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國第一本以搜索為主題內容的翻譯實用教程, 包括三大主題: 搜商的內涵與意義、搜商的五大模塊、搜商和信息技術的結合。本書論述了在翻譯技術應用的大背景下, 搜商已成為翻譯能力的重要元素, 并論述了搜索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 呈現(xiàn)了搜商的定義, 并分析其內涵和構成; 闡述了搜索資源和搜索內容的變通, 搜索資源解決了用什么工具搜的問題, 搜索內容解決搜什么的問題; 結合項目實例, 分析了搜索方法的靈活變通; 分析了信息甄別和批判性思維對提高搜商的重要性, 剖析了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的高級搜索功能和應用場景, 并探索了通配符、宏和正則表達式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場景和策略。
本書可作為翻譯搜索工具與方法的實踐基礎教材。
搜索似乎是人人都會的技能。但要搜得快、搜得準, 卻不是容易之事。搜索是翻譯中的高頻行為, 各種專業(yè)領域的翻譯都離不開搜索。搜索能力是翻譯能力的核心元素,這一點已得到譯界的廣泛認同。但在翻譯課程體系設置中, 還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絕大多數(shù)開設翻譯本科和翻譯碩士的高校都未開設類似課程, 大多數(shù)學生也從未接受過專門的搜索培訓。許多院校傾向于翻譯+專業(yè)的培養(yǎng)模式, 例如法律翻譯、醫(yī)學翻譯、財經(jīng)翻譯等等不一而足。這不失為一種可貴的嘗試。不過也多少有點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意味。要知道譯者在翻譯中接觸的專業(yè)知識五花八門, 即便專攻某一領域的譯者, 也不可避免要遇到本領域之外的專業(yè)知識。讓學生譯者學習專業(yè)知識, 來彌補知識的短板,這既不現(xiàn)實, 也抑制了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ΑK^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學習浩瀚繁難的專業(yè)知識, 如何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知道在哪里搜、搜什么、用什么方法搜, 這些技能的掌握不僅更加重要, 也更加實際。因此, 對于迫切希望提高翻譯能力的學生譯者而言, 提高搜索能力要比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更切實際。
一、緣起
回憶起來, 有三件事情促成了我著書的想法。
第一件事是我在大學期間, 恩師曹明倫的言傳身教。盡管時隔多年, 不少細節(jié)依然仿若昨日。記得有一個翻譯案例, 原文為:Oh, is it the place with the big lions out in front? (指芝加哥藝術學院門口有big lions)在翻譯big lions 時, 曹老師遇到了兩個主要障礙。其一, 這是什么樣的獅子? 石獅、鐵獅、銅獅, 還是其他? 其二, 有幾只獅子? 兩只、三只、一群, 還是一排兩排呢? 原文只用了復數(shù), 對具體數(shù)量卻未作說明。因此, 初譯文作了技術化處理。后來曹老師利用訪問美國的機會, 專程參觀了這家學院, 親眼確認了門口赫然佇立著一對青銅獅像, 還特意合影留念。當他在課堂上展示照片時, 給我的震撼可想而知。網(wǎng)絡時代的我們, 固然不必親赴美國考察獅子有幾只, 只要鼠標輕輕一點, 就能搜到芝加哥藝術學院的圖片視頻。但這件事使我認識到, 要做好翻譯, 研究考證十分重要。就算譯者博學多識、學富五車, 也必須善于搜索、勤于搜索。
我問曹老師, 翻譯詩歌找不到韻詞怎么辦? 他讓我去查十三轍。我好奇他的譯文詞匯為什么這么生動而豐富, 他甩給我一本《同義詞詞林》。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慢慢地我體會到譯者就像精工良匠一樣, 尺鋸錘刨、斧銼鉆鑿, 必須樣樣俱全。要成為優(yōu)秀譯者, 就要擁有十八般武器,F(xiàn)在網(wǎng)絡將這些行業(yè)武器匯集在一起, 譯者毫不費力就能隨時隨地調用這些武器。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不過, 光有器是不夠的, 還要善于利用器。這里的關鍵就在于搜索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二件事是2011 年我在北京大學訪學期間, 旁聽了王華樹老師的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其中有一節(jié)課是翻譯與搜索。