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要特色是: 一、重視原典本身。本書以原典為基本內容, 核心是為讀者提供材料, 讓讀者掌握第一手文獻; 為了幫助讀懂原典, 提供題解和注釋。二是史論結合。本書既有大量原典文獻, 同時簡要敘述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fā)展史, 改變傳統(tǒng)“文論選”和“文論史”分離的狀況, 將二者有機結合。三是提供了延伸思考, 以便讀者進一步思考和學習, 同時也為了檢測閱讀和學習的效果。
正如本系列教材總主編曹順慶先生所言,中國當代是一個沒有學術大師的時代。當然,這不僅僅是曹順慶先生個人的看法,也是中國當代學術界之“痛”。這里,我們不擬展開造成這一沉重話題原因的分析,只是想,不能再把這一自身之痛帶給下一輩學人。中國教育界長期在講教育的重要性,中國家長一直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再加上中國幾千年來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可謂不夠,但是,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學生,我們拿什么來教育學生,我們要求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對百多年來浸染了歐風美雨的中國來說,已經成為大問題。作為高校教師,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自己多年來從事的這項工作。好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積極思考,努力行動。本書的編寫也可以說是在為改變目前的現(xiàn)狀做出一點兒小小的努力。
本著讓學生主動閱讀、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生活的教育理念,本著以閱讀原始文獻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教育途徑,本著“老師少講,學生多讀”的教學原則,《中國古代文論史》的編寫貫徹“三重視”原則:
一是重視原典本身。本書以中國古代文論原典為基本內容,中心是為讀者提供原始材料,讓讀者掌握第一手文獻;為了幫助讀者讀懂原典,教材在原典前提供了簡要的“題解”,對所選原典的作者、主要內容進行簡要敘述;在原典之后加以簡要注釋,以幫助讀者解決閱讀中的語言文字障礙問題。
二是重視史論結合。長期以來,高校和學術界將“文論選”和“文論史”分離,使原本應該合在一起的東西一分為二,結果是,讀了“文論選”卻沒有形成文論史的概念和線索,讀了“文論史”卻缺乏具體文論原典的材料印證。為了消除這一弊病,20世紀90年代以來編寫的“中國古代文論史”,一般在歷史敘述之后附錄了部分文論原典,但是仍然是“以敘述為主,以原典為輔”。本書編寫完全體現(xiàn)“原典第一”原則,即主要提供大量原典文獻,簡要敘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fā)展史,真正實現(xiàn)“以史帶論”,以材料呈現(xiàn)理論觀點。
三是重視檢測學習效果和引發(fā)進一步思考。本書在每篇原典之后提供了“延伸思考”,一方面是為了檢測閱讀和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引發(fā)讀者進一步閱讀和思考,讓讀者把閱讀的興趣和能力進一步延伸到其他原典和問題中去。
根據(jù)上述理念和原則,本書的編寫體例是:“導論”部分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歷史、基本特征和學習方法,然后根據(jù)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發(fā)展的歷史分期,分七章介紹不同時期的文論原典。在這七章中,首先是“題解”,簡要介紹原典的作者、寫作背景、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和影響等,其次是原典材料本身,再次是注釋,最后是延伸思考。為了加強培養(yǎng)學生閱讀原典的能力,原典本身和注釋采用繁體字排版。我們希望通過上述編寫體例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閱讀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原典的能力,也有助于“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其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類課程的學習。同時,這種體例的安排也充分考慮到作為教材使用時老師的主動性和選擇性。
本書得到四川省和云南省多所高校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教學和研究同仁的大力支持。職責和編寫分工是:
主編:
曹順慶(四川大學杰出教授、長江學者、文學與新聞學院學術院長):序言、第三章《毛詩序》
李凱(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一章、第三章司馬遷和王逸
副主編:
楊紅旗(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圖書館館長、碩士生導師):第八章劉熙載、陳廷焯、梁啟超、王國維
周世偉(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黨支部書記):第五章
編委:
鄧國軍(內江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第六章嚴羽、元好問、張炎、鐘嗣成
翁禮明(內江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第二章
何忠盛(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第八章金圣嘆、李漁、王夫之、葉燮、王士稹、袁枚、姚鼐
王琴(樂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第四章曹丕、陸機、鐘嶸、蕭統(tǒng)、蕭繹
許勁松(四川音樂學院副教授、博士):第四章劉勰、第七章
吳遠穩(wěn)(玉溪師范學院講師、博士):第六章歐陽修、蘇軾、李清照、朱熹
本書選目和提綱由李凱提出初步意見,曹順慶先生最終確定,統(tǒng)稿和初審由李凱負責,曹順慶先生終審。
本書編寫得到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內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樂山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玉溪師范學院文學院等單位領導和重慶大學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本書參考了眾多專家的成果,特致謝忱!歡迎讀者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