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耐特的承認理論直面當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現(xiàn)狀,以主體間的相互“承認”為思想線索,來洞察人類未來的前途與命運。他秉持一種積極的、樂觀的、自信的態(tài)度,和對西方文化的深層認同,以及對現(xiàn)代社會的極大熱情,展開以資本主義社會為藍本的批判性分析。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的杰出代表和思想引領者,霍耐特借助其“承認理論”進入學術輿論的核心領域和思想爭論的中心地帶,所以,分析和考察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歷史功能和理論價值,特別是承認理論從道德文化視角對當前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解讀與分析,以及這一視角所預設的問題解決的導向性功能就具重大的時代價值和歷史意義。本文以從承認到自由的思維路徑作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主線,沿著理論發(fā)展自身的邏輯進程展開,進而實現(xiàn)了從道德哲學向社會各領域的延伸。在這一過程中,霍耐特摒棄了那種主體問題上的原子主義思維,遵循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的思想傳統(tǒng),基于群體主體這一邏輯視角,以期實現(xiàn)“善”的人類共同體價值追求與目標定位,進而實現(xiàn)人類自由的理論訴求和歷史進程。
霍耐特基于承認的背景模式,憑借規(guī)范性的重建,重燃人們的理想之夢,也為人類打開了走向實現(xiàn)人類平等、正義和自由的可能性之門。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高速發(fā)展、高度融合、鼓勵個性伸張與自由的時代。一方面,人類科技既可以深入細胞內部、探測基因密碼,又可以伸向太空,探索宇宙奧妙,構建太空基地,這些活動大大擴展了人類生存的自由空間;另一方面,人類在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諸多便捷和各種文化快餐時,卻又深陷價值虛無主義的困惑和多元文化主義的沖突之中。在思想和靈魂深處不自覺地陷入全球化、社會一體化構建的“奴役”之下,這是一座隱形的、深層次的、無處不在的圍城,致使人們更加的失落、絕望,進而依無所依。人類企圖從種種迷人的美麗前景和現(xiàn)代化所營造的迷霧中尋求突破與重生,所以探討現(xiàn)代危機的深層動因和內在根源就成為當今社會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時代主題和歷史重任。關注人類生存現(xiàn)狀,從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出發(fā),打破既有的研究范式,創(chuàng)建既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又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社會發(fā)展理論或模式,成為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人類發(fā)展的理智選擇和時代主題的必然歸宿。
賈志雄,男,漢族,1976年生,山西河曲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教于河北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道德哲學研究。發(fā)表《責任倫理:變革時代的倫理探索》、《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時代價值解析》、《責任理論何以可能的形而上學分析》、《科技時代人類活動的倫理維度探析》、《基于大工程理念的高等工程教育思維路徑研究》、《執(zhí)政能力建設與意識形態(tài)考驗》等文章數(shù)十篇。曾作為重要成員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方近代正義理論范式演變研究”。主持省級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從承認到共同體:霍耐特承認理論研究”,以及省市級項目多項。
目 錄
導 論_x005f 001
一、選題目的和意義_x0008_ 003
二、霍耐特的生平著述略敘_x0008_ 010
三、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 013
四、文章的基本思路、重難點、創(chuàng)新點及研究方法_x005f 023
第一章 霍耐特承認理論出場的時代訴求與思想演繹_x0008_ 029
第一節(jié) 承認理論出場的時代訴求 031
一、20 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氣象 032
二、20 世紀中后期社會主義的低潮乃至困境_x0008_ 036
三、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分析范式的轉向 037
第二節(jié) 承認理論的現(xiàn)代話語范式轉換 040
一、耶拿時期黑格爾“為承認而斗爭”的承認意識_x0008_ 041
二、米德對黑格爾承認理論的經(jīng)驗化改造 043
三、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轉型_x0008_ 046
四、福柯權力分析理論方法的滲透_x0008_ 049
第三節(jié) 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思想演繹與理論升華_x0008_ 053
一、承認理論的醞釀與準備_x0008_ 053
二、承認理論的產(chǎn)生與出場_x005f 056
三、承認理論的拓展與深化_x0008_ 059
第二章 霍耐特承認理論的理論主旨與微觀維度_x005f 063
第一節(jié) 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內涵及基本樣態(tài) 065
一、承認的語義學分析_x0008_ 065
二、霍耐特承認的理論內涵_x005f_x0008_ 068
三、主體間承認的三種基本模式 071
