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1949-2009)
定 價:75 元
- 作者:高建平 編
- 出版時間:2011/12/1
- ISBN:9787500492061
- 出 版 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0
- 頁碼:568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文學理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中國人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新中國成立初年的一些文藝論爭對當時的政治走向的影響,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文藝進入到思想文化領域的核心地帶的狀況,到改革開放初期文藝對推動意識形態(tài)轉型的重大意義,再到新世紀頭十年文藝學研究在當代社會文化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1949-2009)》都作了認真的研究!吨袊軐W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1949-2009)》的特點在于,作者并不是將主要注意力放在六十多年的歷史過程描述之上,而是以問題為綱,選取21個六十多年來文藝學論爭的中心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努力做到以論帶史,以論見史,深入到這些論爭的內部進行資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因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1949-2009)》的目的,就不僅限于對這六十年文藝理論的歷史進行記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溫故而知新,對新時代建設新的文藝理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思路。
中國文學理論的凝結、堅守與突進(代序)
上編
第一章 新中國建構文學理論的話語資源
第一節(jié) 政治權威話語--毛澤東文藝思想
第二節(jié) 學術權威話語--蘇聯(lián)文學理論
第三節(jié) 邊緣話語--中、西方文論傳統(tǒng)
第二章 關于“胡風文藝思想”的討論與批判
第一節(jié) 胡風文藝理論的關鍵詞及思想邏輯
第二節(jié) 間隙初生:重慶座談會
第三節(jié) 批判序幕:香港《大眾文藝叢刊》
第四節(jié) 批判漸次升級:1949-1955
第三章 “黑八論”批判及反思
第一節(jié) “黑八論”產生的歷史文化語境
第二節(jié) “黑八論”的出籠及其主要內容
第三節(jié) “黑八論”評述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學理論--“樣板戲”與“三突出”的歷史教訓
第一節(jié) “八個革命樣板戲
第二節(jié) 從“兩結合”到“根本任務”論
第三節(jié) “主題先行”和“三突出”論
第四節(jié) 政治與文學的雙重迷誤
第五章 關于文學藝術批評標準的討論
第一節(jié) 毛澤東的《講話》與新中國文藝批評標準的確立
第二節(jié) 文藝理論家對《講話》精神的解讀
第三節(jié) 新時期對文藝批評標準問題的反思與重建
第六章 人性、人道主義問題大討論
第一節(jié) 五六十年代關于人性與文藝關系的探索
第二節(jié) 七八十年代關于人性、人道主義與文藝關系的探索
第七章 “形象思維”說的發(fā)展、終結與變容
第一節(jié) “形象思維”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jié) “形象思維”討論在中國的興起
第三節(jié) 改革開放與“形象思維
第四節(jié) 對“形象思維”的反思
第五節(jié) “形象思維”論的三個發(fā)展
第六節(jié) 從形象思維到符號思維
第八章 文學主體性的超越與局限
第一節(jié) 文學主體性的哲學來源
第二節(jié) 文藝學自身的歷史脈絡
第三節(jié) “文學是人學”的來龍去脈
第四節(jié) 文學主體性的意義
第五節(jié) “文學主體性”的局限
中編
第九章 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關于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探索
第二節(jié) 20世紀70-90年代關于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探索
第三節(jié) 新時期關于“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討論
第十章 文學人類學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民族文學、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
第二節(jié) 文學人類學的學科建構:西方與中國
第三節(jié) 神話學、原型批評與文化闡釋派的崛起
第四節(jié) 中國的文學人類學派之前景展望
第十一章 科學方法論在文學研究領域的歷險
第一節(jié) “老三論”在文學研究中的運用
第二節(jié) “新三論”及其他科學方法論在文學研究領域中的歷險
第三節(jié) 科學方法論的反思
第十二章 新時期文藝與政治、經濟關系的重組與文論范式的轉型
第一節(jié) 文藝與政治、經濟的關系與文論轉型
第二節(jié) 圍繞通俗文藝、金庸經典化、文藝商品化、大眾文化等問題的論爭
第三節(jié) “人文精神”論爭與錢中文等的“新理性精神”建構
第四節(jié) 重新審視文藝審美自主化及其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第十三章 文學本體論研究的理論思考
第一節(jié) 文學本體論研究的歷史描述
第二節(jié) 文學本體論研究的歷史價值
第三節(jié) 文學本體論研究的不足及其前景
第十四章 “后”語境中的文學理論研究
第一節(jié) 選擇與借鑒:“后”語境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接受取向
第二帶轉折與變革:“后”語境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范式的轉變
第三節(jié) 擴張與批判: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現(xiàn)代性立場
第四節(jié) 危機與重建:“后”語境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重構
