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是文明的搖籃,也是災難的根源;河流可以是屏障,也可以是運輸通道;河流承載著貿易和泥沙,也孕育了文化和沖突。地理學家尼克·米德爾頓擷取豐富多樣的主題,包括自然地理、神話、歷史和文化等,對河流的多樣性進行了廣博而精妙的探索。此外,米德爾頓援引各大洲的大河為例,如亞馬孫河、剛果河、多瑙河和密西西比河等,考察了河流在人類歷史上從定居、貿易到戰(zhàn)爭所扮演的角色,還思考了修建水壩和切斷河道等人類行為對河流的影響。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流動的歷史。在自然界中,也許沒有哪一個元素比河流與人類的關系更為密切了。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承載著人類的歷史和文化,也見證了人類的戰(zhàn)爭與貿易。本書以簡潔明晰的筆觸介紹了河流作為一個自然實體所具有的各種特征,更跳出自然地理的局限,從神話、歷史、文化和環(huán)境問題等更廣博的角度,對河流與人類的互動歷史作了生動而迷人的呈現(xiàn)。
序 言
張建云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無論是距今 3 000~ 5 300年孕育于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還是距今6 000多年誕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抑或是距今5 000多年發(fā)源于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華夏文明,以及距今7 000多年肇始于尼羅河的古埃及文明,無不與大江大河直接相關。
河流,是流動的贊美詩。劉禹錫用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描述黃河從遙遠的地方蜿蜒奔騰而來,一路裹挾著萬里黃沙的景象,寫出了黃河的地理地貌及河流特征。李白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寫出了長江萬壑爭流、千巖競秀的磅礴之勢,又將詩人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將情與景完全交融。更有一首《長江之歌》,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你,你有母親的情懷,道出了人與河流的淵源與和諧。
河流,水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長江黃河哺育了中華文明,也是長江黃河支撐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和復興,更是長江黃河成就了我們炎黃子孫。對河流的了解,對河流的熱愛,對河流的保護,其意義和影響深遠。
我從1978年就讀華東水利學院(現(xiàn)河海大學)陸地水文專業(yè)開始,就與河流結下了不解之緣,至今已有 40多年。我曾經(jīng)擔任國際水文科學協(xié)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十多年,對于《河流》一書的作者尼克? 米德爾頓也算得上熟悉。我也曾經(jīng)在水利部擔任水文局總工和副局長長達10年,而本書中文版譯者朱慶云高工一直供職于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南京分局,算是水文同仁。此次《河流》中文版出版,譯林出版社邀我為之作序,而普及水情教育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我就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
本書作者尼克? 米德爾頓算得上是一位奇人,他有著一連串令人炫目的頭銜。首先,他是一位地理學家,游歷過 70多個國家,去過世界上最熱、最冷、最濕和最干燥的有人居住的地方;他也是一名作家,目前已經(jīng)出版了地理學相關專著16部,其著作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受到世界各地讀者廣泛歡迎;他還是一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撰寫并主持的名為《極遠之地》的電視紀錄片,分別由英國第四頻道和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另外,尼克還在牛津大學教授地理學,是牛津大學圣安妮學院的研究員;最后,他曾作為顧問為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英國政府國際發(fā)展部提供環(huán)境問題咨詢。相信這樣一位奇人撰寫的《河流》一書,會給讀者帶來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淵博的哲理。
《河流》一書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板塊:第一章和第五章為一個板塊,偏重于科學維度;第二、三、四章為另一個板塊,偏重于人文維度。作者這樣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無論是人文背景的讀者,還是理工科背景的讀者,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共鳴點。同時,撲面而來的新奇內容,也能讓讀者在閱讀之后獲得滿滿的收獲感。
信息量巨大,是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第一章作者對河流等級、河流類型、河流長度、河道流量、河岸侵蝕、河流生態(tài)、河流洪水等基本概念做了詳細闡述,內容詳盡,但文字淺顯流暢,易于理解。第二章從神話中的河流、洪水傳說、圣河、神圣的河流生物、河流中的精靈等方面講起,為讀者介紹了與河流相關的各種習俗、神話和宗教儀式。第三章用最初的文明、探索的通道、天然的屏障、河權與沖突、貿易與運輸、歐洲大動脈幾個小節(jié),介紹了河流在不同方面對人類歷史進程產(chǎn)生的影響。第四章從語言、繪畫、音樂、文學、電影等方面介紹了河流在文化的諸多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第五章從灌溉農業(yè)、河流整治、土地利用、城市河流、全球變暖、河流恢復等方面著手,介紹了人類濫用河流帶來的種種惡果以及人們對此進行的反思。本書的內容無疑會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江河保護與綠色發(fā)展,以及流域高質量發(fā)展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
合理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河流,是人類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面臨的永恒主題。在這方面,中國人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元論,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中國人一直遵循順應自然而非對抗自然的精神。古代大禹通過疏導之法治理河流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建造的都江堰堪稱古代水利工程的經(jīng)典之作,建堰2 000多年來經(jīng)久不衰,而且發(fā)揮的效益愈來愈大。 2000年,它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同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大運河、良渚遺址中的水利工程體系,都是中國古代先民創(chuàng)造的河流利用的奇跡。然而,人類不合理的經(jīng)濟開發(fā),導致河流泛濫,也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教訓極為慘痛。
保護環(huán)境,保護河流,是人類的共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前實施的長江大保護戰(zhàn)略,就是保護河流的具體體現(xiàn)!逗恿鳌芬粫诖藭r出版,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本水情教育的優(yōu)秀讀本。加強水情教育,強化河流保護意識,任重道遠,這也是我愿意為本書作序的出發(fā)點之一,愿以此與各位讀者共勉。
2022年11月于南京
尼克·米德爾頓 英國自然地理學家、作家、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任教于牛津大學圣安妮學院。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獲獎作家,著作、教學和交流廣泛涉及地理、旅游和環(huán)境問題。著有《荒漠:牛津通識讀本》(2009)、《極遠之地:泥漿、汗水與凍結的眼淚》(2012)、《地圖上不存在的國家》(2015)等暢銷著作。
引? 言
第一章 大自然的推動力
第二章 神圣的水流
第三章 流動的歷史
第四章 前進的道路
第五章 馴服的河流
? 后 記
? 索 引
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