第二節(jié) 霍耐特承認思想的理論基點_x0008_ 074
一、近代西方哲學的重大轉向_x0008_ 074
二、霍耐特主體間性理論的歷史圖譜 077
三、霍耐特的主體間性理論 080
第三節(jié) 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微觀維度_x005f 083
一、承認的道德理論_x0008_ 083
二、診斷的社會病理學_x005f_x0008_ 086
三、承認的正義理論_x005f 089
第三章 霍耐特承認理論的自由向度 093
第一節(jié) 自由的譜系學考量_x0008_ 095
一、前現(xiàn)代與善同行的自由意識_x005f_x0008_ 096
二、盧梭具有普遍意志的自由原則 097
三、康德主體理性下的自由闡釋 100
四、黑格爾絕對精神世界中的反思性自由_x0008_ 101
五、自由理念的當代政治哲學表達 104
第二節(jié) 原子式自由的思想悖論_x0008_ 105
一、霍耐特對羅爾斯原子化主體的深層反思 105
二、羅爾斯自由主義的現(xiàn)實困境 108
第三節(jié) 積極自由的回歸與實現(xiàn)_x0008_ 111
一、法定自由及其邊界 111
二、道德自由及其社會病態(tài) 114
三、社會自由及其倫理構建 117
第四章 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困境與時代價值 123
第一節(jié) 承認理論解釋模式的理論困境 125
一、斗爭理論潛藏的危險傾向 125
二、對“物”的選擇性忽略與壓制 127
三、批判力的相對不足 129
第二節(jié) 承認理論的時代價值 131
一、承認理論的時代價值指向 131
二、承認理論對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的繼承 133
三、承認理論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發(fā)展 135
結束語 139
參考文獻 143
后 記 153
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內涵及基本樣態(tài)
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不僅在于人有思想、會思想、善于思想,還在于人是一種可以時刻意識到自己群體性、關系式的存在。所以,人需要他者,需要他者的承認,進而在他者的注視下,或者說在承認中實現(xiàn)對自我的深 層理解與定位。由此,霍耐特直面當今資本主義時代存在的蔑視、分歧、沖突,重新把“承認”納入人類思想與考察眼界,展示其蘊含的內在價值
和未來向度。
一、承認的語義學分析
從嚴格意義上來看,“承認”本身就是多義的,以致在面對學界同僚提出的承認的本意及形態(tài)問題時,霍耐特也坦言,對承認問題界定的困境,應從其最一般的本源出發(fā),也就是遵循理解概念的一般途徑,從語義學視角對“承認”一詞進行界定,揭示其在不同形態(tài)下的共同內涵,實現(xiàn)對承認的深層次解讀和把握。
(一)承認的語義學解讀
“承認”(recognition) 在英語中是動詞“recognize”的名詞形式,其動詞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認識、認出、識別;第二層是承認、認可,如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得到認可;第三層是贊譽、獎賞,如某人的能力獲得贊譽。a“承認”(anerkennung)在德語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積極評價和肯定,如表揚、贊揚、贊賞,人或者物高度重視、注意;二是認可與肯定,如對某事件的合法性或有效性的聲明與證實,贊同與同意。這兩個意思之間細微的區(qū)別是,前者著重表示對某人或某物的注意和積極評價,而后者表示對某個原則的遵從,以及其背后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認可!俺姓J”(reconnaissance)在法語中主要包含三層意思:其一是認可某東西;其二是對社會善行和義舉背后的人所懷有的感恩、感激之情;其三就是法律意義上的承認,權利義務關系的肯定,或者國家存在合法性的認可。 而“承認”在漢語中,一般作兩方面的解釋:一是表示肯定、同意和認可;二是國際上指肯定新國家、新政權的法律地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在不同概念體系和語言環(huán)境下,承認的思想內涵各有側重,但總體來看,承認總是處于某種關系形態(tài)之中,內在隱含了主—客與主—主兩個層面的關系。具體來看,在主—客形態(tài)下,承認就意味著認可,表征了主體所展示的肯定態(tài)度;而在主—主為基礎的承認關系式中,承認則呈現(xiàn)多向性的特征,一方面表現(xiàn)相互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出涵蓋領域的多重性和擴展性。
(二)承認在不同理論語境中的內涵
承認問題雖然充當了現(xiàn)代性話語的一個核心議題,但究其根本它仍然是一個歷史性的主題,一直與人類存在相伴隨,成為西方政治哲學思想中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表達了一種在多樣性世界中由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他者形成的認同和尊重的關系所構建的結構與狀態(tài)。同時也揭示了一種對自我完整性的積極追求,以及理想社會模式的構建。費希特的承認強調主體間的平等訴求,認為構建在承認基礎上的社會是獲得自由的必要條件。
黑格爾的承認理論內涵豐富,一方面認為主體成其為“自我”必須依賴他人,獲得他人的承認,使承認充當自我意識形成的基本要素;另一方面,從社會哲學的視角,使承認成為人們之間相互依存基礎上的承認過程,并且把斗爭維度納入承認視野,只有形成在他者基礎上的承認,人才能獲得自由。所以,一切斗爭歸根結底都是獲取承認的過程。因此,黑格爾意義 上的人類史其實質就是“為承認”的斗爭史,并且他區(qū)分了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的承認形式,如原始社會的愛與友誼,市民社會的權利與義務一致,共同體中主體間的相互重視,以及團體對其成員貢獻的肯定與贊賞。法國思想家科耶夫對于承認的理解強調自身確定性、個性化與個體意識的欲望。這種欲望希望通過他人的承認使自主所示的價值獲得確定的意義。所以他
堅信:“歷史是為了得到承認而進行的流血斗爭(戰(zhàn)爭,革命)和改造自然的勞動的歷史!
