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2016年秋天,一個清冷的日子,我去川西蘆山縣報到。這樣的生活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單位每年都有下派任務(wù),各位都忙,我似乎閑些,正好支配。蘆山人更忙,三年前,這里經(jīng)歷了一場大地震,自那以后,他們便取消了周末,工作狀態(tài)是五加二、白加黑、雨加晴,重心自然是圍繞經(jīng)濟建設(shè)。而我掛職的文聯(lián),在其中幫不上忙。事實上,這里的文聯(lián)既存在,又不存在:某間辦公室門上,確實貼了張A4紙,上面打印著文聯(lián)兩個字,但它隸屬于宣傳部,機構(gòu)設(shè)置只有一個副主席,副主席手下沒有兵,辦公室是宣傳部的,干的事同樣是宣傳部的。本來,我也可以跟著在宣傳部干,但縣里覺得,我是掛在文聯(lián),應(yīng)該專職做文聯(lián)的工作,否則不合規(guī)定。而文聯(lián)沒有具體的工作。如果我提出成立些什么協(xié)會,比如他們沒有作家協(xié)會,是不是可以成立起來,我又感覺到,這實在太奢侈了。人家在為恢復(fù)生產(chǎn)和生活日夜拼搏呢。而且,寫作究竟是個體的,獨立的,真正的作家珍視這種個體性和獨立性,協(xié)會不協(xié)會的,與他們關(guān)系不大。
可這樣一來,我就有些手足無措了。
好在也習(xí)慣了。之前一年,我在川東北宣漢縣下派,也是文聯(lián),雖建制完整,但要說多少事,也說不上。不同之處在于,宣漢正著力旅游開發(fā),需文聯(lián)提供文化支撐,而且那里是我老家,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在文聯(lián)的支持下,朋友開著私車,去萬山老林的巴山大峽谷,走進云端里的農(nóng)家,在農(nóng)家過夜,談天。車只能開到山腳,上山需步行,沿陡峭山路,一爬就是五六個鐘頭。農(nóng)家好客,把他們最好的飲食拿出來招待。只是冷,盛夏時節(jié),入夜也得燒著旺火。當(dāng)天沒感覺有多累,睡一覺起來,才知腿痛,動一步就痛得鉆心,平路還好,偏偏溝谷深切,路都站著,路旁即絕壁,寸草不生,走起來真是要命。從峽谷出來,又去縣境內(nèi)幾條大河的源頭,順流下行,看溪流怎樣變成河流,靜謐怎樣變得喧囂,又怎樣曲里拐彎地滋養(yǎng)了萬千生靈。甚至在荒煙蔓草叢中,刨出幾段殘存古道,竟是舊文人筆記里的荔枝古道當(dāng)年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川南經(jīng)川東北入陜西,進長安,一騎紅塵妃子笑,耳朵里,驟然傳來唐代的馬蹄聲。
我把在宣漢的發(fā)現(xiàn),寫成長長短短的文字,在《光明日報》《人民文學(xué)》等報刊發(fā)表。來到蘆山,我可以做同樣的事務(wù)嗎?看來也不必。我想要幾本寫蘆山的書,得到的是薄薄的幾頁宣傳冊,想了解縣里的作家,包括他們的創(chuàng)作門類和實績,他們回答說現(xiàn)在忙不過來,以后給你資料。確實忙,在食堂吃飯,男男女女談的都是工作,而我聽不懂,也插不進。我成了一個多余人。非但如此,還礙手礙腳,且要人家租房子。這讓我心里愧疚。于是想,下派實在不該只當(dāng)成任務(wù)來完成,首先要考慮人家是否需要,不然像我這樣,其實是擾民的。
但事已至此,總得待一陣,我便開展起了自己的活動。
