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東海道五十三次》:歌川廣重的公路片
歌川廣重是誰?
歌川廣重是公認的日本浮世繪大師之一,與葛飾北齋、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等齊名。他的風景畫糅合了中國與西方繪畫的技巧,卻被認為是能代表日本傳統(tǒng)審美的杰作。他藝術生涯早期的代表作《東海道五十三次》和晚期的代表作《名所江戶百景》,歷來被奉為浮世繪中的經典,為世界各國的藝術家、收藏家所喜愛。凡·高曾多次臨摹廣重的繪畫,魯迅先生也熱衷于收藏他的作品。他一生極其高產,共畫了超過五千幅浮世繪(有的統(tǒng)計認為高達八千幅),本書將打開一個小小的窗口,帶你一窺歌川廣重的藝術世界。
歌川廣重僅有的一張肖像,為歌川國貞(三代豐國)在廣重去世前為其所畫
廣重本姓安藤,幼名德太郎,后來曾用過重右衛(wèi)門等多個名字。他1797年出生在江戶的一個下級武士之家。他的父親安藤源右衛(wèi)門是一位消防警察,他的母親在廣重十二歲時就病故了,他的父親隨后不久開始隱退,廣重接替了父親的職務,挑起家庭的重擔。但同年他的父親也去世了。后人推測,他們都是死于瘧疾或其他流行病。所以,廣重的童年并不快樂。所幸消防警察的工作并不繁忙,廣重得以發(fā)展他的副業(yè):畫畫。
他從小就顯示出藝術家的天賦。在當時,下級武士通過副業(yè)賺點錢補貼家用,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在廣重的同僚中,就有一位狩野畫派的門人,名為岡島林齋,廣重就向他學習畫技。狩野派是日本藝術大的畫派,歷代供職于宮廷,門人遍布天下。但廣重并沒有想要以此為晉身之階。他雖是武士,在江戶幕府任職,但對于功名權力卻沒有半點興趣。在學習狩野派技法的同時,他還廣泛涉獵了京都的四條派繪畫、源自中國的南畫(南宗文人畫)以及使用西方透視法的浮世繪。后,他選擇了流行于民間的浮世繪作為他一生的事業(yè)。
浮世繪興起于日本江戶時代的市民社會,在發(fā)展之初受到中國版畫的巨大影響,后來逐漸成熟,以其獨特的構圖、鮮艷的色彩而聞名天下。因為它是一種彩色版畫,故而特別適合商業(yè)化,廣泛傳播于全社會。廣重之所以選擇浮世繪,一來是因為他本人就很喜歡市民生活,從不擺武士的架子,二來也是因為這種藝術適合謀生賺錢,這對于少失怙恃的廣重來說是非常實際的問題。
1811年,十四歲的廣重決定拜入浮世繪的著名流派歌川派門下。當時這一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歌川豐春年事已高,而其弟子歌川豐國和豐廣等人十分活躍,豐國尤以美人繪享有盛名。廣重一開始想要拜豐國為師,可惜其門下弟子已滿,于是他被轉而推薦給了歌川豐廣。豐廣的名氣和才能都稍遜豐國,但對于廣重來說,這卻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歌川豐廣的教學風格非常自由,不限制弟子的個人愛好,這讓涉獵駁雜的廣重有了充足的自我發(fā)展空間。豐廣還是歌川派中早注意到名所繪(風景畫)的人,正是他啟發(fā)了廣重日后進行《東海道五十三次》的創(chuàng)作。也是因為豐廣把名字中的廣字傳給了弟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個歌川廣重才真正誕生(歌川派之歌川 豐廣之廣 本名重右衛(wèi)門之重)。但在當時,廣重對自己未來的命運一無所知。他在豐廣的指導下辛勤學畫,一學就是近二十年,其間也出版了一些商業(yè)作品,但反響一般。這位打小就不太幸運的年輕人,站在三十出頭的人生關口,依舊是一片迷茫。籍籍無名依然,阮囊羞澀也依然,難道他這輩子就要如此平凡嗎?
