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講述: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和教育史上, 鋼和泰 (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 這個名字值得銘記。1917年來到中國之后, 除了1928-1929學年在哈佛大學訪問之外, 他的后半生都是在中國度過的。他先后擔任北京大學梵文教授, 哈佛大學中亞語文學教授等職。從學術史和教育史上來說, 鋼和泰是北京大學東方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其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直接影響了當時中國學術界眾多領域, 比如語言學、宗教學、歷史學、文學等等。陳寅恪先生長期參與鋼和泰的“家庭研讀班”(privatissimum)。
您想了解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地質學家安特生、佛學家巴塔查、數(shù)學家伯克霍夫、東方考古學者畢安祺、歷史學家布萊克、考古學家喬治·蔡斯……等著名學者的生活日常嗎?您想了解哈佛-燕京學社是如何創(chuàng)立的嗎?您想了解鋼和泰與陳寅恪的神仙交往和學術趣事嗎?本書帶您一覽究竟。
王啟龍教授,**長江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陜西師范大學國外藏學研究中心主任,Journal of Tibetan and Himalayan Studies主編,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海外中國學(藏學)、西方語言學、宗教學。曾任清華大學教授、韓國成均館大學訪問學者(2000-2001)、哈佛大學訪問學者(2003-2004)、西藏大學副校長等職。
導讀
上冊導讀
本冊收錄、整理、譯釋鋼和泰與友人往來書信及附件等200多件,涉及通信對象30多位,其中有不少是著名學者或社會名流,也有些通信對象是科研機構、出版單位或者外交使領館等。
與鋼和泰書信往來的人士中,著名學者居多,諸如地質學家安特生、佛學家巴塔查亞 (VBhattacharya )、數(shù)學家伯克霍夫(Gcorge D. Birkhof)、東方考古學者畢安祺(Carl W Bishop)歷史學家布萊克(Robert P Blake)、考古學家喬治·蔡斯、佛學家克拉克( Walter E.Clark)、東方學家瓦雷·普散 (de la Vallee Pussin)、漢學家密微( Paul Demieville)、漢學家戴何都 (desRotours)、德國學者古斯塔夫·?(G.Ecke),曾任香港大學校長的查爾斯·艾略特 (CharlesEliot)、哈佛燕京學社首任主任葉理綏 ( Serge ElissceF)、佛教圖像學者愛麗絲·格蒂( AliceGetty),以及中國學者趙元任、傅斯年、陳大齊、蔣夢麟等。
喬治·蔡斯曾是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1928年哈佛-燕京學社成立后,他兼任學社負責人直至1935年。他與鋼和泰之間的通信往來對了解哈佛-燕京學社的創(chuàng)立經(jīng)過有重要參考價值。二人還多次就開設佛學課程等事宜進行商討,這也為了解哈佛大學藏學與佛學等相關課程的設置提供了重要檔案資料。此外,二人的書信中提到了大量關于中國文物以及漢文、藏文、蒙文等古籍文獻的搜集和購買等信息,是了解早期美國漢文、藏文、蒙文等多語種文字書籍收藏情況的重要線索,有益于海外中文古籍文獻研究。戴密微是世界著名的佛教研究專家,他在寄給鋼和泰的信中,發(fā)表了有關佛教文獻研究的諸多看法:兩人書信中還提到了黃樹因和林蔡光,這兩位都是中國近現(xiàn)代佛學史上英年早逝但頗有貢獻的青年佛學家,也是中外佛學交流史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人物。