馬克思對承認的理解與人的解放相結合,他把黑格爾抽象意義上的承認置身于資本主義現(xiàn)實活動中,使承認作為一種積極承認形式而存在,在勞動中,人得到自我確證,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產(chǎn)過程中就雙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個人”。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勞動表現(xiàn)為一種異化了的形式,人在勞動中不是對本質的承認,反而遠離了本質,所以承認問題就轉化為消滅異化勞動。將工人階級從資本主義的萬丈深淵中解放出來,運用斗爭手段,實現(xiàn)人本質的復歸,從而也就實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承認的復歸。
盡管在不同的理論語境中學界同仁對承認的闡釋各有側重和所指,但其理論主旨都關涉到人的平等、自由、個性以及解放。期望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充分彰顯自我價值,展示了對人生存現(xiàn)狀的終極關懷,表達了一種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的訴求與使命。這些觀點為霍耐特承認理論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思想儲備。
二、霍耐特承認的理論內涵
“承認”之所以能夠進入霍耐特的思想中心,并在其理論中實現(xiàn)復興絕不是偶然的孤立性事件,必然與其生存的時代及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對這一點,霍耐特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恰恰是“新社會主義運動促使我們從政治意義上關注社會或文化的蔑視體驗,
所以,我們才認識到了承認的重要性”。因為隨著當今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和社會一體化進程的凸顯及加速推進,現(xiàn)實社會領域的沖突與分歧進一步彰顯與加劇,并且逾越了原有經(jīng)濟領域的范疇,擴展到政治、道德及文化領域,體現(xiàn)為文化、文明乃至價值觀上的分野與對抗。引起不同群體、階層在資源占有、權力分配中的對抗與分離傾向日益強烈和顯著。所以霍耐特引自黑格爾的承認理念,既有對現(xiàn)代社會持續(xù)發(fā)展與變革所引發(fā)的分離、對抗及社會失范現(xiàn)象的深層反思與認識,又飽含著對這一“病態(tài)”社會存續(xù)的主動糾偏與積極治療,他試圖從社會深層次的交往道德層面針對個人的自我同一性和人格完整性的維護與救治實施一項可 行方案。在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思想視域中,一個要素就是人。承認關系必然關涉到人的存在,而且此時的人處于社會發(fā)展的持續(xù)進化之中,所以人所構成的關系也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與共同體三個方面的內容。從個人與個人的視角來分析,談到承認必然要關涉到個體心靈的感受,所以就個人之間的層面來說,承認既有身心的互動體驗經(jīng)歷,又重視自我與他者所構建的相互關系,處于這種相互認可與肯定的狀態(tài)下,會使主體自我收獲一份自信,進而實現(xiàn)個體交往的自由和順暢,體現(xiàn)個人自主的價值。而從個人與社會的層面來審視,承認的關注中心則轉向平等問題,進入具有法律規(guī)范意義的領域。所以此時承認問題就上升到法律認可的保護層面,同時也深入道德文化層面,這時的承認既是一種權利,又是一種義務。也就是說社會范圍內的承認既保障個體的社會成員資格,又擔負道德義務,因此,社會承認就是對權利和義務相結合下的完整主體的認可。在個人與共同體層面,承認展現(xiàn)為一種包容性的存在。共同體既是一種組織形態(tài),又是一種存在方式。而共同體內社會成員之間基于不同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信念,形成了形態(tài)各異乃至截然不同的人生目標與生活追求,并且這些主體需要和信念處于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所以顯示為社會行為與價值導向的多樣化與差異化。個人利益和價值訴求的凸顯,也向共同體成員提出了一種新的符合其成員共同利益需求的訴求,要求大家摒棄自我中心主義的偏見,向不同的觀點和思想敞開熱情的懷抱,勇于承認差異與個性,對難以調和的緊張關系持寬容的態(tài)度,基于共同的價值目標可以求同存異,形成一種開放共榮的互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