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現當代名家散文典藏”叢書中的一種, 按“美學的散步”“文藝的美學”“人生的美學”分三輯收入已故一代美學宗師宗白華先生的散文、論文共五十篇, 包括《美學的散步》《美從何處尋》《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國藝術表示的虛和實》《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等經典美學名篇。宗白華先生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 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他沒有建構嚴整的美學體系, 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 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 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 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他的散文以洋溢著藝術靈性與詩意的典雅文筆, 從多個面向多個層次揭示了美的內涵和真諦, 指出: 和諧與秩序是宇宙的美, 也是人生美的基礎。
一代美學大師名作典藏,涵養(yǎng)藝術心靈,跟隨“拈花微笑”的美學老人尋找中西藝術之美。精編精校精注,珍貴老照片再現大師風采 本書收入宗白華談美學、藝術、人生的代表作品五十篇,包括《美學的散步》《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歌德之人生啟示》等。內容涵蓋書法、繪畫、戲曲、音樂、舞蹈、園林、雕塑、建筑、詩歌等藝術門類,論述融貫中西藝術理論,尤側重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全書插圖十余幅,多為不常見的珍貴老照片。
★ 美從何處尋?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如何建立審美的態(tài)度、培養(yǎng)藝術的心靈,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過上美學的生活? 閱讀一代美學大師名作典藏《宗白華散文》,跟隨“拈花微笑”的美學老人尋找中西藝術之美。
★ 一本涵養(yǎng)藝術心靈的經典散文集,內容涵蓋詩、書、畫、樂、舞、戲曲、園林、雕塑、建筑等幾乎所有藝術門類,十余幅珍貴老照片再現美學大師風采。
★ 編輯精心對照原刊精編、精校,增補注釋,呈現一代美學大師名作原貌。
在中國,真正構成了美學體系的,當屬宗白華!T友蘭 提起美學,總要講到朱光潛先生和宗白華先生。……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卻是抒情的;朱先生偏于文學,宗先生偏于藝術;朱先生 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先生 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先生是學者,宗先生是詩人……——李澤厚 在宗白華那里,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宗白華先生首先是一位生命哲學家,而且,毫無疑問,是中國式的!袊降纳軐W,王國維之后,乃是宗白華!獎⑿ 宗白華先生給我們的一個主體形象就是他所描述的“拈花微笑”的美學老人形象……讀宗白華,有味之無極,百讀不厭,不斷領悟,常讀常新之感!愋窆
宗白華(1897—1986),原名宗之櫆,江蘇常熟人,生于安徽安慶。中國現代哲學家、美學家、詩人,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0年赴德國學習哲學和美學。1925年回國后先后在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著有詩集《流云》、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書信集《三葉集》等。
導讀
美學的散步
美學與藝術略談
看了羅丹雕刻以后
哲學與藝術
略談藝術的“價值結構”
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里去?
美從何處尋?
美學的散步
漫話中國美學
藝術形式美二題
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
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
美學與趣味性
文藝的美學
戲曲在文藝上的地位
新詩略談
徐悲鴻與中國繪畫
介紹兩本關于中國畫學的書并論中國的繪畫
論素描
中西畫法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論中西畫法之淵源與基礎
書法在中國藝術 的地位
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中國藝術的寫實精神
中國藝術的傳神境界
常人欣賞文藝的形式
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
清談與析理
略論文藝與象征
藝術與中國社會生活
略談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論《游春圖》
關于山水詩畫的點滴感想
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
中國古代的音樂寓言與音樂思想
中國書法藝術的性質
中西戲劇比較及其他
人生的美學
說人生觀
中國青年的奮斗生活與創(chuàng)造生活
“實驗主義”與“科學的生活”
青年煩悶的解救法
怎樣使我們生活豐富?