1831年的歌川廣重并不知道,一場東海道的旅行即將改變他的一生,在整個浮世繪畫壇刮起一陣旋風。從此,他將聲名鵲起、享譽天下,憑借著他那支化腐朽為神奇的畫筆,進入世界藝術史的名人堂。
東海道是什么?
那么,東海道是什么呢?在古代日本,它本是一個行政區(qū)劃,代表了日本東部靠著太平洋的一片沿海區(qū)域。17世紀初,江戶幕府建立之后,東海道被正式建成一條連接江戶與京都的官道,它既是溝通幕府將軍與天皇的紐帶,也是很多大名前往幕府進行參勤交代的必經之路。所謂參勤交代,又稱參覲交替,即各地方大名都必須定期前往江戶居住和工作一段時間,是幕府加強政治管控的一種手段。所以,東海道是當時不折不扣的政治經濟大動脈,在日本全國的道路網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是在此基礎之上,才誕生了今天的日本東海道城市群,也被稱為太平洋工業(yè)帶,是日本乃至于全球,人口密集、工業(yè)發(fā)達的區(qū)域之一。
但對于1831年的廣重來說,東海道似乎只是一條人來人往的大路,沒有什么藝術上的意涵,和他的人生更是毫無瓜葛,因為他從未去過東海道。他的老師歌川豐廣曾畫過一組關于東海道的浮世繪,但這并沒有為他帶來什么名聲與財富。如果有人告訴廣重,他此生將與東海道難舍難分,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的。但只要對于東海道的文化意義稍做解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廣重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要因為這條道路而大放異彩。
首先,它是日本重要的商業(yè)與交通網絡,無數人為了生活踏上旅途,這使得東海道在市民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8021814年間,也就是廣重的整個童年時代,一本名為《東海道徒步旅行記》的滑稽小說陸續(xù)分卷出版,其作者十返舍一九因此成為當時有名的作家之一。到1831年十返舍一九去世之時,這部小說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廣重對此也是耳熟能詳。他即將創(chuàng)作的《東海道五十三次》中,很多有趣的細節(jié)都來自此書。無數江戶人和廣重一樣,哪怕沒有去過東海道,也早已對東海道望眼欲穿,渴望了解關于它的一切。
其次,它是一條跨越高山大海、連接無數名勝的古道,其沿途風光讓人迷醉。誰不想一睹富士山的風采?誰不想揚帆七里渡,取道桑名城,前往伊勢神宮進行參拜呢?直到今天,這些地方也號稱是日本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東海道,代表了人們對于遠方的想象,對于旅游的熱望。就算不為了謀生賺錢,也有很多人甘愿自掏腰包,走上東海道游山玩水。而沒錢或沒時間去旅游的人,則只好憑借浮世繪畫片中的圖像,暫時望梅止渴了。所以,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早在1802年便開始了關于東海道的創(chuàng)作,更自1831年起推出了他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這套風景畫的暢銷直接為廣重鋪平了道路。
再次,東海道既是一條官道,也是一個公共空間。江戶幕府努力經營著東海道,本是為了服務于參勤交代制度,以控制大名的人身、削弱地方的財力等等。但同時,平民們也可以經由此路,去富士山、伊勢神宮這樣的地方進行參拜。朝圣這一理由是幕府無法禁絕的。久而久之,人們便借朝圣之名,大行旅游之實,東海道反倒成為逃脫幕府管控的自由空間。人們離開城市、縱情山水,東海道成為詩與遠方的代名詞,它的文化內涵也就變得空前豐富起來。《東海道徒步旅行記》一類的書籍,《富岳三十六景》一類的畫作,乃至于松尾芭蕉《甲子行吟》一類游記性質的詩集,都依托于這一精神土壤而生。喜愛詩歌、擅長繪畫的廣重,自然能在這一領域內如魚得水。
