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十二講》主要用于中山大學“古典音樂欣賞”公選課程,為中山大學校本教材。
《古典音樂十二講》以音樂家串聯(lián)起音樂史,從西方四五百年的古典音樂史長河中,選取代表性音樂家,講述其生平故事,賞析其優(yōu)秀作品,讓人物在歷史的背景中有了立體感而顯影凸立,讓西方音樂史在人物的襯托下有了生動的細節(jié)與血脈的流淌。
本書作者謝佳妮是一位長笛演奏家。多年的表演經歷促使她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古典音樂的普及工作和提高受眾群體相應的欣賞水平,于是這部寫給大學生的教材應運而生。
本書按照史書的慣例、編年史的時序進行敘述。所不同的是,本書以一個演奏家的視角來觀察事物,觀察歐洲音樂的發(fā)展。謝佳妮曾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和中央音樂學院,并留學法國,回國后曾任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長笛首席,也任教于高等院校,教授長笛演奏。豐富的閱歷和演奏實踐經驗使她接觸了大量音樂曲目。這種實踐經驗的積累,為編著本教材增添了頗有說服力的依據(jù)。
在編著過程中,本書也不乏表現(xiàn)出作者對一些曲目的偏愛,這源于她對該作品的切身演奏體會。如法國作曲家福雷,謝佳妮將其列為法國三位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謝佳妮在法國留學期間演奏了福雷的許多作品。事實上,福雷在法國作曲家中是一位有著世界級影響的人物,只是其作品在我國演奏得比較少。較之德彪西和拉威爾,我們對福雷的印象更生疏,對其認知度不高。但謝佳妮在本書中用了較多筆墨為我們勾勒出福雷的形象。
作為教材,本書雖然主要針對非音樂專業(yè)的普通大學生,但書中的許多內容對音樂專業(yè)學生也有重要參考意義。書中人物的成長經歷與作品的風格發(fā)生聯(lián)系,作品的誕生背景與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法發(fā)生聯(lián)系,音樂作品的學術水平與風格流派發(fā)生聯(lián)系,風格的獨特性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發(fā)生聯(lián)系……這一系列的聯(lián)系,讓我們可以從整體上更準確地把握歷史發(fā)展脈絡,更準確地認知音樂家及其作品。本書是一部音樂愛好者們值得一讀的簡明扼要的歐洲音樂教科書。
本書還選擇了中國的三部協(xié)奏曲作為古典音樂的一隅,并用較多筆墨論述了作品的誕生背景,意在使讀者在欣賞作品時能更深刻地理解歷史、技術、風格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書盡可能地在人物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介紹、風格流派、歷史定位、學術高度等多方面做了提綱挈領式的論述和引導。一部教材的編寫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選材是否精準和內容是否集中。本書從內容到結構都盡可能地做了這些努力,其評判就交給讀者了。
我們一起期待……
謝佳妮,女,漢族。巴黎高等師范音樂學院長笛演奏碩士,法國凡爾賽國立音樂學院長笛演奏與室內樂演奏碩士,澳門城市大學葡語國家研究院葡萄牙音樂研究博士。中山大學藝術學院青年教師,旅法青年長笛演奏家。
第一講 古典音樂的概念、溯源及發(fā)展
一、概念
二、溯源
三、交響樂
第二講 巴洛克時期
一、維瓦爾第
二、亨德爾
三、巴赫
第三講 古典主義時期
一、海頓
二、莫扎特
三、貝多芬
第四講 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音樂(上)
一、韋伯
二、舒伯特
三、羅西尼
第五講 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音樂(下)
一、門德爾松
二、舒曼
三、肖邦
第六講 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中、下半葉的歐洲音樂(上)
一、柏遼茲
二、李斯特
三、瓦格納
第七講 浪漫主義時期——19世紀中、下半葉的歐洲音樂(下)
一、勃拉姆斯
二、威爾第
三、比才
第八講 浪漫主義時期早期——俄羅斯樂派
一、格林卡
二、柴可夫斯基
三、\"強力集團\"作曲家
第九講 浪漫主義時期早期——19世紀歐洲的其他民族樂派
一、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
二、格里格
三、西貝柳斯
第十講 浪漫主義時期晚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歐洲音樂(上)
一、福雷
二、德彪西
三、拉威爾
第十一講 浪漫主義時期晚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歐洲音樂(下)
一、布魯克納
二、馬勒
三、理查·施特勞斯
第十二講 經典中國作品——三大協(xié)奏曲
一、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
二、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三、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