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溪畔》作者積十余年之功,重走紅軍革命路,勘察感受現(xiàn)場,采訪老紅軍或知情者,收集手資料,并翻閱、檢索、摘錄、求證相關史料,認真進行梳理爬剔,構思、整理、撰寫成《宣平溪畔》,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年宣平紅軍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史。
“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遍営[鴻飛君的《宣平溪畔》書稿,不時會聯(lián)想到毛澤東主席《七律·到韶山》中的這兩句詩。覽畢全稿,掩卷閉目,心情仍然難以平靜,眼前不斷閃現(xiàn)著潘漠華、曾志達、吳謙、王湘、邱金隆、潘振武、陳俊等一批宣平早期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帶領父老鄉(xiāng)親,建立宣平東、西、南、北四營紅軍,肩扛鳥槍,手持長矛,高擎紅旗,前仆后繼,在宣陽大地上掀起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革命暴動的情景。雖然這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反動勢力的血腥鎮(zhèn)壓,但革命的種子已然在宣平溪畔這片浸染著革命先烈鮮血的大地上坼甲萌芽!
宣平是我的故鄉(xiāng),先父沈仁堂是當年宣平西營紅軍的一名戰(zhàn)士,生前享受紅軍失散人員待遇,并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父親在世時,曾多次給我們講述民國十九年參加紅軍抗租鬧革命以及曾志達、吳謙、邱金隆等革命先烈英勇就義的故事,但都是零星的、片段性的。如今讀了鴻飛君的《宣平溪畔》,對這段革命歷史才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原來當年的宣平紅軍不僅擁有“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的正式番號,而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三軍是編入中共中央軍委序列的全國十四支紅軍隊伍之一,而且只有彈丸之地、8萬人口的宣平縣紅軍人數(shù)竟達2000人之多,占據(jù)了當時全國紅軍總?cè)藬?shù)的2%!這就是說,地處萬山之中的宣平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之一,而宣平紅軍自成立以來就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開展革命斗爭的,這不僅足以告慰數(shù)以千百計的宣平紅軍先烈的在天之靈,而且更可激勵后世子孫以家鄉(xiāng)為傲,繼承革命先烈遺志,陶冶涵養(yǎng)家國情懷,為國建功立業(yè)。
由于種種原因,宣平于1958年撤縣,原宣平縣境域分別并入武義、麗水、松陽等縣市,給收集、整理宣平紅軍的史料帶來諸多困難,以至于至今沒有一部全面系統(tǒng)記載宣平紅軍革命斗爭史的書籍。鴻飛君積十余年之功,重走紅軍革命路,勘察感受現(xiàn)場,采訪老紅軍或知情者,收集第一手資料,并翻閱、檢索、摘錄、求證相關史料,認真進行梳理剔爬,構思、整理、撰寫成《宣平溪畔》,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年宣平紅軍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史。因此,《宣平溪畔》對全面、系統(tǒng)、翔實地反映宣平紅軍歷史具有肇始發(fā)端之功,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
第一回 十里洋場倒春寒 腥風血雨小桃源
第二回 西子湖畔雙雄會 志同道合袍澤情
第三回 學子回鄉(xiāng)負重任 鍋灶頭前奔波忙
第四回 靈泉巖先生避難 數(shù)九天學生入黨
第五回 百子青幫皆兄弟 文奇仕俊雙入黨
第六回 沖真觀會議批盲動 曾志達雪夜脫狼窩
第七回 潘文奇牢房稱硬漢 鄭仕俊陸監(jiān)逞英豪
第八回 曾志達向黨呈報告 鄭友瑞搶功攻柳城
第九回 邱金隆慈仁寺舉義 陳逸飛羊虎坪整編
第十回 大河源兩軍會聚 鄭汝良明斃暗保
第十一回 麥磨灘志達勵志 龍虎山王湘舉義
第十二回 吳余芳慷慨赴死 曾志達義贈銀圓
第十三回 樊嶺腳伏擊省防軍 牛頭山三軍大會師
第十四回 曳嶺腳開倉放糧 三巖寺鬼神同泣
第十五回 兩路紅軍俞源遭襲 三縣紅軍攻打后樹
第十六回 上坦會議遭襲擊 三營紅軍大潰散
第十七回 葉坑出個邱金隆 吹著號子進城門
第十八回 共產(chǎn)種子播宣平 星火燎原再起營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