這啟發(fā)了我在后面的翻譯實踐與教學中, 更多地關注翻譯與搜索。第三件事是在大量的翻譯實踐中, 我通過搜索解決了許多翻譯疑難, 積累了不少搜索的應用場景和技巧。另外, 在長期的翻譯教學中, 我遇到了不少學生普遍犯錯的翻譯案例, 這些錯誤本可以通過網(wǎng)絡搜索來解決的。歸結個中原因, 大抵是學生缺乏搜索的意識, 導致他們根本不去搜索, 又或者缺乏搜索的方法和技巧, 以致搜索效果不佳。我意識到要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加強搜商培養(yǎng)很有必要。大約從2014 年開始, 我從翻譯課程中抽出兩到三次課, 講授翻譯與搜索, 培養(yǎng)學生的搜索意識和搜索能力, 最后也收到了不錯的反響。
在教學中不斷思考, 在實踐中不斷積累, 平時也注意收集研讀相關文獻, 慢慢地關于搜商的思想逐步醞釀形成了, 由此也萌生出了寫書的想法。2015 年, 我草擬了一個《翻譯與搜商》的書稿目錄, 發(fā)給王華樹老師, 請他提修改意見。王華樹老師彼時正在組建團隊編寫《翻譯技術教程》, 其中有一章與搜索相關, 還沒有合適人選, 于是邀請我參加。我欣然應允。在這個契機之下, 兩萬余字的書稿很快完成了。關于搜商的思想也在其中基本呈現(xiàn)出來。但囿于篇幅和時間限制, 很多想法并沒有充分展開。本書的出版是搜商思想的完整呈現(xiàn)。鑒于國內還缺少一部專門的翻譯與搜索類教程。期待本書的出版能夠拋磚引玉, 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的翻譯課程體系。
二、關于本書的使用
本書融合了我多年翻譯教學與翻譯實踐的積累、反思和總結。希望為廣大有志于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教師增加一種選擇, 同時也為廣大翻譯愛好者和職業(yè)譯員增加一種專業(yè)讀物。本書既可以獨立用作相關課程的教材, 也可以作為翻譯實踐類課程的補充。
三、致謝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 得到了學界和譯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別要感謝王華樹教授、王少爽教授、李南哲博士、李建勛先生、劉勁松先生、朱小二先生等。他們有的提供參考資源, 有的提出中肯建議, 有的提供翻譯案例, 沒有他們的鼓勵和幫助, 本書不可能順利完成。我還要感謝2014 年以來, 我教過的本科學生和研究生, 本書付梓離不開他們的貢獻。當然我必須要感謝本書的編輯———彭喜英和李海波, 兩位的嚴謹認真為本書增色不少。
四、余語
網(wǎng)絡是動態(tài)的資源, 其內容可能擴充, 可能變更, 也可能刪除。這導致部分檢索資源可能失效或發(fā)生變動, 部分檢索過程也可能無法完全復原。讀者朋友在閱讀使用本書時, 請注意甄別。雖然本書籌劃了很長時間, 但囿于學識有限, 成書倉促, 不足之處在所難免, 懇請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張成智
2022 年初春于保定
張成智,男,漢族,1979年出生,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翻譯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MTI中心執(zhí)行副主任,河北省翻譯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國翻譯協(xié)會本地化服務委員會理事。主持省級課題3項,全國MTI教指委課題2項,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英文專著1部、編著1部,參編教材2部,出版譯著6部。研究方向:翻譯技術、應用翻譯。
目錄
第1 章 搜索與翻譯能力
1. 1 翻譯學技術轉向與翻譯能力再定義
1. 2 搜索與翻譯能力
1. 3 譯員搜商調查
1. 4 搜索在翻譯中的功能與必要性
1. 5 網(wǎng)絡搜索是大腦的延伸
第2 章 譯員的搜商現(xiàn)狀與養(yǎng)成
2. 1 搜商定義
2. 2 搜商的構成
2. 3 譯員搜商的現(xiàn)狀
2. 4 善思、善辨、善查
第3 章 用什么搜索? ———資源篇
3. 1 搜索引擎
3. 2 在線詞典與詞典管理
3. 3 在線語料庫
3. 4 機器翻譯
3. 5 數(shù)據(jù)庫
3. 6 術語庫
3. 7 利用自制記憶庫搜索
第4 章 搜索什么? ———內容篇
4. 1 背景知識
4. 2 搭配
4. 3 平行文本
4. 4 圖片
4. 5 專有名詞