首先去震中。報到的當(dāng)天就去過,現(xiàn)在是重訪。那地方離縣城不遠,名叫白伙村。除一塊石頭上漆著震中字樣,已看不出地震的任何痕跡了。整個蘆山,若不去地震博物館,都看不出地震過的痕跡。蘆山人的忙,正體現(xiàn)在這看不出。白伙村新修的住房,取川西民居樣式,是一戶一幢的鄉(xiāng)間別墅。卻沒有人。上次來還見到幾個人,這次一個也沒見到。有家二樓的回廊上,掛了滿欄桿苞谷,也聽見母雞的囈語,但大門緊鎖。青壯年都打工去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大概正不是該待在家里的時候。然后跑縣城,新縣城,老縣城,見街走街,見巷穿巷,邊閑逛,邊記下一些地名和店名,猛然間聽到一個人喊另一個人的名字,也把那名字記下來。但都不刻意,往往是從早走到黑,記下的只是最后見到和聽到的名字,如海水抹平沙灘。累了,就在街邊歇歇。餓了,就進入一家飯館。有時一天吃一頓,有時一天吃五頓。某一天餓得實在不行,點的飯菜夠三個人吃,但也吃得精光,結(jié)果肚子痛了兩天。蘆山屬邊地縣,北靠汶川,南接天全,翻山過去,不是阿壩就是甘孜。全縣僅10余萬人口,比宣漢少120多萬。但蘆山的10余萬人里,卻有近20個民族?h城空闊、平坦,站在大街的一頭,張眼望去,遙遙地能望到幾個模糊的身影。這光景是寂寞的。
即使在著名的根雕一條街,也難見到人。蘆山根雕著名,是因為料好,金絲楠木的雨點、絲綢和波浪紋,出自天然,看一眼,就能聽到雨打密葉,也能觸到絲滑的手感。它們用曠古的光陰,書寫著生活的細節(jié)。多年以來,蘆山集中了一批根雕藝術(shù)家和經(jīng)銷商。我走進一家,主人姓吳,墻上掛的獎狀,證明了他在業(yè)界的地位。他的作品以殘荷為主題,20年不變,問緣由,說殘之能全,伏之能動,死之能生。地震過后,訂購他作品的相當(dāng)多,遍布全國。一個姓余的經(jīng)銷商,生意做得很大,待人十分熱情,我先聲明了只看,不買,他說沒關(guān)系,領(lǐng)著我樓上樓下參觀。樓層舒闊,擺滿成品。從樓上下來,他漂亮的夫人已坐在茶桌前,為一個不買的客人泡工夫茶。閑談中,余老板說,這樣的館他有三個,館里分藏品和賣品,若是藏品,出再高的價也不賣,麻煩的是有些領(lǐng)導(dǎo)來,看上了,你幾百萬也舍不得出手的,這時候只好白送出去。但這種送法只傷財,不傷心,傷心的是你巴肝巴腸把一件好東西送給領(lǐng)導(dǎo),領(lǐng)導(dǎo)見黑乎乎的,不識貨,當(dāng)著你的面,轉(zhuǎn)手就給了別人。為求一個好字,他館里不養(yǎng)人,有了原料,請人去做,他說如果養(yǎng)人,比如養(yǎng)個擅做觀音像的,不管你什么料,他都朝觀音像上去想,就把原料給你毀了;還有的,說自己啥都會做,這種人更信不得。他拍著我的肩,朗聲說:哥,要是有人對你說他啥都會,你不要信他,因為他是個騙子。
就在那天回到住處,我寫下了這部小說的第一句:
有時候,敲門聲是人的臉,也是人的心,哪種人敲出哪種聲音,就跟哪種人會說出哪種夢話一樣。
為什么這樣寫,又將寫成一部怎樣的小說,我是不知道的。
這一句放在那里,一直放著。
當(dāng)我從蘆山回到成都,有天剛在餐桌邊坐下,準備吃午飯,電視里響起歌聲,歌詞是什么不知道,畫面上活動著幾個穿民族服裝的男女,什么民族也不知道。他們荷鋤走在田間,邊走邊唱。我身上一陣抽搐,繼之淚水滂沱。兒子不明所以,困窘而好笑地望著他媽媽。咋回事?前一秒鐘還高高興興,怎么突然就哭起來?妻子先不言聲,過一陣對兒子說:你爸爸想他老家了。其實不是。就是歌聲打人,情不自禁。唱的人臉上帶笑,應(yīng)該是歡快的,但我覺得那不是他們在唱。那是他們祖先的聲音。他們的祖先挽著褲腿,把愛情系在頭發(fā)上,弓腰趴背,在大地上勞作。天空蒼黃,如同逝去的時光,人,就這樣穿越時光的帷幕,一步步走到今天。人是多么堅韌而孤獨,又是多么孤獨而堅韌;叵腚x開蘆山那天,陽光明麗,路旁的蘆山河,靜靜流淌,河岸的蘆葦和灌木,在風(fēng)中輕顫,倒影仿佛也有了力量,把河水撥出微細的波紋。四野安靜,安靜得連車輪滾動的聲音也顯得突兀。當(dāng)時,我心里或許就響起過那種寂寥的歡歌。