葉理綏是哈佛-燕京學社的首任專職主任,他與鋼和泰之間的通信提到了眾多漢學家、亞洲學家和藏學家,涉及諸多學術問題,同時還提到了《哈佛亞洲研究學報》 (HarvardJournalofAsiatic Studies)的創(chuàng)設、編輯和刊印過程,有助于了解早期美國亞洲研究的發(fā)展歷史。還有一些當時算鋼和泰學生輩的青年才俊,后來成為著名學者的人物,比如布德、魏魯南(James Roland Ware)、費正清 (J.KFarbank)等人。布德后來成為鼎鼎大名的漢學家,他對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一書的英譯享譽學界。費正清是美國現(xiàn)代中國學研究的奠基人,也是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他于20世紀30年代到中國短期留學,在此期間,與鋼和泰建立起書信聯(lián)系。在給鋼和泰的書信中,費正清附錄了他以自身經(jīng)歷為基礎起草的《關于培訓中國學專業(yè)美國學生的建議》 (1934年6月 ),相對全面地介紹和簡析了美國年輕人在漢學學習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蛾P于培訓中國學專業(yè)美國學生的建議》為了解費正清早期有關中國研究的若干觀點和想法,以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教學和教育理念提供了參考。
此外,本冊還收錄了鋼和泰與部分社會名流往來互動的信函,諸如克里斯伯爵( Earl HCressy)、衛(wèi)理公會傳教士馬克·布朗(Mark w Brown)、中國古文物收藏家福開森 (John CFerguson),以及鋼和泰與一些國家駐華使領館外交使節(jié)的信函等。由此可見鋼和泰交友之廣、社會影響力之大。
中冊導讀
本冊收錄、整理、譯釋鋼和泰與友人往來書信及附件等300多件,涉及通信對象約80位,其中大多是佛學研究以及亞洲研究的著名學者、權威專家,還有部分當時在中國生活的文人雅士、社會名流等。
與鋼和泰書信往來的人士中,著名學者居多,諸如斯文·赫定 (Sven Hedin)、胡適、恒慕義(A. w.Hummel)、洪蓮、伊鳳閣、柯諾烏、西爾萬·列維、呂德爾斯、潘克拉托夫、威利斯·佩克 (w R.Peck)、伯希和、普愛倫 (Alan Pricst)、羅森博格等。還有些是學界的青年翹楚,他們當時都是鋼和泰的學生,后來大多成為著名的東方學專家,比如拉鐵摩爾、林蔡光等。
斯文·赫定無疑是世界上著名的探險家之一,他尤其以亞洲探險而享譽國際學術界。他與鋼和泰之間的書信往來也頗為頻繁,了解雙方的互動內容,對更進一步深入研究斯文·赫定或鋼和泰的生平都頗有意義。但遺憾的是,由于手稿字跡的問題,目前對書信原稿的辨識工作異常艱難,諸多地方只能留白存疑。同樣的還有鋼和泰與佛學家雷興、印度學家恩斯特·柳曼(Erst Leumann)等的往來信函,因為筆跡問題,這些手稿目前也尚未辨識,這里僅保留手稿原件,待未來條件成熟再做完善。
鋼和泰與胡適的通信中,涉及了諸多問題,包括鋼和泰在北京大學的授課情況、《藏文大藏經(jīng)》的鑒定和收藏、彼此的佛學研究成果和心得、有關中西方文明的看法等,這些內容對廓清鋼和泰和胡適二人各自的學術生涯、社會關系、學術網(wǎng)絡等都有價值。20世紀20年代,蘇聯(lián)漢學家、西夏語研究先驅伊鳳閣流寓加爾各答期間,曾主動致信鋼和泰,向后者請教佛經(jīng)研究以及佛教術語等學術問題,是了解特定時期俄國東方學研究情況的參考樣例。鋼和泰與佛學家西爾萬·列維的通信則提供了法日會館的相關信息。在寫給伯希和的信中,鋼和泰多次提及他的《大寶積經(jīng)迦葉品梵藏漢六種合刊》的編輯和出版問題,以及希望伯希和能為他的著作進行適當點評的心愿,是了解鋼和泰出版此書的背景以及該著作在學界地位變化的重要資料。在俄羅斯東方學家羅森博格寫給鋼和泰的信中,提到部分俄國學者在那個特殊年代的生活工作處境,為了解俄國當時的學術生態(tài)提供了參考資料。