4. 6 專業(yè)術語和新詞的翻譯
4. 7 雙語例句
4. 8 搜其他語種
4. 9 搜索解決方案, 培養(yǎng)技術思維
第5 章 如何搜索? ———方法篇
5. 1 布爾邏輯
5. 2 檢索詞
5. 3 檢索語法
5. 4 檢索技巧
第6 章 批判性思維、信息甄別和碎片知識管理
6. 1 批判性思維
6. 2 翻譯判斷力
6. 3 信息甄別
6. 4 反向驗證
6. 5 碎片知識管理
第7 章 計算機輔助翻譯(CAT) 工具與搜索
7. 1 翻譯中的搜索和替換
7. 2 句段篩選與去重
7. 3 記憶庫搜索
7. 4 術語庫的搜索和替換
第8 章 通配符、宏和正則表達式
8. 1 通配符及其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8. 2 宏的錄制及其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8. 3 正則表達式及其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技術轉向給翻譯學帶來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給翻譯行業(yè)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在當代翻譯市場, 翻譯工作的每個流程都離不開翻譯技術的輔助, 翻譯技術的出現(xiàn)甚至改變了翻譯的流程乃至商業(yè)模式等。從字數(shù)統(tǒng)計、報價、譯前處理、翻譯項目管理、術語提取、術語管理、翻譯質量保障到譯后處理等, 翻譯技術已經(jīng)在當代翻譯行業(yè)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依靠翻譯技術的幫助, 不同語言對的譯者即便身處地球的不同角落, 也可以共同完成某個翻譯項目, 分享各自的翻譯記憶和術語庫。
一個顯著的變革就是翻譯實踐模式的改變。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 翻譯一直是完全由人工完成的。20 世紀90 年代, 計算機開始得到廣泛應用。如今, 絕大部分翻譯都是在計算機上完成的。進入21 世紀, CAT 日趨流行。它大幅提高了翻譯速度, 保障了翻譯質量, 適應了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趨勢, 滿足了市場的龐大需求。從人工干預的角度來看, 現(xiàn)在的翻譯幾乎都是在計算機輔助下的翻譯行為(陳善偉, 2012: 2)。譯者靠一支筆、一張紙工作的時代已經(jīng)遠去了。僅僅通過翻閱字典和相關紙質材料就能勝任翻譯工作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計算機輔助翻譯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
翻譯實踐模式的改變也改變了翻譯能力的內涵。王華樹(2016: 121-157) 首次系統(tǒng)論述了翻譯技術能力, 他指出: “翻譯技術能力是翻譯能力的重要拓展! 在信息技術時代, 譯者需要加強自身翻譯技術能力, 高校和培訓機構應當培養(yǎng)具備翻譯技術能力的翻譯人才。翻譯能力在過去主要指譯者的雙語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隨著CAT 工具在翻譯實踐中的廣泛應用, 譯者應用翻譯技術的能力變得日益重要。未來的翻譯將取決于兩個因素: 譯者掌握翻譯技術的能力和翻譯技術的發(fā)展。一名優(yōu)秀的譯者不僅應當具備相應的雙語能力、跨文化能力, 還應當掌握相當?shù)姆g技術, 以提高其翻譯效率和質量, 進而提高其翻譯產(chǎn)出。這對于譯員培訓以及翻譯教學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和考核等。翻譯技術能力包括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和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能(王華樹, 2016)。翻譯技術能力是信息化時代語言服務行業(yè)對職業(yè)譯者提出的新要求, 是對傳統(tǒng)翻譯能力概念的重要拓展。信息檢索能力即搜索能力, 它是翻譯技術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必然也是翻譯能力的應有之義。遺憾的是, 搜索能力是以往翻譯能力的定義中常常忽視的一點。
