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嘩應該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顯著標志。面對眾聲喧嘩的9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的復雜狀況,對話也許是一種比較合適的應對方式。對話涉及人文精神的討論、知識分子的分化、大眾文化的興起、新保守主義的出現、文學的多極化趨勢、文學批評的失據、詩歌尷尬的境遇、網絡文學的“橫空出世”,有清理,有分析,有評價,多少能夠反映出參與對話者應對的立場、態(tài)度和見識。對話既是一種批評形式,也是一種批評精神。這種精神多少也能夠從文學批評和書評中體現出來。
學會說話(代前言)
問答和對話
關于新生代的一份答卷
選擇回答“批評家檔案”十三問
熱點文學五人談
文學批評的現狀及其發(fā)展的可能性
人文流向與個人精神立場
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
詩歌的當下境況與個人化寫作
《柏慧》與90年代精神境況
新保守主義與新批判主義
珞珈代有才人出--關于武漢大學作家群的對話
全球化與文學期待
網絡文學:黑客還是新軍
文評和書評
情欲極化法--巴爾扎克塑造人物的一種方法
《金光大道》重版,好
傳統·先鋒·精神指向--劉繼明小說創(chuàng)作辨析
從《桃花源》看隱逸精神的復活
初識諸種旗號
排座次
不可過分迷信定論
王朔的轉向
文學的兩極分化
忌大戒空--文學批評反思錄
非成人化
《長江文藝》1994年小說讀后感言
在困境中突圍--“95長江文藝優(yōu)秀小說”讀后
血性之詩:鄧一光小說的人格魅力
可疑的新生代
學界追星族
雖為女流,堪稱大砍
把東西拆散以窮根究底--讀《霍金講演錄》
理趣蓋住情趣的韓少功
孤苦無告的村莊--《失語的村莊》的一種讀法
對“現實主義”前景的一種推測
行文處處見“學問”
相對性與對話批評
二張簡論
文浪的“浪”
呼喚人道--評徐世立的《兒科醫(yī)生》
惜名的張執(zhí)浩
張執(zhí)浩的詩性敘述
隨便翻翻
文化膨脹
“我”在哪里
竄了位的批評家
武漢的都市文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2000年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回眸
二戰(zhàn)反思錄
診所里的批評
知識背景與湖北文學
逆向思維與反世俗成見--評王石的小說集《不可告人》
《語言學與小說》譯序
啟蒙敘述的一個樣本--評何錫章《中國現代理想人性探求》
洞見與盲視--評《靈魂之旅》
文學批評與思想性[附錄]--與昌切先生討論哲學問題
高屋建瓴通觀微至--《文學翻譯比較美學》略評
歷史是轉盤嗎--評曾紀鑫的《撥動歷史的轉盤》
文學轉型與小說創(chuàng)作潮流--《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chuàng)作潮流》評析
當代戲劇命運的文藝生態(tài)學審視--評吳濟時教授的《文藝生態(tài)運動與當代戲劇》
后記
彭:這種歸類很有道理。我想說說另外的一些可能性。世紀之交,本土理論將會產生。20世紀,是西方思想影響我們的漫長的世紀,我們的理論不過是對西方思想的響應,這是一個模仿的世紀,模仿的壓抑將刺激幾代人進行創(chuàng)造。這倒不是世界給了我們,我們要還給世界,而是一個民族離不開屬于自己的本土思想。促進本土思想的形成需要各個學科的共同努力。陳先生講我們缺乏哲學或文化的理論背景,也就是文化形態(tài)之內的各個方面相互影響構成的一個系統。建立這樣的系統,一方面有賴于哲學、歷史、文化、心理及其他人文學科的突破,另一方面文學理論和批評也要學會自己思考。我有一個小小的看法,從認識論角度而言,感性的部分要先于理性的部分,也就是說,文藝領域的突破可能比其他人文學科的突破先行一步,這已為中外藝術史所證明。所以,文學理論與批評有可能比哲學、史學、社會學等學科更早突破。在詩歌理論與批評方面,就出現了一批敢于嘗試的年輕人,雖然他們的成就更多在于思維形式,但嘗試畢竟已經開始了。
昌:我來談談另外一種可能性。我主張開發(fā)對話批評或闡釋批評。這種批評包含與作者對話、與讀者對話、與作品對話以及各種批評之間的對話。對話是在公平、對等、寬容的基礎上進行的,不是武斷的,裁決式和耳提面命式是絕對不允許的,應符合市場原則。那么,開發(fā)闡釋批評,我們應該怎樣做?我不知道別人怎么做,我自己將在堅持社會歷史批評的前提下,盡量找到以文本為中心、以讀者為中心的批評的社會歷史根源,像英國的伊格爾頓教授那樣,盡可能貼近20世紀西方批評的兩大思路(文本思路、讀者思路)最大限度地吸取中西批評的成果,力爭在批評實踐中開出能夠解釋、評價大部分文學現象的、自洽的“整一化”的闡釋批評模式。我正在這樣做,成績還不突出,但我將繼續(xù)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