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計劃”啟示錄:近代上海市中心區(qū)域的規(guī)劃變遷與空間演進
定 價:49 元
叢書名:中國城市規(guī)劃建筑學園林景觀博士文庫
- 作者:魏樞 著
- 出版時間:2011/1/1
- ISBN:9787564124984
- 出 版 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U984.251
- 頁碼:33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大16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上海計劃”可以稱為是近代上海城市規(guī)劃史的分水嶺!丁按笊虾S媱潯眴⑹句洠航虾J兄行膮^(qū)域的規(guī)劃變遷與空間演進》將上海城市規(guī)劃體系的變遷放回特定的時間與空間,嵌入特定的制度脈絡,將其視為都市計劃在中國的移植轉化,對“大上海計劃”的時代背景、重要內容、技術特征、運作模式及延承與變異進行考察;最后,以史立論,對上海城市規(guī)劃變遷和空間演進的歷史意義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和展望。
《“大上海計劃”啟示錄:近代上海市中心區(qū)域的規(guī)劃變遷與空間演進》可供城市研究人員、城市規(guī)劃人員閱讀,也可供社會學研究人員及相關專業(yè)師生學習。
百年來在世人的心目中,昔日上海的都市形象就是洋街、洋房、洋貨、洋裝,就是洋人租界那塊不大的地方。租界周邊都是“鄉(xiāng)下”,從咫尺近旁的周邊去租界才算是“去上海”,即使七百年歷史的上海老城廂,與之相比也是相形見絀,被搶去了古“上!钡呐f時風光。
但是上海畢竟是中國的上海,對于上海近代都市發(fā)展而言,洋人“永租”了蘇州河-黃浦江交匯段并擴向西南,華人便立足黃浦江-長江延伸段而經略東北;洋人造就了西式的摩登上海,華人便另辟中式的本土上海。華、洋之間于是各倚天時,分享地利,在共處分治中持續(xù)展開空間的博弈,構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中的獨特歷史畫卷。
產生于1930年的“大上海計劃”,就是在民國地方政府的主導下,以上海東北的江灣五角場為中心形成的一部兼具現(xiàn)代性和本土性的宏大都市計劃,也是近代上海較早、較完整的一部城市規(guī)劃文獻,并得到了部分的實施;仡櫋按笊虾S媱潯,對上海近現(xiàn)代都市演進脈絡和未來走向的把握,都會有比較特殊的啟迪作用。
魏樞的這篇博士學位論文以此為題,對“大上海計劃”的始末、在都市營造中的得失,以及西方近代城市規(guī)劃理論在中國的本土化運用和發(fā)展,進行了整體深入的探討,是一項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和實踐參與價值的重要學術成果,相信出版后會得到學界內外的關注。
0 導言
0.1 研究的緣起
0.2 核心概念的界定
0.2.1 華界
0.2.2 大上海計劃
0.2.3 都市計劃
0.2.4 市中心區(qū)域
0.3 現(xiàn)有研究文獻
0.3.1 上海城市史研究
0.3.2 上海規(guī)劃史和建筑史研究
0.3.3 有關“大上海計劃”的研究
0.4 研究的目標和方法
1 “大上海計劃”的由來
1.1 近代上海的都市空間
1.1.1 繁榮與病態(tài)的城市
1.1.2 空間特征形成的原因
1.1.3 繁榮表象下的危機
1.2 “大上!钡目臻g概念
1.2.1 華界早期的市政機構
1.2.2 淞滬特別市
1.2.3 淞滬商埠督辦公署
1.2.4 上海特別市
1.3 都市計劃的動機
1.3.1 華界的困境
1.3.2 都市計劃的動機
2 “大上海計劃”的內涵
2.1 理論背景
2.1.1 民族復興的社會思潮
2.1.2 西方規(guī)劃理論與市政技術的引入
2.1.3 建筑體系的移植與建筑觀念的轉變
2.1.4 早期的華界發(fā)展構想
2.2 計劃的動態(tài)過程
2.2.1 “大上海計劃”的形成和演變過程
2.2.2 決策過程中的考慮
2.2.3 新市區(qū)的選址過程
2.3 內容及關聯(lián)域
2.3.1 “大上海計劃”的總體框架
2.3.2 《市中心區(qū)域計劃》
2.3.3 行政區(qū)的計劃
2.3.4 功能分區(qū)概念的引入
2.3.5 道路計劃的進步與局限
2.3.6 港口、鐵路、機場計劃的變遷
2.3.7 空地及園林的變遷
2.3.8 公用事業(yè)與衛(wèi)生設備的演進
2.4 建筑設計與風格
2.4.1 行政中心的建筑
2.4.2 市中心區(qū)域的其他建筑
2.4.3 舊市區(qū)建筑的整理
2.5 計劃的特征與評價
2.5.1 技術特征和核心內容
2.5.2 文化特征與思想內涵
2.5.3 成就與局限
3 “大上海計劃”的運作
3.1 市政制度的形成
3.1.1 法律框架和政府組織
3.1.2 土地制度
3.1.3 市政管理章程及規(guī)范
3.1.4 市政機構的組成及代表人物
