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長大后的錯,我們都愛怪原生家庭?如何輕松愉快地擺脫壞習慣?每天都過得很壓抑,如何才能開心起來?面對難以拒絕的事,如何妥當?shù)卣f不?
每個人在面臨人生的困境、抉擇、低谷以及日常問題時,往往都希望看看智慧長者們會怎么說、怎么做。非常會講故事的心理學家遲毓凱針對當下人人都關心的那些重要又日常的問題,精心挑選了20位頂流心理學家,在對他們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和生平軼事的詼諧講述中,為讀者找到解決愛情、職場、養(yǎng)育、社交、心靈等方面人生問題的良方。
全書分為自我與成長情感與兩性溝通與社交三大部分,其中每個話題下的問題都由該領域的祖師爺或領軍人來回答,如榮格之于心理咨詢,斯滕伯格之于愛情,皮亞杰之于養(yǎng)育,并基于中國讀者的心理習慣,采用以問題為先導,從人物和故事入手的方式謀篇布局。這是作者繼《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之后獻出的又一部有料、有趣又有用的科普佳作。
如何輕松愉快地擺脫壞習慣?什么時候該去看心理醫(yī)生?如何妥當?shù)叵蛩苏f不?本書將現(xiàn)實生活與心理學大師的理論緊密結(jié)合,對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困擾,給予心理學視角的解釋,并盡力提供解決方案。
心理學知識體系繁雜,一些理論也艱深晦澀,許多人往往不知該從何入手。遲毓凱幫大家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從專業(yè)視角為讀者選出了20位非常值得了解的心理學家,包括10位載入史冊的心理學奠基人,10位對當代心理學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頂流,他們也是心理學研究愛情、職場、養(yǎng)育、社交、心靈等領域的祖師爺或領軍人。20位大師各展身手,為你奉獻解決日常問題的錦囊妙計。
- 20年高校心理學教齡、華南師大我zui喜歡的老師遲毓凱妙趣橫生的心理學課堂
遲毓凱擁有20年高校心理學教齡,被華南師大學生票選為我zui喜歡的老師。其高校心理學老師和科普作家的雙重身份總能讓他妥帖的嫁接心理學科學與大眾需求,這本書延續(xù)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科學、有料、接地氣。本書既可為心理學專業(yè)人士學習與教學所用,也能讓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用好心理學,是普通讀者心目中的心理學。
- 同道獵聘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戴科彬,壹心理創(chuàng)始人黃偉強,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zui強大腦》中國戰(zhàn)隊聯(lián)合領隊攸佳寧,暫停實驗室誠摯推薦!
20 位心理學大師,解答你的人生困惑
人生問題多是心理問題
作為一名大學心理學老師,我學習和研究心理學近30 年,同時也長期在大學、機關、企事業(yè)等各種機構(gòu),向各界人士普及心理學知識。說起心理學,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確實,這并不是行內(nèi)人士的自吹自擂,而是當下心理學儼然已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學問。各種社會話題都離不開心理學工作者的參與,各類媒體也在探討各種問題背后的心理動因……學習一點
心理學,進而了解自身、影響他人、更好地適應職場和生活,也成為現(xiàn)代人自然而然的想法,F(xiàn)在,心理學基本已成為成功的必需要素,居家的必備良品。
然而,仔細探究后會發(fā)現(xiàn),心理學熱背后展現(xiàn)的是另一個命題:人生問題背后隱藏著諸多心理因素。時代在變遷,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物質(zhì)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開始順理成章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滿足,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家庭、事業(yè)、人生,但滿足口腹之欲易,要想心靈豐盛難。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提出著名的人生3 大問題:人對物的問題、人對人的問題和人對自身的問題。人對物的問題指的是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人對人的問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關系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則包含內(nèi)在心靈與外在欲望的關系問題。梁漱溟認為,只有解決了這3 大問題,生命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和自由。