可妻子到底又是對的。
最深的寂寥,是故鄉(xiāng)或者說老家給我的。
我老家在山上。那山名叫老君山,是個沒有特色的名字,全國的老君山,想必不下百座吧?正如我在書中所寫,我故鄉(xiāng)的老君山,是大巴山脈的棄子。大巴山從摩天嶺出發(fā),斜向東南,一路奔跑,嫌負擔(dān)過重,邊跑邊扔下大把的兒女,女兒成為谷地,兒子成為山峰。老君山孤零零地,立于縣境東北角,眼巴巴望著自己的母親,像個蕩婦似的撲向湖北神農(nóng)架。也不知歷經(jīng)幾世幾劫,在某個晴朝或雨夕,一行人拖家?guī)Э冢瑥拇蟀蜕綋淙サ姆较,疲憊地走來。這是明洪武二年事,湖湘民眾奉旨入川。老君山被母親遺棄,而今又迎來母親奔赴地的子民。這群人若再堅持一下,就能走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到不了成都,至少也能走到有小成都之稱的開江縣那只需再翻幾座山,再渡幾條河即可,但他們太累了,不想再走了。于是止步息肩,安營扎寨,斬荊伐木,寒耕暑耘,雞鳴和炊煙,捧出一帶村莊。村莊臥于老君山的肚臍眼,也像肚臍眼那樣小,小到失去了方位,你可以說,村莊的南方坐落在北方,東方坐落在西方?伤菇辛饲Ш哟。這名字讓人遙想:先民所來之地,定是水網(wǎng)密布,河汊縱橫。他們被迫離開故土,就把故土的名字打進行李,落腳后又含進嘴里。不僅如此,給孩子取名,也大多含水,江、河、湖、海,喊一聲,到處都應(yīng)。事實上,那整片地界,既無江也無湖,自然更沒有海;河只有一條,需站到村東黃桷樹下,目光沉落至900米深處,才能見到那條瘦弱的飄帶,隨山取勢,彎彎繞繞,繞到天盡頭。
那就是我小說里隨時出現(xiàn)的清溪河。
也是這部小說里的清溪河。
我的祖先為什么沒下到河沿,而是選擇了山,推測起來,很可能是出于安全的考慮。為了安全,寧愿開門見山,出門走山。久而久之,在他們的詞匯里,沒有登山,只有爬山,因山勢陡峻,需把自己還原為動物,四肢著地;也沒有遠處,遠處就是高處或低處。但他們已經(jīng)認了這個故鄉(xiāng)。山下河流給予的想象,越來越蒼茫。更重要的在于,第一批老人在山里去世了。父母的墳頭長著這里的荒草,父母的尸骨肥著這里的土地,這里就是他們的家。
豐收的時候是那樣稀罕。要么缺水,要么缺太陽。水和太陽都是天上的,皇帝也管不了天上的事。饑餓隨時醒著,隨時要來敲門。在關(guān)于四川荒年的記述中,川東北的宣漢縣總是在冊,宣漢縣的普光鎮(zhèn),普光鎮(zhèn)的千河村,總是在冊。剝樹皮,掘草根,靠山吃山。當(dāng)草木俱盡依然道殣相屬,就吃土;當(dāng)可吃的土也吃盡,就坐在墻角望天,讓滿腹荒涼爬上額頭。饑餓就這樣植入基因,在體內(nèi)世代喧嘩,成為隱秘的悲傷。時至今日,千河村人吃飯,必用大碗,去外面做客,若主人用小碗盛飯,他們就著慌,生怕吃不飽。他們把大碗叫懂碗,意思是大碗才懂他們的心思,才能為他們提供保證。為此我寫過一部書,叫《饑餓百年》。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如果你讀過那部書,就能發(fā)現(xiàn)這部書和那部書之間的聯(lián)系!娥囸I百年》是山的文明,《誰在敲門》是河的文明。山河這個詞,說的正是它們的骨肉聯(lián)系傳統(tǒng)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骨肉聯(lián)系。
