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年從事語言學和漢語方言研究,并較早地注意到地名的研究,把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地名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本書是作者在之前研究的基礎(chǔ)上所做的更新與深入,不僅反映了第一次中國地名普查的成就,也是我國現(xiàn)代漢語地名學創(chuàng)建時期的重要成果。作者首次構(gòu)建了漢語地名學的理論框架,對我國地名學的發(fā)展以及全國地名標準化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全書共分為十二章,分別為緒論、漢語地名的語詞結(jié)構(gòu)、漢語地名的詞匯系統(tǒng)
本書是《漢語地名學論稿》一書的增訂版。那本書是199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作為“中國當代語言學”叢書出版的。初版印了兩千多冊,我不知道后來有沒有加印。大約五六年前,有要寫學位論文的博士生給我來信,問我哪兒能買到這本書。我才知道,那書脫銷了。年輕的博士生還想?yún)⒖迹叶嗄陙硪策沒有冠名“漢語地名學”的新書,這說明它還是有用的。因為當時手頭還忙著許多事,也怕給出版社找麻煩,就沒有請他們重印。但是,當年熱衷過的事業(yè)又勾起了我的許多回想,也讓我想起這么多年來社會上又出現(xiàn)了不少地名方面的問題。譬如許多新的樓盤和小區(qū)以套用洋名為時髦,已經(jīng)引起許多人的反感;用風景區(qū)的名稱來取代千年古縣的原名,這種做法是否妥當,恐怕還值得討論;還有,舊的重名尚未分化,新的又出現(xiàn)了?磥,地名學還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檢驗舊結(jié)論,解決新問題。最近,退休多年了,想對已有的成果做一番清理和檢驗,去粗存精,留一點有用的東西給后人,就想起了這本《漢語地名學論稿》跟早它五年出版的《地名與語言學論集》,如果把這兩本書整合起來,做一番修訂,也許還有點現(xiàn)實意義。寫《漢語地名學論稿》的時候,中國的地名學剛起步,我自己也只是一名并不年輕的新兵,雖然也經(jīng)歷過二十年的跟蹤努力,畢竟心里沒有太大把握,所以才叫“論稿”,F(xiàn)在看起來,內(nèi)容上大體還過得去,但畢竟還是淺嘗輒止,又過了二十多年了,自己并沒有做多少新的努力,難免掛一漏萬,所以把書名改為“漢語地名學論綱”。
《地名與語言學論集》是我第一次“破門而出”寫的一本書。青少年時期我對地理、歷史有興趣,但并沒有關(guān)注地名。1978年,全國開展地名普查,不知是誰提名,讓我參加南方十幾個省的地名普查干部培訓班的工作,在我比較熟悉的福建省龍?h指導他們做實際地名調(diào)查。1981年初,我做地名研究沒多久,有一次,為籌辦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我和黃典誠老師到北京列席中國語言學會的常務(wù)理事會,會后我專程去拜會研究地名的泰斗-82歲高齡的曾世英先生。他開門見山地提出,調(diào)查地名應(yīng)該記錄當?shù)氐囊簦⒁魴n,并詳細地問我,怎樣培訓調(diào)查人員。一聽說不久就要在廈門成立全國漢語方言學會,他就決定派助手杜祥明到廈門參會,請方言學家參與地名調(diào)查。我頓時就感到相見恨晚。雖然在龍海培訓班上,我也曾跟地名調(diào)查干部們講過,如何用國際音標或漢語拼音為地名記音,并記下當?shù)厮鶎懙淖趾退斫獾暮x,不過因為時間不夠用,沒有做詳細的記音調(diào)查訓練,效果不能令人滿意,但是用語言學的方法去培訓,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為了亡羊補牢,我又寫了一些文章在新辦的幾個地名刊物上發(fā)表。曾先生的建議和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都給我許多啟發(fā),使我認識到,只有用語言學的方法才能使地名調(diào)查走上正路,也使語言學在社會應(yīng)用上多發(fā)揮一些作用。后來,全國各省、市、縣都編起了地名錄,地名刊物也辦得更多了,我如饑似渴地搜尋這些嶄新的地名資料和研究成果,得到不少啟發(fā)。1988年,由中國地名委員會發(fā)起,成立了中國地名學研究會,我也參加了籌備工作,并被選為常務(wù)理事,又參加了許多工作會議,指導省、市、縣地名錄、地名志的編寫工作,還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福建分卷》的編寫工作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中的地名學條目的撰稿和審稿工作。多年的緊張工作使我體會到,語言學工作者研究地名、參與地名工作并非不務(wù)正業(yè),也不是越俎代庖,而是責無旁貸的分內(nèi)事。
1987年底,我把十年間寫的文章編成了《地名與語言學論集》,打印后寄給我的語言學啟蒙業(yè)師黃典誠教授和倡導地名學研究的大師曾世英先生審閱,并請他們作序。真沒想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就給我寄來了熱情洋溢的鼓勵信和所寫的“序”與“導言”。