此外,本冊還收錄了鋼和泰與部分社會名流往來互動的信函,例如美國駐華使館海軍武官義理壽、美國外交家顧臨(Roger .Greene)、英國作家裴麗珠 (Madame Lauru)、燕京華文學校校長博晨光、北京華文學校校長裴德士( w. B.Pettus)等。這些信件大多是宴會邀請或表達謝意和問候的信函,從側面反映了鋼和泰的社會活動能力以及影響力。
下冊導讀
本冊收錄、整理、譯釋鋼和泰與友人往來書信及附件以及檔案材料等230多件,通信對象40多個,其中主要是中外著名學者,他們大多是佛教文獻、佛教藝術、圖書目錄方面的專家,也有地質學家,以及社會名流等。
與鋼和泰書信往來的人士中,亞洲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白鳥庫吉 (Kurakichi Shiratori)、托馬斯、湯普森 (D.V Thompson Jr )、杜散、陳恪、圖齊、魏魯南、西克曼、維勒、獲原云來(U.Wogihara)、伍茲、丁文江、翁文灝、王云五、于道泉、俞同奎、袁同禮、聞宥、田洪都(Tien Huntu)等。其中魏魯南和西克曼都是哈佛-燕京學社派到中國留學,跟隨他學習過的青年學者。
其中,鋼和泰與托馬斯、伍茲、維勒、丁文江、王云五、陳寅恪等人的往來通信最為有趣。在與英國印度學家、藏學家托馬斯的通信中,鋼和泰不僅記錄了他與托馬斯在書籍購置方面的交涉事宜,還多次提及俄羅斯學者舍爾巴茨基的諸般情況。在與伍茲的書信往來中,鋼和泰記錄了兩人在生活態(tài)度、學術糾葛、感情交流等方面富有生活氣息和學人特色的直接的或間接的學術交流、交往和交鋒的過程,一部《金剛經(jīng)》的翻譯、研究和出版問題就將彼此之間造成誤會、消除誤會過程中的恩怨糾葛、“愛恨情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鋼和泰與維勒的通信,既有助于我們了解兩人的學術友誼,也有助于我們從一個特殊的視角窺探當時中西學術交流的盛況。
在與王云五(以及商務印書館 )的往來書信中,詳細記載了鋼和泰來到中國后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大寶積經(jīng)迦葉品梵藏漢六種合刊》的艱難過程,也從側面反映了鋼和泰的人物性格(直率但事無巨細 )和商務印書館的行事傳統(tǒng)(縝密但速度很慢)。而坊間長期流傳的有關鋼和泰與陳寅恪的神仙交往和學術趣事,在鋼和泰與陳寅恪的書信往來中有特殊而真實的表達。當然,兩人的友情是篤定深厚且彼此珍惜的,至少鋼和泰是這樣,因為在鋼和泰與哈佛-燕京學社的各類報告材料中,他時常自豪地提起與中國“頂級學者”陳寅恪教授的種種交流。在鋼和泰的著作中,不時會提及他與梁啟超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而后者也是對鋼和泰贊賞有加。他與梁啟超的相識,以及他在商務印書館出版著作等事,都得益于丁文江在其中的牽線搭橋有意思的是,鋼和泰與友人的往來書信中沒有收錄與梁啟超的通信?墒,我們通過鋼和泰與丁文江的往來書信,不但可以了解他與丁文江的友誼,也可以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了解他與梁啟超之間的交往過程。
除了往來書信之外,本冊還集中收錄了相關人士和機構發(fā)給鋼和泰的函及其他檔案文獻(聘書、簽證函、收據(jù)等),因為大多是中文,無需錄譯,故而編排在本書信集末尾。這些材料此前從未正式刊載過,是研究鋼和泰學術生平不可多得的文獻資料,彌足珍貴同樣,本冊還收錄了鋼和泰與部分社會名流的往來信函,比如喜龍士、司徒雷登、蘭格爾男爵(Baron Wrangll)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鋼和泰非凡的社交能力以及社會影響力。其中,與司徒雷登等人的往來書信是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尤其是燕京大學研究方面有益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