后,幕府的文化管制政策也剛巧不巧地為廣重吹了一陣東風。1790年起,幕府出臺了一系列對印刷品的審查制度,禁止浮世繪使用過于豐富的色彩。這一管控越來越嚴,后來更是禁止描繪真實的人物,傳統(tǒng)浮世繪的美人繪役者繪主題因此備受打擊,但名所繪 反而因禍得福了。歌川廣重正擅長用相對簡單的色彩表現(xiàn)自然風光。他沒能拜入美人繪大師歌川豐國的門下,從后世看來,可能反而是一件幸事了。
1831年的歌川廣重,正站在人生大運的關口,自己卻渾然不知。1830年,他的老師歌川豐廣去世,他正式自立門戶,開始嘗試風景畫的創(chuàng)作。他的《東都名所》等系列獲得了初步的好評,但這時他還沒有考慮過東海道。因為東海道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僅主要的驛站就有53個,加上首尾兩端的江戶與京都,則是55個城鎮(zhèn)。如果要畫完整個東海道系列,工程過于浩大,市場也不一定能接受。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和他的老師歌川豐廣都曾經嘗試過,歌麿沒能完成整個系列,豐廣的畫作沒有大規(guī)模印刷,僅僅贈送給一些朋友,而北齋早期的東海道風景繪也反響一般。在各位畫壇前輩都未能有所突破的領域,剛剛積累了一點小名氣的廣重,敢于直接上手這項驚世駭俗的大工程嗎?
有道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命運的推手往往來得不可思議。就在廣重踟躕的當口,幕府竟然親自上門送來了大禮:1832年的陰歷八月,按照慣例,江戶方面要向京都的天皇進獻御馬,身為公務員的歌川廣重得以隨行東海道。免費去旅游,還能為風景畫積累素材,天下還有這等美事?歌川廣重欣然起行,踏上了這條命運的大路!
《東海道五十三次》有什么特點?
1832年秋,歌川廣重正式踏上了他的東海道旅途。這是一趟神奇之旅,給后世留下了無數的謎團。這主要是因為廣重的自傳在1876年被一場大火燒毀了,以至于我們至今都無法知道,廣重到底有沒有走完東海道的全程。
首先,他步入東海道的動機,我們仍不十分清晰。1832年初,他把消防警察的工作,連同武士的家業(yè),都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十七歲的仲次郎。原則上,作為退休人員,他不一定要參加這次進獻。是他自己主動尋求了這一機會,還是幕府的命令要求呢?我們不得而知。
其次,歌川廣重到底有沒有走完東海道?有證據顯示,廣重在《東海道五十三次》中畫的很多風景都是想象的、虛構的,但也有不少細節(jié)可以證明,廣重確實是在這次旅行中的。于是研究人員猜測,廣重只走了東海道的一部分,他要不然就是沒到京都就先返回了江戶,要不然就是中途脫離大隊人馬,錯過了部分景點。但具體是哪些景點他沒有親身去過,則無法做出一個精確的判斷。本書將在接下來的畫中進行詳細的分析,相信看完全書,讀者會對此有一個更為細致的理解。
東海道全長約490公里,今天不論是乘坐火車還是公交,都可以在數個小時,或至多一天之內跑完全程。而江戶時代的旅行者,快則幾天,慢則兩至三周,也是可以徒步走下來的。廣重如果存心為了積累繪畫的素材而游歷東海道,為什么不多花點時間看完全部風光呢?這又是一個疑問。
不過由此,我們也可以料想到《東海道五十三次》的一個的特征,那就是寫真,但不純粹寫實。說他寫真,是相對于傳統(tǒng)文人畫的寫意而言;說他不寫實,則是相對于西方繪畫的寫實主義而言。廣重的繪畫,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存在。
