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第七屆文津圖書獎2013年度中國好書等獎項獲獎作家梁鴻的力作。梁鴻的作品溫潤清澈,對生命的種種不堪充滿包容與同情,小說通過單純的人物遭遇反映人生百態(tài),真實描摹了小人物郁郁不得志的心理狀態(tài)。梁鴻的作品一直為全國作家、評論家、編輯和廣大讀者所關注。其小說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強,兼具閱讀與鑒賞、研究與收藏價值。
小說賣點在于小開本,便于攜帶,有效填充大眾讀者的碎片化時間,機場候車、乘坐地鐵等時間段,讀者可以拋開手機進行深入閱讀。當代作家的中篇不僅帶有時代性、現(xiàn)實性,而且可以使讀者站在小說閱讀的前沿,了解小說這種文學發(fā)展的新契機,對閱讀時間、場地的要求進一步減少,鼓勵大家去閱讀,也符合國家全民閱讀的號召。
這本書是百花社傾心打造的一款可以成系列的既長銷又暢銷的中篇小說單行本。依托《小說月報》的號召力,以快的速度出版作者新近刊發(fā)的有寓意、有思想、有內(nèi)涵的中篇小說單行本。
創(chuàng)作談
這篇小說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產(chǎn)生想法的。小說里的那根菠菜在滾燙的紅油火鍋里翻滾良久已縮成一團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黏在我口腔中的,那一刻,就仿佛一個小型鉆機在嘴唇左側(cè)部位滋啦作業(yè),剎那間,電光石火,仿佛五臟六腑都挪了位,飛了天,我體會到了魂飛魄散的感覺。它疼得如此抽象,如此有高度,以至于,幾乎在同一時刻,一篇小說的名字誕生了:侵蝕。
其實,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寫什么,我只是覺得,那菠菜仿佛象征著我們的人生:不由分說,一上來就給你狠狠捶擊,然后,再慢火細燉,等你回悟過來是那根菠菜做禍時,你的人生已經(jīng)過了大半。
我給自己規(guī)定,每天寫一千字,不預設后面情節(jié),不預設人物發(fā)展,當天寫完就完,第二天打開時想到什么樣子再接著寫。我其實是想做個實驗,看人物能把作者帶到何處。
就這樣,開頭的幾千字特別順利,但是,隨著主人公楊有勝見到昔日戀人,隨著他開始在馬路上喝醉游蕩,我突然間有些失控了。楊有勝不只是他自己,他是我們無數(shù)次在深夜里看到的那個人,他或醉倒在路邊,或踉蹌著,或沉默,或大喊大叫,沒有人知道他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他們并不都是乞丐,相反,很多人衣著光鮮,齊頭整臉。
我逐漸憐惜起楊有勝起來(雖然就寫作而言這是非常危險的),我開始給他尋找理由,但是這些理由又似乎都站不住腳,他的人生仿佛建立在流沙之上,任何一點波動都能令那流沙迅速流失。我不賦予他的老婆仙芳任何情感,可也因為此,她成為楊有勝空洞內(nèi)心無情的批判者,她雖然不招人喜歡,可她是真實的。
那些在夜晚出現(xiàn)的人,在楊有勝生命中,既真實又虛幻,他們代表著他在喪失意義的時間和空間中的實在,對于他而言,他們反而更加真實。但是,一當太陽升起,他們就都消失了。所以,在小說的后,我讓楊有勝去找那個離家出走的小孩子,他想把那個孩子拉回到白天中,以賦予現(xiàn)實一些意義和溫暖。
我不知道楊有勝能否找到那個孩子,作為作者,我無法替他作任何決定,因為,我也不知道,他是否能找到,那個男孩能否真的回到白天,生命是如此復雜,每個人都深陷其中,我似乎無法替任何人給出一個輕易的答案。
在這篇小說里,我比楊有勝更低,不是作者的一種姿態(tài),而是實實在在的沒有答案。那些光,那些陰影,那些疼痛,以交錯的姿態(tài)盤踞在一個人的生命里,它們層層疊壓,交錯噬咬,不分彼此,侵蝕并塑造著生命的外部形態(tài)。
如果我說,此刻,楊有勝就是我,也許你不信,可是,這是我在打下這一行字時真實的感受。
不知道他是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