其實這3 大問題背后都是心理學問題:人對物的問題基本是個人能力問題;人對人的問題基本是人際關系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則是典型的自我心靈問題。無獨有偶,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等人就提出了人的3 種基本需求,包括勝任需求、關系需求和自主需求。這3 種需求基本與梁漱溟的3 大問題一一對應:勝任需求指向一個人的謀生能力;關系需求指向一個人的人際交往水平;自主需求則指向一個人對身心自由的追求。
人生困惑一直是心理學探討的課題。心理學從誕生之時起,解決心靈困惑、提升人類福祉就是其重要使命。無論是梁漱溟所說的人生3 大問題,還是由此引申出的人生諸多煩惱,古往今來的心理學家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當然,關于人生問題和人生困惑,不僅心理學家在研究,哲學家、倫理學家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在探討。但與哲學和倫理學等基于思辨的觀念不同的是,心理學對人生問題的解讀更多的是基于科學發(fā)現(xiàn),所以心理學家給出的答案相對更科學、更細致,提出的建議也更便于操作。
本書聚焦現(xiàn)代人的人生困惑,在介紹相關心理學大師的基礎上,從大師的角度探討我們面臨的人生問題,并給出心理學的解決方案。
學了心理學為什么不好用
許多人喜歡心理學,也讀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甚至在網(wǎng)上學了不少心理學的課,但他們普遍的感覺是:這好像不是我想象中的心理學,根本沒有解決我的人生困惑!
這確實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談心理學,必須先了解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心理學是一門文化差異較強的學科。首先,它根植于西方的個體主義文化,邏輯起點是一個人的腦生理基礎、認知、情感、動機、人格等內(nèi)容。而對于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中國人而言,人們心目中的心理學是以人際互動為開端的。比如,心理學人與外行交流時,被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你猜猜我在想什么?
專注的是人際互動。來自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中國香港的心理學家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曾說:心理學不幸是由西方人創(chuàng)建的,結(jié)果西方的心理學研究了太多的變態(tài)心理和個性行為,如果心理學是由東方文化下的中國人創(chuàng)建的,那么它一定會是一門強調(diào)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學科。
這種文化差異也是導致許多人看不進去心理學專業(yè)書的原因。那么,我們能不能換種方式來學心理學,讓它既符合人性,又能滿足中國人的文化需求,而且學起來也不費力?這正是本書努力的方向。
在本書中,我們采用不同于傳統(tǒng)教科書的方式,以問題為先導,從人物和故事入手。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沒有大師就沒有今天的心理學。人們都喜歡聽故事,故事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方式,更符合人類最基本的認知特性,通過故事和案例來學習,更能讓人獲益。而從概念和邏輯出發(fā)的學習則更抽象、更純粹,同時也更消耗認知資源,一般只適于高性價比的學校教育。
要理解和解決當下的一些問題,最方便和最實際的方法就是認識這一領域的一些大師,了解他們在自己獨特人生經(jīng)歷中的所思、所想、所為,然后再審視今天的生活,這無疑具有啟示意義。大師們的人生和思考,其實是心理學學科精神的最佳體現(xiàn)。這也是本書謀篇布局的策略。本書以現(xiàn)實人生問題為出發(fā)點,嘗試從人物和故事而非學科結(jié)構(gòu)入手,希望以更符合傳播規(guī)律、更貼近人的認知特性的方式,通過問題人物理論建議的結(jié)構(gòu),讓讀者了解本學科的一些關鍵人物,繼而理解其研究,并掌握學科精髓。對許多人而言,通過這種方式來學習,可能是最具性價比的路徑。
遲毓凱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副主任,擅長講故事的心理學科普作家。
主要研究實驗社會心理學和學校心理學。擁有20年高校心理學教學經(jīng)驗,常年在高校為高ji經(jīng)理人兼職講授管理心理學與積ji心理學。無論面對哪些人群,教授什么樣的課程,都能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聽眾。被華南師范大學學生票選為我zui喜歡的老師。
著有《爆笑吧!心理學大神來了》《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