在早期的關于東海道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以秋里籬島的《東海道名所圖會》(1797年刊行)為代表,對于東海道的景色多做一種俯瞰式的描繪。大量的書籍插圖、文人繪畫都以這一視角進行,其中不乏虛構的景觀。因為傳統(tǒng)東方繪畫總是傾向于表達心中的山水,渲染一種精英文化的詩情畫意,所以并不準備對景色進行準確的還原。而歌川廣重的取向明顯不同,他在本系列的大部分作品中都采用低平的視角,把道路、行人真切地放在觀眾眼前,描繪大量的細節(jié),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廣重和光同塵的性格使然,他從不自命為精英,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場,記錄大眾的日常生活,這是他寫真的一面。
但是,他也從不追求的真實。他學習過西方的透視法,但并不使用線性的、定點的透視,而經常使用前縮的、重疊的,又或是散點的透視。他經常刻意放大或縮小局部的風景,對畫面進行重構,比如將一棵大樹或一座大山放在視覺的中心,為整個畫面帶來強力的沖擊,西方的傳統(tǒng)油畫家曾對此感到大為震驚。此外,畫面呈平面鋪開,沒有空間深度,也沒有陰影,這些都是浮世繪畫家的共同特點。有人認為這是日本人還不熟悉透視技巧的結果,究其本源,透視這一西方概念,代表了一種對真實、理性的追求,是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藝術不斷發(fā)展的結果,但日本人卻沒有經歷這一過程,也就沒有這樣的概念。廣重仍然在追求某種內心的、想象的風景,比如《箱根·湖水圖》就是表率。他重構了箱根山的風景,用夸張變形的大山來突出此地的險峻,而這一景象是與現(xiàn)實不符的。明治維新之后,很多攝影師走上東海道,企圖用相機復現(xiàn)廣重筆下的風景,但在很多景點他們都不能如意。很難說廣重沒有真的去過這些地方,可能他去了、看了,卻并不準備用畫筆還原的真實,這在當時的日本也并不是大眾的需求。
有些地方,我們甚至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廣重的某種疏忽或偷懶。比如《京都·三條大橋》一圖,他把石制的三條大橋錯畫成木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他沒有去過京都,否則不至于犯下如此根本性的錯誤。又比如《金谷·大井川遠岸》《岡崎·矢矧之橋》等圖,他明顯照抄了秋里籬島的構圖,用傳統(tǒng)的俯瞰視角作畫,與整個系列風格不符,但是其背后的動機卻不明(有人推測他并沒有去過這些地方)。我們只能認為,這一時期的廣重依然受到傳統(tǒng)風景畫的影響,難免有對前人的承襲之處。所以,整個《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就呈現(xiàn)出一種真實與想象共存的疊加態(tài),給我們留下了無窮的解讀空間。
廣重的非寫實性還表現(xiàn)在對季節(jié)的處理上。他的旅行是在秋日進行的,但是他筆下的風景卻充滿了季節(jié)的變化,春天、夏天、冬天的場景交疊出現(xiàn),很明顯是想象的結果。著名的《蒲原·夜之雪》一圖就留下了一則謎案:在一個全年很少下雪的溫暖之地,為什么廣重要畫一幅雪景圖呢?我想,這和廣重對于詩歌的喜好有關。日本的俳句有著對季節(jié)明確的要求,總是通過季題季語來提示詩歌所發(fā)生的時節(jié),這也是一種抒情的手法,就像中國人愛說風花雪月,傷春悲秋。每一種自然景觀在觀眾的心中都可以喚醒一種既定的情緒,所以廣重也喜歡在繪畫中加入明確的季節(jié)主題以抒發(fā)情感。西方的藝術評論家經常這樣評價廣重:他是一位天真爛漫的自然畫家,喜歡描繪和捕捉季節(jié)與天氣的變化,作為雪、雨和風的詩人,月光、黎明和黃昏的大愛者,他用鮮艷的色彩和精確的線條,成功地捕捉到了人類的活力,他們忙碌的勞作生活與大自然的沉著相映成趣,在四季中不動聲色地移動,廣重是日本自然風貌的溫柔靜謐之美的詩人。正是這種與籠罩著人類生活的大自然的溫暖關系,喚起了人們廣泛的共情。其實對于中國觀眾來說,這種繪畫中的詩性美,既是日本傳統(tǒng)審美,同時也有中國傳統(tǒng)里詩畫相通的意趣,是非常好理解的。
