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有在印度經商的經歷,有對印度社會、文化和經濟較深的認識和理解,書中不乏真知灼見。印度和中國主流文化中的哪些不同導致其國民行為的不同?工業(yè)革命為什么沒有在中國和印度產生?中國為什么制造業(yè)異軍突起,而印度卻是軟件業(yè)遙遙領先?印度能在哪些方面超越中國?中國和印度在經濟發(fā)展上應該彼此學習對方的哪些優(yōu)點?問題和答案都令人深思。
書中對印度特有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的闡釋有趣且合理。為什么印度人能夠“以苦為樂”?為什么印度人能夠忍受狹小的工作和生活空間?印度有幾千年的歷史,為什么馬克思評價印度沒有歷史?中國的“君子”鄙視乞討,印度的著名人物為什么卻樂于乞討?美國會成為印度的一個種姓嗎?問題和答案同樣突顯了作者的睿智和洞察力。
總體而言,當代中國人對于印度這個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眾多人口、高速的經濟增長且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和威脅的鄰國幾乎是漠視的態(tài)度。本書立足于中印兩國文化比較的視角,深度闡釋了中印兩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給讀者開啟了一扇正視印度并反思中國發(fā)展的窗口。
上帝是公平的。他讓中國人勤勞務實,卻同時讓我們缺少了進行形而上思考的能力;他讓印度人欣賞多樣性,卻同時讓他們傾向干裹足不前,多樣性既是印度的驕傲,同時也是印度前進的羈絆。這在印度民主的運轉過程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姚洋 北京大學教授
印度的成就和困難,就像中國的成就和困難,都是規(guī)模巨大、引人注目的。區(qū)別只不過在于。印度的弱項.往往就是中國的強項,比如在道路、橋梁、廠房等基礎建設上,在外國直接投資額、制造業(yè)、產品出口額、初等教育、識字率、政府扶貧、嬰兒存活率這些方面;而中國的弱項,又往往是印度的強項,比如在表達自由、文化多元、高等教育品質、軟件設計、金融市場、服務業(yè)這些領域里。
丁學良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點擊免費閱讀更多章節(jié):印度能超越中國嗎
楊浩勇,河南禹州人,經濟學博士。1999—2002年作為許昌豐泰發(fā)制品貿易部經理常駐印度。2002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和國際商務問題。
部分 歷史上的中國和印度
章 “形”似而“神”離的中國和印度
“形”似的兩個大國
“神”離的25億人口
中國的“物質”和印度的“精神”
第二章 種姓制度:秉承神意的勞動分工
熱鬧的“高種姓”宗教儀式
中國的“禮義分工”和印度的“神靈分工”
中印古代社會分工的維護方式和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
種姓制度:神和世俗社會的梯子
種姓制度和經濟基礎
第三章 巨人間的交流與碰撞
班超的一千人如何戰(zhàn)勝六萬人?
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與唐太宗的“借兵罰罪”
漢武帝的犀牛來自哪里?
漢末以來的中印水路貿易
阿育王柱和中國石獅
感受中國文物:明代鄭和與獅子國的一場戰(zhàn)爭
感受華裔印度人
感受中印飲食文化交流
第四章 李約瑟之謎
美中印三國不同的度量衡工具
中國和印度何時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排名和第二?
西方人眼中的中印衰落
英國人為什么沒有幫助印度強盛?
中國對農業(yè)文明的“路徑依賴”
第五章 “非暴力”獨立方式和獨立后經濟
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文化解讀
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甘地給蔣介石“抗日”支的什么招?
英國人留下的爛攤子和獄中的“國大黨共識”
道義上的“不結盟”和經濟上的“實用主義”
第六章 領先一步的中國,落后十年的印度
站錯了隊的印度
中國的“出口導向”與印度的“進口替代”
中國“大制造”VS印度“小制造”
印度的黑色經濟
第七章 奪目的和好的第二
20世紀90年代中、印經濟結構的突變
制度變遷:領跑的中國制造
龍象共舞
第二部分 當代的中國和印度
第八章 依照“神時”的經濟運轉
印度沒有歷史?
“理論”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詳“知”而緩“行”的印度企業(yè)
沒有時間壓力的印度企業(yè)
第九章 “流浪文化”和“苦行主義者”的經濟效率
“流浪”與“苦行”文化
“內省”思維與印度人的空間感
“苦行式”的生產方式
第十章 神的“衛(wèi)生”、“兩性”和“教育”觀——印度的社會人文發(fā)展
圣潔與衛(wèi)生
沒有廁所的鄉(xiāng)村
城市里的貧民
印度的“半邊天”
第十一章 印度聯(lián)邦:神的政治經濟學
世俗社會的興起
沙雕巨人
語言邦:甜言蜜語“泰盧固”
印度式民主和“個人主義”
世俗社會的衰落與主流文化的復興
聯(lián)邦革命與印度經濟
第十二章 從“話語巨人”到“實力巨人”
舌頭是厲害的武器
理想與現(xiàn)實
道理與實力
印度如何看待被西方人稱道的民主?
美國推手
印度目標
美國會成為印度的一個種姓嗎?
月船一號
第十三章 誰鏟平了世界:印度服務
巨象和孔雀
龍象之爭
美國和印度的“新經濟”
中印主流文化與產業(yè)選擇
第十四章 多樣性PK統(tǒng)一性
印度的“1+1=2”和中國的“1+1>2”
大一統(tǒng)和小而全
看得見的手
品牌化之路
互相拆臺與搭臺
可怕的未來:中美印經濟在一個平臺上嗎?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