由此可見, 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和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來臨, 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搜商納入翻譯能力的范疇。PACTE 團隊(2005) 認為翻譯能力包含雙語能力、語際能力、翻譯知識、工具使用能力、策略能力、生理心理能力這六大方面。工具使用能力、策略能力、生理心理能力都是對傳統(tǒng)翻譯能力進行的新拓展。其中, 工具使用能力主要是指在翻譯中應用資料、信息和技術(詞典、百科全書、語法書、文體書、平行文本、電子語料庫、搜索引擎等) 的知識。G?pferich (2009) 提出的翻譯能力模型中涉及了工具和研究能力。該能力具體是指使用傳統(tǒng)和電子工具輔助譯者進行翻譯工作的能力。這與PACTE 團隊(2005) 所提出的工具使用能力異曲同工。EMT 專家團隊(2009) 認為翻譯能力包括翻譯服務提供能力、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信息挖掘能力、主題能力和技術能力。其中, 信息挖掘能力包含了譯員應該知道如何使用工具和搜索引擎獲取所需信息這一方面。而技術能力具體是指了解并使用各種工具輔助譯者進行翻譯的能力。
可見, 無論是PACTE 團隊(2005) 的工具使用能力, 還是G?pferich (2009) 的工具和研究能力, 乃至EMT 專家團隊(2009) 的信息挖掘能力和技術能力, 都和譯員的搜商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Hirci (2013) 指出信息技術與傳播技術對翻譯實踐有著重大的影響, 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 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電子工具在翻譯工作中的使用率日益提高。由此不難發(fā)現(xiàn), 工具能力已開始進入翻譯能力討論范疇, 并且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對工具能力本身的討論。但這些討論都仍未明確提及搜索能力的概念和范疇, 更沒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搜者, 尋找也。索者, 尋找也。搜索, 即仔細尋找之意。搜索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行為。譯者之所以會產(chǎn)生搜索行為, 往往是在解決任務時遇到本身不熟悉的概念或者問題, 由此產(chǎn)生了對特定信息的需求。網(wǎng)絡搜索技術是指利用信息技術和技巧, 借助各種網(wǎng)絡資源, 查找和篩選信息的技術。對網(wǎng)絡搜索技術的掌握程度是衡量譯員翻譯能力的重要維度之一。
國際數(shù)據(jù)集團(IDC) 的研究表明, 2009 年全球的數(shù)據(jù)量為0. 8ZB, 2010 年增長為1. 2ZB, 而2020 年全球產(chǎn)生和復制的數(shù)據(jù)量將超過35ZB, 即375 億TB, 是2009 年的約44 倍(Gantze, 2010)。隨著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 海量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如洪水般席卷全球。近20 年來, 人類生產(chǎn)的信息總量已經(jīng)超過自人類產(chǎn)生以來100 萬年生產(chǎn)的信息總和。在大數(shù)據(jù)時代, 網(wǎng)絡信息呈爆炸式增長, 網(wǎng)絡信息不僅五花八門, 不可計數(shù), 且動態(tài)發(fā)展, 不斷產(chǎn)生和更新。人們能接觸到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廣、更新速度之快, 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翻譯的需求在不斷增長,翻譯的領域在不斷拓寬, 對翻譯的時間、速度和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些都對翻譯工作者在當下數(shù)以ZB 計的數(shù)據(jù)信息中, 快速準確地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
這里面蘊含了兩條信息: 其一, 網(wǎng)絡既然提供了這么海量的信息, 譯者為什么不能善加利用呢? 其二, 網(wǎng)絡的信息如此龐雜, 譯者怎樣才能快速精準地找到所要的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