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爆款《每天懂一點人情世故》同作者同款套裝書!
中國人不可不知的人情世故!全面解讀人性邏輯和處世法則!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立身人世間,如何做到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如何修身、齊家,玩轉職場、情場?本書結合《菜根譚》原文,通過大量案例的剖析和闡述,為你全面解讀人性密碼,提供切實有效的內修心法、成事規(guī)律,從而提升你的認知格局。如果你想讀懂自己,讀懂他人,讀懂社會,那么本書不可不讀!
★抖音百萬級爆款《每天懂一點人情世故》同作者同款系列兄弟篇!
★人情世故題材發(fā)軔之作,一語道破藏在中國人骨髓里的千年人性密碼!
★句句入心,直接拿來可作座右銘,切實指導現實人生!
序 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不管是誰,只要生活在這個人世江湖里,就注定離不開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人情世故像一只無形的手,撥弄著蕓蕓眾生的命運。
無論人世多么炎涼,但我們的心卻不能涼。哪怕生活欺騙了你,也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不要抱怨,在失意的日子里要冷靜思考,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如果整天哀嘆世態(tài)炎涼,抱怨世道和人心,那么我們必將在哀嘆中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不僅干不成,而且還會墮入惡性循環(huán),甚至抑郁痛苦,因此,人情世故不可不知、不可不懂!
不懂人情世故,做人做事都會莫名其妙地失敗,但又總是找不到原因,只能痛苦地折磨自己?磻T了世間的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很多人于是激憤地斷言所謂人情世故,就是投機逢迎!就是八面玲瓏、世故圓滑!然而,真正的人情世故絕非如此。
對于人情世故,傳統(tǒng)文化學者南懷瑾先生理解得比較透徹,他是這樣說的:中國人所謂人情世故,是指了解人的情緒思想的常律及其變化,而懂得應對得當……講到人情世故,中國人現在往往把這個詞用反了,這是很壞的事。中國文化所講的人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人情這兩個字,現在解釋起來,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問都在內,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徹了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現在反用了以后,所謂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頭的別名;人情則變成拍馬屁的代用詞了。就這樣把中國文化完全搞錯了!正因人們成見太深,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在此撥亂反正,讓人情世故回歸它的本質和正源。
關于中國式人情世故,魯迅先生曾經一針見血地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然而據我的經驗,得到深于世故的惡謚者,卻還是因為不通世故的緣故。
世界復雜,做人很難,一個人不懂人情世故,就是心智不開竅、不成熟,會被戴上呆傻迂腐的帽子。但如果說一個人太世故,則意味著這個人太滑頭,太空太虛,說話做事都靠不住。如果一個人太世故的名聲傳出去了,人人都會懷疑他的做事動機,懷疑他心中是否還有真誠和良知。一旦落下這樣的名頭,還會有誰跟你交朋友、做生意呢?做人做事豈能有成功的一天?豈不是走到哪里都要撞墻碰壁?就算整天與人聚會吃喝,看似左右逢源,結交的也都是酒肉朋友。利害當前,轉眼間,朋友成陌路,哥們兒變仇敵。
那么,人情應該如何維護,世故分寸如何把握呢?一言以蔽之,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這才是老祖宗告訴我們的大智慧。老祖宗為我們提出的理想模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
個人生在天地間,就要掌握人情世故這門學問,竭盡全力干一番事業(yè),這樣才不枉來世間走一遭。
章巖,原名張兵,百萬級暢銷書作家,第三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者、2014年度影響教師100本書圖書入選者,中國洞見新知傳播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世道人心有著獨到的觀察和理解。出版暢銷書有《每天懂一點人情世故》(暢銷100萬冊以上)《氣場》(暢銷200萬冊以上)《人脈圈》(暢銷100萬冊以上)《如何說客戶才會聽,怎樣聽客戶才肯說》(暢銷50萬冊以上)等幾十種,風靡全國,多次榮登暢銷書排行榜,作品版權輸出韓國、東南亞及中國臺灣地區(qū)。
第一章 人情世故從修身開始
明代政治家劉伯溫說: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你看,就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對人情世故都如此重視,何況生活在混沌塵世的我們呢?而人情世故的修煉要從修身開始。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把身心修好了,你才能如魚得水。
高情商法寶制怒/3
物欲是最好的試金石/6
心智清醒的良藥事悟和性定/10
人情世故必修課中庸的智慧/13
君子戒條孤家寡人是這樣煉成的/16
為人處世要牢記的四項基本原則/19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23
第二章 大道至簡,不忘本心
所謂人情世故,就是處理人和世界的關系。從本質上說,世界的問題永遠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與內心有關。無論是科學的靈感,還是人情世故方面的開竅,都需要我們內心的頓悟。從外尋到的都是皮毛,只有從本心得到的才是源頭。