3.2 建設方式與資金來源
3.2.1 建設主體與建設方式
3.2.2 建設時序及構想
3.2.3 資金來源
3.3 運作及終結
3.3.1 舊市區(qū)的整理
3.3.2 市中心區(qū)域的土地征收
3.3.3 市中心區(qū)域的土地招領
3.3.4 市中心區(qū)域的建設過程
3.3.5 市中心區(qū)域空間與場景演進
附:市中心區(qū)域相關建設遺產統(tǒng)計表
3.4 運作模式及效用分析
3.4.1 集權政府下的市政制度
3.4.2 建設模式與土地運作
3.4.3 公共資本與相關政策
3.4.4 效用評價及原因分析
4 “大上海計劃”的延承與變異
4.1 日據時期的都市計畫
4.1.1 都市計畫的背景
4.1.2 近代城市規(guī)劃理論的發(fā)展
4.1.3 都市計畫的演變及主要內容
4.1.4 建筑設計
4.1.5 都市計畫的實施
附:日據時期建設遺產統(tǒng)計表
4.2 “大上海都市計劃
4.2.1 城市背景
4.2.2 都市計劃理論和法規(guī)體系的轉變
4.2.3 “大上海都市計劃
4.2.4 “大上海都市計劃”的影響與局限
4.2.5 “大上海都市計劃”時期的江灣五角場
4.3 計劃經濟時代的江灣五角場地區(qū)
4.3.1 計劃經濟體制與城市規(guī)劃
4.3.2 江灣五角場地區(qū)規(guī)劃與建設的變遷
4.3.3 計劃經濟時期的江灣五角場
附:1945-1966年江灣五角場地區(qū)建設遺產統(tǒng)計表
4.4 規(guī)劃變遷與空間演進
4.4.1 規(guī)劃理念與規(guī)劃模式的歷史演變
4.4.2 城市規(guī)劃對城市空間的影響
5 結論與展望
5.1 “大上海計劃”得失的歷史經驗
5.1.1 永遠的土地問題
5.1.2 誰的規(guī)劃,誰的城市
5.1.3 中國式大規(guī)劃
5.2 聚焦新時期的江灣五角場
5.2.1 新的規(guī)劃前景
5.2.2 規(guī)劃運作的成果
5.3 “市中心區(qū)域”的空間遺產及再生展望
5.3.1 都市計劃的空間遺產現(xiàn)狀
5.3.2 保護與再生的前景
附:江灣五角場地區(qū)建筑遺產統(tǒng)計表
附:“大上海計劃”大事記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名詞索引
致謝
4.2.1城市背景
1945年8月15日,經過中國人民八年艱苦卓絕的浴血抗戰(zhàn),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抗戰(zhàn)期間,以英、美廢除對華不平等條約為先導,百余年來列強強加在中國身上的不平等條約基本廢除,大部分租界收回,領事裁判權被廢除,被日本強占半個世紀的臺、澎列島即將回到中國的懷抱,中國在聯(lián)合國任常任理事國,百年積弱的中國一躍成為“五強”之一。這一切,使國民政府、國民黨的威望空前高漲。
日本的失敗,使國民黨突然面對一筆巨大的財產,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正是這筆財產使得國民黨的聲譽在幾個月內從高峰跌到了谷底,“接收”很快變成了“劫收”。1945年9月,上海成立了“敵偽機關及資產接收委員會”,10月又成立了“不動產處置委員會”和“敵偽侵占平民工商企業(yè)處置委員會”。以后各種有關機構越來越多,甚至誰只要有一兩桿槍,就可以軍管之名橫行,以搜捕賣國投敵分子為名,搶占房產,強行抓人,“接收”各種財富。日偽的許多財產其實是掠奪中國公民的私產,理應歸還原主,但“接收”者往往找出各種理由拒不歸還,甚至將其盜賣。金融穩(wěn)定是經濟穩(wěn)定的最重要方面,但許多接收大員卻正是金融投機的“推手”。日本投降,使淪陷區(qū)使用的偽幣作廢,但中央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內向淪陷區(qū)投放大量法幣,所以一時還不能不繼續(xù)使用偽幣,其“身價”自然大貶。不少接收大員隨身攜帶大量法幣進行黑市兌換,同時“利益集團”居然有意推遲確定法幣與偽幣的兌換率,以牟取更多非法暴利,加劇金融動蕩。混亂的金融管理,導致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
當時的上海市市長吳國楨在回憶這段歷史的時候,對此痛心疾首!坝捎谑孪炔⑽磳邮兆髦苊艿陌才牛瑳]有制定一個確保良好和有效管理的計劃,以致出現(xiàn)了狂亂的搶奪”,“政府所有的各種機構均受權接收敵產,但卻沒有作集中監(jiān)督”。接收大員們“表現(xiàn)得就像是自己人民的征服者”,“正是由于他們的惡劣行徑,國民黨政府開始很快失去威望”。吳國楨認為這和蔣介石當時的特殊處境及國民黨的不善體制有密切的關系。蔣介石“太專注于共產黨問題了”,以至于沒有注意到接收中嚴重的腐敗問題。此外,他還反復強調:“這正是由于我們政府的整個體制不好”,“一個獨裁政府的問題就在于,沒有一個人,敢于對獨裁者直言這些事,除非他們有確鑿的證據,即使有,也仍然會猶豫不決,因為害怕可能因此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