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大學文科教材·復旦博學·哲學系列:美學導論
定 價:32 元
- 作者:彭鋒 著
- 出版時間:2011/1/1
- ISBN:9787309072914
- 出 版 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83
- 頁碼:292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美學導論》涉及美學領域中十五個重要問題,覆蓋美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前沿課題。每章討論的問題相對獨立,十五章相互銜接,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吸收了以問題探索為目的的西方美學教材與以體系建構為目的的中國美學教材的優(yōu)點。
作者對中國古典美學和西方當代美學有深入研究,并且密切關注當代藝術實踐和其他審美現(xiàn)象,很好地解決了美學領域中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
作者長年在北京大學教授哲學系本科生美學專業(yè)必修課、藝術學院本科生美學專業(yè)必修課,以及全校本科生美學通選課,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此基礎上撰寫的這本教材,既方便教師講課,又方便學生自學。
《美學導論》可供高等院校哲學系、中文系、藝術學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作為美學教材使用,也可供欲全面、深入了解美學理論的社會各界人士閱讀。
彭鋒,湖南祁東人,哲學博士,F(xiàn)任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美學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中華全國美學會外國美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從事美學原理、中國古典美學、西方現(xiàn)代美學、中西比較美學的研究和教學。主要著作有《回歸——當代美學的11個問題》《西方美學與藝術》《完美的自然——當代環(huán)境美學的哲學基礎》《引進與變異——西方美學在中國》《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美學的意蘊》《生與愛:古代中國人審美意識的哲學根源》;主要譯著有《實用主義美學》《景觀美學》《美學指南》《哲學實踐》《審美即生活》《社會、經濟和哲學》等,附帶從事藝術批評和劇本創(chuàng)作。
第一章 美學
一、美學是關于美的科學
二、美學是關于感性認識的科學
三、美學即藝術哲學
四、相鄰學科對美學的滲透
五、大眾時代的美學眼光
六、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意義
七、美學的學科定位
八、美學的學習方法
九、美學的適用范圍
第二章 美與審美對象
一、永恒之美與美的定義
二、現(xiàn)代美學對美的理論的批判
三、審美對象
四、心理學美學對審美對象的認識
五、現(xiàn)象學美學對審美對象的認識
六、符號學美學對審美對象的認識
七、中國古典美學對審美對象的認識
第三章 審美經驗
一、關于審美經驗的態(tài)度理論
二、關于審美經驗的因果理論
三、對審美經驗理論的批判與辯護
四、分離式的審美經驗和介入式的審美經驗
五、審美經驗作為人生在世的原初經驗
第四章 審美情感
一、審美愉快
二、審美情感的多樣性
三、情感的凈化
四、虛構的悖論
第五章 審美創(chuàng)造
一、創(chuàng)造的觀念
二、創(chuàng)造與靈感
三、創(chuàng)造與天才
四、創(chuàng)造與實驗
五、創(chuàng)造的實質
六、創(chuàng)造的結果
第六章 審美解釋
一、浪漫主義文藝批評中的意圖主義傾向
二、反意圖主義的盛行
三、意圖主義的復興
四、實際的意圖主義與假設的意圖主義
第七章 審美趣味
一、趣味作為一種感覺判斷力或內感官
二、趣味的標準
三、趣味作為共通感
四、趣味與審美評判
第八章 審美與科學
一、美與真的沖突
二、美作為真的初級階段
三、藝術與科學的分野
四、美與真的和解
五、美與真的同一
六、后現(xiàn)代科學與藝術的結盟
第九章 審美與道德
一、美與善的同一
二、美與善的分離以及對美的攻擊
三、美與善的初步和解
四、美的獨立價值
五、美與善的深層關聯(lián)
第十章 審美與宗教
一、共有的超越領域
二、不同的方向
三、不同的態(tài)度
四、作為宗教的現(xiàn)代藝術
五、宗教藝術的啟示
第十一章 審美與自然
一、對自然美的熱情
二、分離模式
三、介入模式
四、自然環(huán)境模式
五、情感喚起模式
六、顯現(xiàn)模式
七、自然美的啟示
第十二章 審美與社會
一、日常生活審美化發(fā)生的社會條件
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哲學解釋
三、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社會政治批判
四、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美學批判
第十三章 審美與藝術
一、現(xiàn)代藝術概念的起源
二、藝術的傳統(tǒng)定義
三、藝術定義的新發(fā)展
四、藝術的歷史演變
第十四章 審美范疇
一、美學范疇、藝術范疇與審美范疇
二、審美范疇作為文化大風格的凝聚
三、審美范疇作為先驗情感范疇
四、不同的“二十四”
第十五章 審美教育
一、概念辨析
二、審美教育作為完人教育
三、從“負的方法”看審美教育
四、從“正的方法”看審美教育
五、審美教育作為境界教育
柏拉圖之所以用“美是難的”來結束關于“美本身”的探討,原因在于美可能在根本上就是不能定義的,因為美之中蘊含了許多矛盾的因素。正如雷恩(Micheal Wreen)指出的那樣,對于古希臘人來說,“美表達了有限的、形式中可感知的東西,以及無限的、超越形式的東西,聯(lián)結著可測度的東西與不可測度的東西,聯(lián)結著人的世界與自然和神靈!
美蘊含著矛盾的特征,在溫克爾曼(J.J.Winckelmann,1717-1768)關于希臘藝術的評述中也可以看出。溫克爾曼用了許多矛盾的詞語來描述表現(xiàn)美的希臘藝術。比如:
希臘藝術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種高貴的單純和一種靜穆的偉大,既在姿態(tài)上,也在表情里。
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濤洶涌,在希臘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盡管是處在一切激情里面。
這種動與靜的沖突與和解,在許多希臘雕塑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比如,雕塑作品《拉奧孔》(圖1),描繪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被巨蛇纏死的場景,人物因極度痛苦而扭曲的身體,卻仍然保持著和諧的形狀。這種動與靜的結合,被許多美學家認為是希臘藝術中的美的理想的體現(xiàn)。
總之,不用矛盾的詞語就不足以描述美,這表明美是很難定義的,美的本質問題是很難回答的。在美學史上,我們可以看到關于美的本質問題的不同的探討路徑。有的美學家從審美主體方面去尋找美的本質,有的從客體方面去探求美的本質,還有的從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方面去尋找美的本質。盡管對于美的本質有各種各樣的理論,但在18世紀之前西方美學對于美還是形成了一些比較一致的看法,如美在于比例、和諧或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