掃除外物,直覓本來/29
心靜自然涼,心遠地自偏/33
心如天空,情緒與天氣同樣多變/37
內心清凈,喧囂塵世也會變?yōu)槭嵵兀?0
你的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會有多大/43
成事密碼心既要虛又要實/47
第三章 圓融而不圓滑,知世故而不世故
關于世故,魯迅先生說: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 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話。由此可見,我們一方面要學習人情世故,另一方面要修身養(yǎng)性,摒除人情世故所帶來的圓滑塵俗之氣。
趨炎附勢的成功不長久/53
知世故而不世故,玩物而不喪志/56
哀嘆世態(tài)炎涼,不如去除心中冰炭/59
如何看待成功和失敗初心和末路/62
人生要擔得起,也要能放得下/64
做人要收放自如/67
第四章 喜怒不形于色,好惡不言于表
人情世故修煉到最高境界是什么樣?《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給出了答案:喜怒不形于色,好惡不言于表;悲歡不溢于面,生死不從于天。要想人情練達,關鍵是修養(yǎng)身心,心如古井,不起波瀾。精明不如拙樸,鋒芒畢露不如和氣圓融。
個人喜好的誤區(qū)/73
有愛好可以,但不可過分貪戀/76
聰明不如守拙,堅守自己的本性/79
天地不可無和氣,人心不可無喜神/82
圓融和執(zhí)拗,哪種性格福運長/85
六根清凈的要訣/89
第五章 熱鬧中著冷眼,冷落處存熱心
當人群狂歡之際,我們要保留幾分清醒,而在人群冷落之際,我們又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熱心。無論熱鬧和冷落,我們都要讓自己不迷亂、不動心,在素簡生活中實現人生價值。
忙處不亂性,死時不動心/95
閑時不迷亂,忙時不沖動/98
如何看待隱逸山林這件事兒/101
少就是多素簡的生活哲學/105
不要在困境中自暴自棄/109
找到你的智慧源泉/112
第六章 福從何來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
人情世故的心法不在于爾虞我詐,而在于隨遇而安。曾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喝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字里行間透著生活的大智慧。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么;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視一笑。
福不可求,禍不可避/117
萬事隨緣,隨遇而安/120
你的福厚福薄,就看這一點/123
不做老狐貍,但也別當小白兔/125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并與世俗同處/128
暢情適性是人間逍遙之法/131
身心自在的做人境界/134
人生至味只是淡/137
第七章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這樣看世界
你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與世界相處,決定了你將變成什么樣的人。哲學家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與惡龍纏斗過久,自己也會成為惡龍;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所謂人情世故,就是要學會處理世界和人情。要想不局限于小圈子,我們就要跳出自我看世界,看破功名富貴,看破順境逆境,從而以萬物付萬物出世間于世間。
境由心生的含義/143
人工與天然,何去何從/146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149
春日繁華似錦,不如秋日云白風清/152
富貴如浮云如何看破富貴的本質/155
做人要有慈悲心,沒有人是一座孤島/158
以萬物付萬物,出世間于世間/162
把順境和逆境一視同仁/165
第八章 撥開迷霧人生就是悲欣交集
人生猶如迷魂陣,能跳出者又有幾人?漫畫家朱德庸說:人生就像迷宮,我們用上半生找尋入口,用下半生找尋出口。在這人生的迷魂陣里,你是否遺失了內心那片郁郁蔥蔥的森林?你是否丟失了曾經的愛人?你是否冷卻了自己的熱血,模糊了自己的容顏?
至高的智慧/171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173
走進人群,紅塵就是道場/176
這輩子都要謹記的兩個字/178
讓煩惱飛,其實很簡單/182
跳出人生的迷魂陣/184
第九章 克服人性弱點,找回迷失的真我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動物如果需要某樣東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數量,而人類則不然。只要有機會,人人都可能被欲望驅使。這是人性的弱點。所以,人情世故不是請客吃飯這么簡單,關鍵是你能否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點,找回迷失的真我。
人性弱點嗜欲如猛火/189
超凡入圣的條件人生沒什么不能放下/192
人生當斷就斷,永遠沒有最好的時機/195
不浮躁的智慧靜坐冥想讓你返璞歸真/199
禪的真諦如何保持內心的澄澈/202
在物我兩忘的境界里找回真我/205
第十章 齊家的智慧家族興盛的忠告
家族興盛的秘訣是什么?孟子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如果子孫自己不爭氣,只是靠祖宗吃飯,即便暫時風光,也終究不會長久。要想家庭和睦、家族興盛,留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子孫做人做事的品德、規(guī)矩和學問。這些人情世故的智慧,才是留給后輩子孫的真正財富。
血濃于水,親情不要摻和利益/211
給子孫金山銀山,不如讓他們自己去奮斗/215
非暴力溝通解決家庭矛盾的好方法/219
別讓壞朋友毀掉你和孩子們/222
為子孫造福的三個忠告/225
后記/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