新人生觀問題的我見
藝術生活
歌德之人生啟示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悲劇的與幽默的人生態(tài)度
我所見到五四時代的一方面
我和詩
我和藝術
美學的散步 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系統(tǒng)?粗剡壿嫿y(tǒng)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亞里士多德的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并不是 不相容的。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不小的哲學家——莊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觀看著鵬鳥、小蟲、蝴蝶、游魚,又在人間世里凝視一些奇形怪狀的人:駝背、跛腳、四肢不全、心靈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大天才達·芬奇在米蘭街頭散步時速寫下來的一些“戲畫”,現在竟成為“畫院的奇葩”。莊子文章里所寫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來唐、宋畫家畫羅漢時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到興趣的燕石。
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詩(文學)和畫的分界 蘇東坡論唐朝大詩人兼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山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四υ懼娨;蛟唬骸且玻檬抡咭匝a摩詰之遺! 以上是東坡的話,所引的那首詩,不論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補,把它放到王維和裴迪所唱和的輞川 句里去是可以亂真的。這確是一首“詩中有畫”的詩!八{溪白石出,玉山紅葉稀”,可以畫出來成為一幅清奇冷艷的畫,但是“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二句,卻是不能在畫面上直接畫出來的。假使刻舟求劍似的畫出一個人穿了一件濕衣服,即使不難看,也不能把這種意味和感覺像這兩句詩那樣 傳達出來。好畫家可以設法暗示這種意味和感覺,卻不能直接畫出來,這位補詩的人也正是從王維這幅畫里體會到這種意味和感覺,所以用“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這兩句詩來補足它。這幅畫上可能并不曾畫有人物,那會 好地暗示這感覺和意味。而另一位詩人可能體會不同而寫出別的詩句來。畫和詩畢竟是兩回事。詩中可以有畫,像頭兩句里所寫的,但詩不全是畫。而那不能直接畫出來的后兩句恰正是“詩中之詩”,正是構成這首詩是詩而不是畫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畫里若不能暗示或啟發(fā)人寫出這詩句來,它可能是一張很好的寫實照片,卻又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品——畫, 不是大詩畫家王維的畫了。這“詩”和“畫”的微妙的辯證關系不是值得我們深思探索的嗎?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詩云:“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tài)。”這也是論詩畫的離合異同。畫外意,待詩來傳,才能圓滿;詩里具有畫所寫的形態(tài),才能形象化、具體化,不致于太抽象。
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詩云:“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彼莻喜歡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話是有道理的。美人的意態(tài)確是難畫出的,東施以活人來效顰西施尚且失敗,何況是畫家調脂弄粉。那畫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詩人隨手拈來的這兩句詩,卻使孔子以前的中國美人如同在我們眼面前。達·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畫出蒙娜莉薩的美目巧笑,在該畫初完成時,當也能給予我們同樣新鮮生動的感受,F在我卻覺得我們古人這兩句詩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畫受了時間的侵蝕,后人的補修,已只能令人在想象里追尋舊影了。我曾經坐在原畫前默默領略了一小時,口里念著我們古人的詩句,覺得詩啟發(fā)了畫中意態(tài),畫給予詩以具體形象,詩畫交輝,意境豐滿,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達·芬奇在這畫像里突破了畫和詩的界限,使畫成了詩。謎樣的微笑,勾引起后來無數詩人心魂震蕩,感覺這雙妙目巧笑,深遠如海,味之不盡,天才真是無所不可。但是畫和詩的分界仍是不能泯滅的,也是不應該泯滅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現力和表現領域。探索這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學開創(chuàng)時為自己提出了的任務。