法國史學(xué)家布羅代爾說:山排斥偉大的歷史,排斥它帶來的好處和壞處。這話多半是事實,整體是傲慢或者促狹。文明是排斥不了的,沒有哪種文明的保存,是通過排斥而取得了成功。山千千萬萬年矗立在那里,人類和存續(xù)于人類的文明,則如同河水,流動既是河水的體態(tài),也是河水的使命。一滴水,再加一滴水,不是兩滴水,是一大滴水,這是水與河的關(guān)系,是自我與他者的關(guān)系,也是個體與時代的關(guān)系。但沒有一個時代是孤立的。每個時代下的人們,骨髓里都敲打著古歌。祖輩的付出與寂寞,深潛于我們的生命。而前方和更前方,是生命唯一的方向,我們的歌哭悲欣,證明了我們在朝著那方向,認真生活。
每念及此,就讓我深深感動。
于是,在那頓淚流滿面的午飯之后,我打開在蘆山留下的文檔,順著那第一句,往下寫了。清溪河與蘆山河,成了同一條河同樣的復(fù)活與生長。說不準,在蘆山聽到的某個人的名字,也改頭換面在小說里出現(xiàn)了。我寫作不喜歡擬提綱,再長的小說也不擬提綱。感覺是脆弱的,一個針眼就會走氣,我要呵護那種寫作的秘密。提綱會泄露秘密。真正讓我停下來的,是給人物取名字,名字并無深意,卻也是個事,隨著作品的進行,他(她)跟你天天見面,朝夕相處,熟悉得能看透皮膚,沒有深意的名字,便自帶深意了。當(dāng)然這也只是個人情形,我知道有些作家,寫個十多萬字的小說,竟擬了五六萬字的提綱,我真是佩服他們。他們這樣做,把什么都規(guī)定好了,修改量想必會少去許多,而我的修改量非常大。不過,說實話,修改小說真是快樂。
這部小說最初的名字,叫《家春秋》。聽上去顯得有些狂妄,似乎要把偉大的巴老家·春·秋三部曲一筆收下。當(dāng)然我沒有這樣的意思,但也免不了令人遐想。出版社就提到這事,沒說我狂妄,只說跟巴金的小說太同名。我原擬了幾個小標題,第一個小標題就是《誰在敲門》,那就把這個小標題變成書名吧。出版社覺得非常好。我后來想,確實也比《家春秋》好,而且好很多。成稿把小標題去掉了,是因為我不想在河上修堤壩。之所以還分了章節(jié),完全是從閱讀習(xí)慣考慮的。
我老家的河流是奔騰的,奔騰而峻急,我讓它慢下來,撫觸自己易感豐饒的內(nèi)心,在意自己的平凡、拼爭、眼淚和歡笑。
感謝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感謝梁文春女士的悉心編輯。
2020年4月于成都
第一章
有時候,敲門聲是人的臉,也是人的心,哪種人敲出哪種聲音,就跟哪種人會說出哪種夢話一樣。當(dāng)這個聲音響起時,已去胸腔里蕩過一下,夾帶著氣惱、自大和經(jīng)過掩飾的逆來順受,傳到指骨,傳到門,然后才傳進屋子,大姐就知道,是兄弟來了。
第二章
都不是小時候了,不是在貧窮中一起長大的日子了。對有些回憶,與其將它喚醒,不如讓它熟睡,熟睡之后,就不會受到真實世界的摧殘。這么多年過來,彼此都有了沉重的心事,也像有了心結(jié)。我們各自孤立,又相互孤立。我們關(guān)心了許許多多,卻往往淡漠了最重要的。
第三章
痛苦是骯臟的。病和老,是痛苦的原因,卻不是根源。根源是人生。
第四章
人是一個一個地活著,但人活的,不是個體,而是時代,自己的時代過去了,即便你的身體還活著,心卻跟時代一起埋葬了。
第五章
如果說父母生活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我母親早死了,現(xiàn)在父親也死了。大姐說女人沒有故鄉(xiāng),我不是女人,同樣也沒有故鄉(xiāng)了。故鄉(xiāng)在我心里,就像一列奔跑的火車,車身已遠去,只余下蒼茫的汽笛和鐵軌的震顫。
第六章
我們都無力承擔(dān)一種生活的失去,哪怕那種生活已經(jīng)腐爛。
第七章
我父親除了叫許成祥,還有一個名字叫 00033428。
我大姐夫除了叫李光文,還有一個名字叫 7295。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