第二節(jié) 20世紀70-90年代關于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探索
第三節(jié) 新時期關于“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討論
第十章 文學人類學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民族文學、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
第二節(jié) 文學人類學的學科建構:西方與中國
第三節(jié) 神話學、原型批評與文化闡釋派的崛起
第四節(jié) 中國的文學人類學派之前景展望
第十一章 科學方法論在文學研究領域的歷險
第一節(jié) “老三論”在文學研究中的運用
第二節(jié) “新三論”及其他科學方法論在文學研究領域中的歷險
第三節(jié) 科學方法論的反思
第十二章 新時期文藝與政治、經濟關系的重組與文論范式的轉型
第一節(jié) 文藝與政治、經濟的關系與文論轉型
第二節(jié) 圍繞通俗文藝、金庸經典化、文藝商品化、大眾文化等問題的論爭
第三節(jié) “人文精神”論爭與錢中文等的“新理性精神”建構
第四節(jié) 重新審視文藝審美自主化及其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第十三章 文學本體論研究的理論思考
第一節(jié) 文學本體論研究的歷史描述
第二節(jié) 文學本體論研究的歷史價值
第三節(jié) 文學本體論研究的不足及其前景
第十四章 “后”語境中的文學理論研究
第一節(jié) 選擇與借鑒:“后”語境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接受取問
第二節(jié) 轉折與變革:“后”語境下中國當代文學理論范式的轉變
第三節(jié) 擴張與批判: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現(xiàn)代性立場
第四節(jié) 危機與重建:“后”語境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重構
……
下編
附錄當代中國文學理論大事記
后記
第二節(jié) 圍繞通俗文藝、金庸經典化、文藝商品化、大眾文化等問題的論爭
改革開放政策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啟動,必然會帶來商業(yè)消費型文藝的復興,而在理論觀念上必然帶來學界對這種文藝價值的重新認識,商業(yè)消費化文藝觀開始逐漸得以建構--這在文學史及具體作家作品研究上就具體表現(xiàn)為雅俗并存文學史的重寫(所謂“兩個翅膀論”)及金庸經典化等理論訴求。
王先霈等主編的《80年代中國通俗文學》可以說是新時期以來理論界對通俗文學現(xiàn)象所作的較早而較系統(tǒng)的理論關注,該書基本上是一種“類型學的研究”,對研究對象作了較為客觀的清理,在基本價值觀上,該書強調“通俗”而“非文學”的不在研究之列,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文學基本價值觀和審美底線的持守。錢理群《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把通俗文學的發(fā)展作為一種連續(xù)性的線索作了描述和分析,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對中國現(xiàn)代通俗文學的早期發(fā)展更是作了大篇幅的論述--總體來說以上二書尚無竭力提升通俗文學地位的強烈訴求--而范伯群主編的《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史》則顯示出了這方面的強烈訴求,范在該書《緒論》中指出,以往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研究只涉及了“半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而“文學的母體應分為‘純’‘俗’兩大子系”,在此基礎上,他對五四新文學以來戴在鴛鴦蝴蝶派文學頭上的三頂帽子“地主思想與買辦意識的混血種”、“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場的畸形胎兒”、“游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作了辯駁:文學的功能是非常寬泛的,例如有戰(zhàn)斗功能、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等等。我們不能一般地反對文學的娛樂功能或蔑視文學的趣味性……通俗文學除了娛樂消遣的本色之外,“金錢主義”恐怕也應是它的一種本色。我們對“金錢主義”的理解是局限于通俗文學的商品性……今天,對許多“純”文學作家來說,文學作品的商品性的觀點,也已經為他們所接受,更不可能作為一種“罪狀”來加以羅織。他也在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三向度上展開分析:對純文學的不少作家來說,“遵命文學”的寫作目的往往側重于強調了政治性與功利型;而以“傳奇”為目的,在消遣前提下生發(fā)教誨作用的通俗文學來說,它們在客觀上是強調了文化性和娛樂性。兩者都在側重發(fā)揮文學的“之一”功能……就純文學中持革命態(tài)度的作家而言,他們崇尚“前瞻”,以改造世界為己任;在純文學中還有一批膜拜藝術為己任的“為藝術而藝術”者,他們傾向“唯美”而以“美的使者”自居;而通俗文學作家,在政治黨派性上大多是“超脫”的,他們所考慮的是要使他們的“看官們”讀小說時感到非常有興趣,達到消遣的目的。他對通俗文學概念的界定是:“基于符合民族欣賞習慣的優(yōu)勢,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是一種被他們視為精神消費品的,也必然會反映他們的社會價值觀的商品性文學”,“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具有它自己的特色,在發(fā)揮文藝功能上它完全可以與純文學相互補。純文學與通俗文學是各有其各自的審美規(guī)律的”,于是就形成了關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兩個翅膀論”--袁良駿不同意這一觀點,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與范進行過面對面的論爭。新文學只寫“精英”的那“半部”,其實是歷史形成的,有著其政治背景;而我們強調的是:后來的人力捧通俗文學,其實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文學觀的體現(xiàn),其背后同樣有著非常具體的社會背景.即市場經濟體制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