十八世紀德國思想家萊辛開始提出這個問題,發(fā)表他的美學名著《拉奧孔》或稱《論畫和詩的分界》。但《拉奧孔》卻是主要地分析著希臘晚期一座雕像群,拿它代替了對畫的分析,雕像同畫同是空間里的造型藝術,本可相通。而萊辛所說的詩也是指的戲劇和史詩,這是我們要記住的。因為我們談到詩往往是偏重抒情詩。固然這也是相通的,同是屬于在時間里表現其境界與行動的文學。
拉奧孔(Laokoon)是希臘古代傳說里特羅亞城一個祭師,他對他的人民警告了希臘軍用木馬偷運兵士進城的詭計,因而觸怒了袒護希臘人的阿波羅神。當他在海濱祭祀時,他和他的兩個兒子被兩條從海邊游來的大蛇捆繞著他們三人的身軀,拉奧孔被蛇咬著,環(huán)視兩子正在垂死掙扎,他的精神和肉體都陷入莫大的悲憤痛苦之中。拉丁詩人維琪爾曾在史詩中詠述此景,說拉奧孔痛極狂吼,聲震數里,但是發(fā)掘出來的希臘晚期雕像群 的拉奧孔(現存羅馬梵蒂岡博物院),卻表現著拉奧孔的嘴僅微微啟開呻吟著,并不是狂吼,全部雕像給人的印象是在極大的悲劇的苦痛里保持著鎮(zhèn)定、靜穆。德國的古代藝術史學者溫克爾曼對這雕像群寫了一段影響深遠的描述,影響著歌德及德國許多古典作家和美學家,掀起了紛紛的討論,F在我先將他這段描寫介紹出來,然后再談萊辛由此所發(fā)揮的畫和詩的分界。
溫克爾曼(Winckelmann,1717—1768年)在他的早期著作《關于在繪畫和雕刻藝術里模仿希臘作品的一些意見》里曾有下列一段論希臘雕刻的名句: 希臘杰作的一般主要的特征是一種高貴的單純和一種靜穆的偉大,既在姿態(tài)上,也在表情里。
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濤洶涌,在希臘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盡管是處在一切 里面。
在 強烈的痛苦里,這種心靈描繪在拉奧孔的臉上,并且不單是在臉上。在一切肌肉和筋絡所展現的痛苦,不用向臉上和其他部分去看,僅僅看到那因痛苦而向內里收縮著的下半身,我們幾乎會在自己身上感覺著。然而這痛苦,我說,并不曾在臉上和姿態(tài)上用憤激表示出來。他沒有像維琪爾在他拉奧孔(詩)里所歌詠的那樣喊出可怕的悲吼,因嘴的孔穴不允許這樣做(白華按:這是指雕像的臉上張開了大嘴,顯示一個黑洞,很難看,破壞了美),這里只是一聲畏怯的斂住氣的嘆息,像沙多勒所描寫的。
身體的痛苦和心靈的偉大是經由形體全部結構用同等的強度分布著,并且平衡著。拉奧孔忍受著,像索?死账梗⊿ophocles)的菲諾克太特(Philoctet):他的困苦感動到我們的深心里,但是我們愿望也能夠像這個偉大人格那樣忍耐困苦。一個這樣偉大心靈的表情遠遠 了美麗自然的構造物。藝術家必須先在自己內心里感覺到他要印入他的大理石里的那精神的強度。希臘具有集合藝術家與圣哲于一身的人物,并且不止一個梅特羅多。智慧伸手給藝術而將超俗的心靈吹進藝術的形象。
萊辛認為溫克爾曼所指出的拉奧孔臉上并沒有表示人所期待的那強烈苦痛的瘋狂表情,是正確的。但是溫克爾曼把理由放在希臘人的智慧克制著內心感情的過分表現上,這是他所不能同意的。
肉體遭受劇烈痛苦時大聲喊叫以減輕痛苦,是合乎人情的,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希臘人的史詩里毫不諱言神們的這種人情味。維納斯(美麗的愛神)玉體被刺痛時,不禁狂叫,沒有時間照顧到臉相的難看了。荷馬史詩里戰(zhàn)士受傷倒地時常常大聲叫痛。照他們的事業(yè)和行動來看,他們是超凡的英雄;照他們的感覺情緒來看,他們仍是真實的人。所以拉奧孔在希臘雕像上那樣微呻不是由于希臘人的品德如此,而應當到各種藝術的材料的不同、表現可能性的不同和它們的限制里去找它的理由。萊辛在他的《拉奧孔》里說: 有一些 和某種程度的 ,它們經由極丑的變形表現出來,以致于將整個身體陷入那樣勉強的姿態(tài)里,使他的在靜息狀態(tài)里具有的一切美麗線條都喪失掉了。因此古代藝術家 避免這個,或是把它的程度降低下來,使它能夠保持某種程度的美。
把這思想運用到拉奧孔上,我所追尋的原因就顯露出來了。那位巨匠是在所假定的肉體的巨大痛苦情況下企圖實現 的美。在那丑化著一切的強烈情感里,這痛苦是不能和美相結合的。巨匠必須把痛苦降低些;他必須把狂吼軟化為嘆息;并不是因為狂吼暗示著一個不高貴的靈魂,而是因為它把臉相在一難堪的樣式里丑化了。人們只要設想拉奧孔的嘴大大張開著而評判一下。人們讓他狂吼著再看看…… 萊辛的意思是:并不是道德上的考慮使拉奧孔雕像不像在史詩里那樣痛極大吼,而是雕刻的物質的表現條件在直接觀照里顯得不美(在史詩里無此情況),因而雕刻家(畫家也一樣)須將表現的內容改動一下,以配合造型藝術由于物質表現方式所規(guī)定的條件。這是各種藝術的特殊的內在規(guī)律,藝術家若不注意它,遵守它,就不能實現美,而美是藝術的特殊目的。若放棄了美,藝術可以供給知識,宣揚道德,服務于實際的某一目的,但不是藝術了。藝術須能表現人生的有價值的內容,這是無疑的。但藝術作為藝術而不是文化的其他部門,它就必須同時表現美,把生活內容提高、集中、精粹化,這是它的任務。根據這個任務各種藝術因物質條件不同就具有了各種不同的內在規(guī)律。拉奧孔在史詩里可以痛極大吼,聲聞數里,而在雕像里卻變成小口微呻了。
萊辛這個創(chuàng)造性的分析啟發(fā)了以后藝術研究的深入,奠定了藝術科學的方向,雖然他自己的研究仍是有局限性的。造型藝術和文學的界限并不如他所說的那樣窄狹、嚴格,藝術天才往往突破規(guī)律而有所成就,開辟新領域、新境界。羅丹就曾創(chuàng)造了瘋狂大吼、軀體扭曲,失了一切美的線紋的人物,而仍不失為藝術杰作,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美。但萊辛提出問題是好的,是需要進一步作科學的探討的,這是構成美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近代美學家頗有用《新拉奧孔》標名他的著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