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比較文學領域關于現代文學兩篇巨著的研究著作。第一部分為“引論”, 重在概論本文研究圍繞“民族生命本體的現代重構”這一基點與主旨的宏觀格局與具體步驟。第二部分主要論述《野草》與《燭虛》的標志性, 即二者之于魯迅、沈從文乃至民族生命本體現代重構的獨特存在。第三部分主要論述《野草》與《燭虛》中的“我”, 即民族現代生存之“有”一極。第四部分主要論述《野草》與《燭虛》中的“人”, 即民族現代生存之“無”一極。從以“我”“立之為極”的“真的人”出發(fā), 透視民族生命的非人性病灶本身就是民族生命本體現代重構的現實發(fā)生。第五部分主要論述《野草》與《燭虛》的生命哲學, 即在“我”與“人”的兩極觀照中呈示出人之為人的應對。第六部分主要論述《野草》與《燭虛》的藝術形態(tài), 即二者是以怎樣獨特的藝術方式“啟人生之閟機”的。第七部分為“結論”, 重在歸結魯迅與沈從文在民族生命本體現代重構中的召示意義。
陳彩林,男,文學博士,現任教于玉林師范學院。碩士期間,獲“*****優(yōu)秀研究生”、“廣西高校研究生語言文學學術論壇二等獎”;博士期間,論文《“柔和”與“憂郁”》被《新華文摘》摘錄,獲“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綜合獎”;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8項。
引論 民族生命本體的現代重構
第一章 “我”的存在即是“人”的拯救
——《野草》與《燭虛》的標志性
第一節(jié) “自救”與“他救”
第二節(jié) 尖銳化的生存對立
“我”與“人”
第二章 朝向現代生存的踐履親證
——《野草》與《燭虛》中的“我”
第一節(jié) “五四”與“我”
第二節(jié) “我”的確證
第三節(jié) 燃燒自我的快慰
“我”
第三章 難見“真的人”
——《野草》與《燭虛》中的“人”
第一節(jié) “奴才”與“閹寺性的人”
第二節(jié) “看客”與“莫名其妙的人”
第三節(jié) “聰明人”與“知識階級”
“人”
第四章 在自身中看見神
——《野草》與《燭虛》的生命哲學
第一節(jié) “奴隸時代的循環(huán)”與“神之解體”
第二節(jié) “朕歸于我”
第三節(jié) 神在生命本體中
第四節(jié) “自性”與“神性”
人之為人的應對
第五章 啟人生之閟機
——《野草》與《燭虛》的藝術形態(tài)
第一節(jié) 地域色彩的消解
第二節(jié) “墳”與“百合”
第三節(jié) “獨語”的現代性生命啟蒙
“活生生的實在的內容的形式”
結語 魯迅、沈從文與“中國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