。到19 世紀,由于教育設施(藩學等)的設立,儒教教義的內(nèi)容在武士之間廣泛滲透,使他們孕育出改革國政的大志。此為明治維新的思想資源。
筆者所使用的思想資源,其語義是在醞釀某種思想時所使用到的材料。就此而言, 它與起源 和影響 等詞意趣迥異。畢竟從語感上講,前者是以上游向下游的運動來比喻時間上由前到后的必然發(fā)展;后者則是指在既有事物上附上外來之物。至于思想資源則并非如此,是指該思想在形成過程中不可欠缺的質(zhì)料。
職是之故, 筆者無意主張明治維新是基于儒教教義的政變。明治維新從名義上講是根據(jù)日本自古以來的神道而施行的王政復古,而就其實質(zhì)而言,則是效法西方列強而推行的國家建設?墒窃诳v觀自遣唐使以來中國文化輸入日本的歷史后,筆者不免感到,明治維新做的是同樣的事。乃至當下的社會,也是受世界標準(global standard)這個奇怪詞語的左右而在發(fā)生轉(zhuǎn)變的,這不禁令人想起我們昔日走過的老路。
總之,通讀本書之后,讀者諸君對儒教的認識和對明治維新的看法倘能略有改變,筆者將不勝榮幸。
支撐明治維新的思想
朱子學、陽明學在日本的接受與幕末維新:學史為鑒
朱子學和陽明學,都是在中國誕生的儒教流派。
以活躍于公元前6前5 世紀的孔子為始祖的儒家思想,經(jīng)過和墨家、道家、法家諸學派的對立、論爭,在公元前1 世紀到1 世紀期間,逐漸鞏固了其作為漢帝國御用學問的地位;诒环Q為經(jīng)書的神圣典籍,以及被稱為緯書的新出文本群,一門具備思想體系的學問儒教成立了。接下來,在經(jīng)歷儒教內(nèi)部的對立(主要是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之間圍繞經(jīng)書文本產(chǎn)生的對立)后,到7 世紀的唐初,朝廷頒布了《五經(jīng)正義》這部標準注釋集,試圖實現(xiàn)教義的一統(tǒng)。
重視仁義的朱子學的誕生
雖說如此, 隨著唐帝國實力的衰退(或者說與其實力成反比的是), 思想界再次活躍起來, 在儒教教義方面也出現(xiàn)新的見解, 領(lǐng)導者之一是著名文人韓愈。韓愈推崇孟子,認為他是孔子的正統(tǒng)繼承人。韓愈還認為到當時為止的儒教偏向于外在的禮, 為此強調(diào)要重視內(nèi)在的部分, 要重新評價孟子所提倡的仁義。
到韓愈身后三百年的11 世紀后期,這一趨勢日益顯著。此時已是趙宋的天下,著名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作為多才多藝的文化人而聞名于世的蘇軾,都曾引領(lǐng)一時潮流,不過終則是程顥、程頤兄弟一派的學說成為主流,這一脈下嗣后還有朱熹出現(xiàn)。他與孔子、孟子等人并肩,得到朱子這一敬稱,朱子學即成于其手。
理與氣相結(jié)合的世界觀
朱子學認為,構(gòu)成世界成立之原理是理(日語中原理一詞也受其影響)。理本身沒有形態(tài)。而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本于理、將理內(nèi)在化后才得以成立的。構(gòu)成這些存在物的是陰陽五行的各種組合,而其核心則是氣。氣是中國自古就有的概念,但朱子學的意義在于,將氣與理結(jié)合起來組織論述,描繪出精致的世界圖景。
朱子學還認為,人類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氣的匯集,而理為其內(nèi)在。至于理的具體內(nèi)容,則包含對雙親的孝、對君主的忠這些倫理上的道德準則。它們的存在與自然法則一樣,并非出于個人意志的規(guī)定。根據(jù)朱子學的解釋,某人會不孝、不忠,是因為他在邪氣(欲望等)的妨礙下,看不清從而偏離了內(nèi)在于自身的本來之理。
因此,就思想史而言,朱子學的特點在于比漢代儒教更加重視個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雖然漢代儒教絕非輕視這一方面, 但朱子學者正是如此看待前者的, 特別批評前者對緯書的利用,認為這是脫離孔孟本意的邪道。在經(jīng)典解釋方面, 朱子學者極力清除緯書來源的解釋, 同時鮮明地傾向于訴諸讀者本身的主體性。程氏兄弟盟友張載所主張的為萬世開太平 的氣概, 以及據(jù)說是張氏之師、堪稱王安石前輩的改革者范仲淹的先憂后樂 精神,共同構(gòu)成了這些學者思想的核心。他們就是出身
于士大夫階層, 以科舉(選拔高級官僚的考試) 為目標,充滿經(jīng)世之志的一群人。
前 言 1
1 支撐明治維新的思想
朱子學、陽明學在日本的接受與幕末維新:學史為鑒 7
源自中國的志士思想 15
江戶時代對儒教的接受:以岡山為例 23
保科正之及其同志:江戶儒學的黎明 44
2 朱子學傳入日本
日本朱子學的形成:從文化交涉學的角度探討 55
日本對朱子學、陽明學的接受 66
五山文化研究導論 85
夢窗疏石私論:超越怨親差別 106
3 東亞之中的日本
日本古代史之省思:從東亞角度探討 131
日本與中國 137
從豐臣政權(quán)出兵朝鮮考察日本外交的狹路 141
所謂東北亞交流圈:從王權(quán)論的角度探討 161
中華的歷史觀:以春秋學為中心 179
后 記 202
出版后記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