黃老師在“序”里說:“李君如龍,究心語學,尤擅方言。壇講之余,好為文章。十年所積,裒然成帙,即今之《地名與語言學論集》一書也!摷伴}地中有個別臺語之借用與夫漢語上古音在地名之殘存,事實曲折,言之鑿鑿:殆皆有裨漢語音韻之研究,功在學術(shù),何煩多言。頃以書將付梓,丐余一言以為弁,余嘉其敏于思而勤于學,卓然名家于舉世不屑之際,鉤沉發(fā)微于俗務(wù)紛紛之外,是難能也,爰綴所感以為序!痹烙⑾壬陂L達4頁的“導言”中說:“語言文字學的各種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對于地名學的建立也是不可或缺的。遺憾的是,語言學家們從事于地名研究的至今還只是風毛麟角。李如龍同志多年從事語言學和漢語方言的研究,并較早注意到地名的研究,把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地名研究中去,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F(xiàn)把已經(jīng)發(fā)表的并補充了新著匯集成冊,這是值得歡迎的。雖然只是對漢語地名的分析,但內(nèi)容翔實,涉及的面較廣,立論有據(jù),對全國地名標準化工作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我國地名學的發(fā)展也是一個很好的推動。我國地名的標準化不僅要有學術(shù)理論的指導,而且亟待人才的培養(yǎng),F(xiàn)在有關(guān)院校已設(shè)有關(guān)于地名學的課程,并開始培養(yǎng)研究生,但讀物不多,急待充實。李如龍同志的這本著作對培育人才來說可謂雪中送炭。書中有閩臺地名研究多篇新著,有力地論證了海峽兩岸的血緣關(guān)系,論證了臺灣是祖國神圣領(lǐng)土不可脫離的部分,更有深遠的政治意義。”
到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計劃出版“中國當代語言學”叢書,希望我寫一本漢語地名學的書。我想到不能辜負兩位前輩大師的期望,再難也得把這本書寫出來。但是確定了計劃之后又感到自己的學識還是不夠,只好在忙碌的工作中加班加點,抽出時間惡補了自然地理和歷史地理的知識,瀏覽了大量的古今地名語料,終于獲得了一些新知。我讀到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里引用李榮先生所調(diào)查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地名資料,用來說明民族文化的特征;讀到李榮先生主譯的帕默爾的《語言學概論》里說的“地名的考察實在是令人神往的語言學研究工作之一,因為地名往往能夠提供出重要的證據(jù)來補充并證實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論點”,致力于地名研究的決心更大了。整整用了四年的時間來寫這本書,到1997年2月才定稿。
序
第一章 緒論
一、地名
二、地名學
三、漢語地名學
附:地名的符號特征
第二章 漢語地名的語詞結(jié)構(gòu)
一、漢語地名的構(gòu)詞法
二、漢語地名的造詞法
三、漢語地名的語用分類
四、漢語地名的通名和專名
附:通名叢議
第三章 漢語地名的詞匯系統(tǒng)
一、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
二、地名詞的系統(tǒng)和層次
三、地名中的同義詞、同音詞和多義詞
四、地名中的文言詞、方言詞、低層詞和外來詞
第四章 漢語地名的語義、讀音和字形
一、地名的詞義
二、漢語地名的讀音
三、漢語地名的字形
附:地名中的同形異名和同名異形
第五章 漢語地名的命名法
一、命名法是地名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二、漢語地名命名法分類
三、地名命名法的歷史演變
四、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為新地命名
第六章 漢語地名的類型區(qū)
一、地名類型區(qū)的研究是地名學的重要課題
二、地名的地理景觀類型區(qū)
三、地名的歷史文化類型區(qū)
四、地名的語言類型區(qū)
第七章 地名的語源考釋
一、考察地名語源的重要性
二、古代地名用字的演變和考釋
三、方言地名的調(diào)查和考釋
四、民族語地名的調(diào)查和考釋
五、外國語地名的識別和清理
第八章 地名的演變和發(fā)展
一、漢語地名的演變
二、地名的演變和地理環(huán)境的變遷
三、地名的演變和歷史文化的更革
四、漢語地名的發(fā)展
……
第九章 漢語地名反映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 閩臺地名與閩臺歷史文化
第十一章 漢語地名學的應(yīng)用研究
第十二章 地名圖書的編纂
第十三章 綜論——地名與地名學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