由此出發(fā)我們就可以明白,廣重筆下的山水和樹木,既可以是真山真水,也可以是假木假林。就和詩人遣詞造句一樣,這些要素的安排全都取決于畫家的選擇。人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廣重的抒情性上,而忽略了支持這種抒情性的精心設計的結構。他的山巒往往堆積在遠方,表現(xiàn)出悠遠的意境。他的河流往往呈S 形切割畫面,一則是為了構圖之精巧,一則是表現(xiàn)旅途之艱難。他的樹木更有意趣,日本的建筑學會論文集中曾有一篇文章,專門研究《東海道五十三次》中的樹。文章指出,廣重的樹木往往有四種用處:(a)畫框功能:把樹木放在圖畫的左右兩邊,形成一種框架感,讓觀眾更加關注畫面的中心;(b)空間強調功能:把樹木放在某側,往往在有房舍、道標的一邊,突出這部分的作用,使得畫面一側顯得緊張、充實,另一側則空曠、稀疏,以此造成一種強烈的對比;(c)畫面分割功能:把大樹放在正中,從而將畫面切成兩半,同時將視覺焦點吸引到樹木本身上;(d)視覺誘導功能:通過連續(xù)的樹木形成一個線條,將觀眾的視線由此引導到畫家想重點表現(xiàn)的景物之上。東海道上看似普通的行道樹,在廣重的筆下卻是千變萬化,成為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讀者們可以在本書的圖畫中慢慢感受其樹木的妙用。
到這里可以做一總結,廣重的寫真其實是對真實自然景象的一種有機的再生。而我把這種再生的結果,稱為一部公路片。也就是說,廣重就像一個攝影師,以他的畫筆為相機,記錄下了很多真實的片段,但是又加以后期制作剪輯,甚至是用上蒙太奇的手法,重新拼接為一部影片。這部影片反映的就是不同人在東海道上一年四季的行旅。他的鏡頭亦真亦幻,總是在不同的場景、季節(jié)、氣候之間切換,給我們反映出人與山水的千百種變化,帶來一種始終在路上的感覺。而他終想要呈現(xiàn)的,是一種漂泊艱辛與自由詩意共存的旅情,是一條道路沉默無言的敘事,也是畫家為自己制作的一部大片。
《東海道五十三次》為什么能獲得成功?
1832年末,廣重從東海道之旅歸來后,積累了二十年的能量終于噴發(fā)。他自信地拿起畫筆,開始了整個《東海道五十三次》的創(chuàng)作。而之前和他合作過的保永堂老板竹內孫八,則擔任他的出版商,幫他找來了技巧精湛的雕師和摺師(印刷工),開始源源不斷地制作、發(fā)行浮世繪版畫。在版畫的制作中,雕師和摺師的能力直接決定了作品的質量,而竹內孫八所帶領的,確實是一支很有實力的團隊。沒有他們的幫助,就不會有《東海道五十三次》后來的成功。廣重在本系列中經常用一些小標記致敬出版商,以及雕師和摺師。當然他也沒有忘了自我宣傳,把帶有自己名字的記號多次畫在不起眼的角落,這也是本系列畫作一個有趣的看點。
18331834年間,《東海道五十三次》系列陸續(xù)發(fā)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的日本正值多事之秋,天保大饑荒四處蔓延,農民騷亂不斷。但可能正是因為這種混亂,使得江戶人無法進行東海道的旅行,反而增強了他們對于遠方的渴望。于是,廣重那自然、安靜的風景繪成為人們的安慰劑。從此以后,他確立了風景繪大師的地位,日后將不斷回到東海道,創(chuàng)作出十幾個不同版本的系列作品。歌川豐國的弟子國貞、國芳等人也加入進來,和他共同完成了《東海道五十三對》《雙筆五十三次》等作品。廣重甚至還制作了一款以東海道為主題的桌游,名為《參宮上京道中一覽雙六》,可見這個題材的熱度。本書將設立東海道圖像史這個小欄目,穿插在文中,盡可能地介紹這些花樣繁多的衍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