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究竟什么才是重要的
人一旦生病或者遭遇事故災難, 就不得不重新考慮什么才對自己真正有價值。也許很多人從未考慮過那樣的事情, 但如果經(jīng)歷了病痛或事故災難, 往往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認為很有價值的東西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因為, 在那樣的情況下, 人才會真正意識到人生并不會永遠持續(xù), 明天也未必就會如期而至。這里所說的原本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常常是指金錢、榮譽或者社會地位。隨著年齡的增長, 當年輕時輕輕松松就能做到的事情無法再做到的時候, 人往往就會意識到原本認為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其實并沒有什么價值。
哲學家三木清將人生比喻為在沙灘撿拾貝殼。而沙灘的彼岸就是波濤轟鳴的黑暗大海。有人注意到了這一點,也有人并未注意到。
可是, 當某個機會令他們不得不去下決心的時候,查看一下手中用來盛放一路所拾貝殼的籃子才發(fā)現(xiàn), 曾經(jīng)覺得好看而撿拾的貝殼竟然如此丑陋, 原來認為光輝閃耀的貝殼如今也沒了光澤, 過去認為是美麗貝殼的東西也只不過是一塊石子而已。但是, 到了那個時候, 曾經(jīng)溫柔嫻靜地橫亙在他們身旁的大海將會裹著破壞性的驚濤駭浪滾滾襲來, 一下子把他們卷入深不見底的黑暗之中。破壞性的驚濤駭浪 代表的是死亡。死亡會將人連同其一生辛苦撿拾的貝殼一同卷入深不見底的黑暗之中。明明知道人生的終點是死亡, 可為什么還要一路辛勤地撿拾那么多的貝殼呢?
三木清也說有的人能夠做到即使擁有一剎那的時光也要發(fā)現(xiàn)并撿拾散發(fā)著永恒光輝的貝殼, 但我們原本也可以不去撿拾貝殼, 活著也并不代表就一定要去撿拾貝殼。
意識到自己撿拾的貝殼其實并沒有價值, 也并不只有在破壞性的驚濤駭浪將人卷走之時。其中, 或許有的人只有在死亡面前才會意識到這一點, 但有的人卻會在經(jīng)歷了先于死亡到來的衰老或疾病之后就會意識到。
不過, 不管經(jīng)歷什么都不會改變的人是不會有什么變化的。即使那些生病住院的時候決心要在康復之后換個活法的人, 一旦其病愈, 往往也會忘記生病時候的事情。
其實, 誰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就會生病。當然, 并沒有人想要生病, 但即便那些之前從未想過自己會生病的人, 現(xiàn)在也有可能會生病。跟病倒的時候一樣, 一旦開始思考人生中什么才重要, 之后的人生勢必就會發(fā)生巨大變化。
李滄東導演的電影《燃燒》中有一個畫面是登場人物講述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布希族有兩種人, 分別是Little Hunger 和Great Hunger。Little Hunger 是肚子饑餓的人, 而Great Hunger 是為人生意義而饑餓的人。后者活著就一定要去追問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生命的意義之類的問題。
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挫折, 人生一直順風順水的人也許并不想去追問人生的意義。他們往往會理所當然地將取得金錢、榮譽、社會地位等作為人生目標, 并為實現(xiàn)那些目標而進行相應的人生設計。
阿德勒說: 不存在普適性的人生意義。人生的意義完全由你自己去賦予。
這并不是說沒有人生的意義, 意思是說沒有普適性 的人生意義, 即沒有對任何人都適用的人生意義。并非人人一開始就是Great Hunger。倘若不想去過不同于他人的獨特人生, 對與大家一樣茫然地活著這一點不抱有任何疑問, 也就不會存在Great Hunger 那樣的煩惱了。
在經(jīng)歷了失敗、挫折和開頭看到的疾病、事故災害之后, 人往往就會意識到在之前的人生中并沒有認真思考過真正有價值和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繼而便會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希望大家今后認真去思考, 但要先想一想從哪里開始思考。
首先就是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許多人深信不疑地追求的成功絕非唯一正確的人生目標, 但僅僅因為大家都去追求便也想要過與大家一樣的人生的人, 并不能說其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因為, 那樣的人生并不是自己的選擇。即使成功了, 他們也未必就能夠獲得幸福; 即使沒有取得撿拾貝殼那樣的成功, 他們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
我曾經(jīng)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剛剛失去妻子的七十多歲的男士在接受采訪時回答: 一切都無所謂…… 他的話引起了我對人生中真正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的思考。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不工作可能就沒法生存, 但痛失深愛的家人的人往往懂得人生中有真正重要的東西。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事情, 我們應該將其作為人生目標, 那就是幸福。即便不成功或一事無成, 只要活得幸福, 其他什么都不需要, 縱然是驚濤駭浪瞬間卷走一切也沒有關系。
其次就是要認識到自己活著就具有價值。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 僅僅因為其活著就很開心。那時候, 孩子僅僅因為活著就能夠?qū)Ω改缸龀鲐暙I。父母對孩子提出取得好成績之類的要求往往是在孩子長大一些之后。
對于大人, 道理也是一樣的。自己活著對他人來說就是一種喜悅, 僅僅因為這一點就在為他人做貢獻。如果能夠這樣看自己, 那么對他人的看法也會發(fā)生變化。
最后就是放下過去和未來, 認真活在當下。
我們無法假設今后的人生什么事情都不會發(fā)生, 從而在此基礎上去設計人生。很多時候, 人們僅僅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才感覺能夠看到未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