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北京電影學院著名學者倪震老師電影評論方面的論文,有宏觀的“電影創(chuàng)新之路”“中國電影倫理片的世紀傳承”,也有關于導演、攝影、美工的評述,比如20世紀中國主流電影的杰出代表””電影創(chuàng)作道路”。倪震老師憑借扎實的電影實踐和豐富的理論學養(yǎng),對很多我們關心的電影問題、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足印的人物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見解獨到、鞭辟入里,為廣大電影研究者和學生撥開迷霧,使讀者既能了解電影的前世今生,又能增強對電影流派、關鍵人物的總體認識,增強電影評論方便的學術修養(yǎng)。
* 以北京電影學院學者名義整體推出的第一套文庫,所選老師及作品具有代表性和專業(yè)影響力。
* 倪震教授長期從事電影理論的教學工作,對電影理論以及相關導演、編劇、美工等都有深入研究,其理論功底扎實、分析鞭辟入里。除了是優(yōu)秀的教授,倪震老師還是非常成功的編。褐饕娪皠”尽洞蠹t燈籠高高掛》,此片獲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銀獅獎、第64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提名;電影劇本《紅粉》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視覺效果銀熊獎等。
* 本書精選了倪震老師在電影評論方面的優(yōu)秀論文,在宏觀層面,就新中國電影創(chuàng)新、中國電影和國家形象等問題展開論述;在微觀層面則深入謝晉、吳貽弓、陳凱歌、張藝謀等知名導演的作品肌理,分析其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淵源,對電影學院的學生以及喜歡、熱愛電影的人都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借鑒意義。
寫在前面
胡智鋒
《北京電影學院學者文庫》即將問世,這是以北京電影學院學者名義整體推出的第一套文庫。之所以要推出這樣一套文庫,我想至少有三方面的考慮:一是對北京電影學院辦學70多年來,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一個側面的集中的反映;二是對中國電影學術發(fā)展的一個側面的呈現(xiàn);三是對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電影學院,乃至中國特色電影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一個側面的推動。
北京電影學院創(chuàng)辦于1950年,是黨和國家創(chuàng)辦的迄今唯一一所公辦電影類高等院校。建校70多年來,學校秉承“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校訓,為黨和國家的電影事業(yè)培養(yǎng)了數(shù)以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電影教育體系,形成了“紅色風韻、專業(yè)風范、時代風采、國家風度、國際風尚”等“五風”辦學特質,成為亞洲規(guī)模最大、世界知名的電影高等學府。在7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涌現(xiàn)出一批有思想、有學養(yǎng)、有情懷、有經驗的知名學者,這些學者或潛心教學、傾情育人,或著力創(chuàng)作、佳作迭出,或顯身國際、享譽中外,他們的人生閱歷、發(fā)展軌跡和稟賦風格各具特色,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都留下了探討電影規(guī)則、規(guī)律的華彩文章。這些文字當中有不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媒體平臺都產生了相當?shù)挠绊懀喽家詡人的方式出版與發(fā)表。在 70周年校慶之際,學校在梳理 70年辦學歷史與經驗之時,深深感覺到這些散見于個人著作和媒體平臺的文字如能較為集中地匯聚與呈現(xiàn),將是對學校辦學歷史與經驗很好的梳理與總結,借此機遇集中展現(xiàn)出來,必然會對學校事業(yè)留下具有文獻典藏意義的成果,成為學校未來發(fā)展有力的學術沉淀與涵養(yǎng)。
北京電影學院是以培養(yǎng)電影類高級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的高等院校,因此,從專業(yè)設置、學科設置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鮮明的電影類高校的特色。70多年的辦學歷史,不僅培養(yǎng)了電影行業(yè)所亟須的高級專門人才,也建立了中國特色的電影高等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不僅體現(xiàn)在具體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國際交流等工作中,也體現(xiàn)在每一位電影學者術業(yè)有專攻的各類學術文字中。將來自不同專業(yè)、學科背景的不同特質的學者較有代表性的文字集中呈現(xiàn)出來,不僅有助于學校學術思想的沉淀與積累,更有助于構建中國特色的電影高等教育體系。從這些代表性學者的文字的整體性呈現(xiàn)中,可以感受這一體系的豐富性、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
習近平總書記于 2016年 5月 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北京電影學院有代表性的學者們在長期的專業(yè)與學術研究當中所留下的這些華彩文章,不僅是對學校自身教學、研究等經驗的梳理,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為中國特色的電影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作出獨特、全面而重要的貢獻。
出于以上幾個方面的考慮,學校決定將自己最具代表性、影響力的知名學者的代表性文字匯集起來,構成本套文庫的主要內容,以此為學校自身的發(fā)展,為中國特色電影高等教育體系的建構,也為中國特色電影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構,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倪震,1938年7月—2022年12月,生于上海,江蘇吳縣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理事。主要著作有《探 索的銀幕》《北京電影學院故事——第五代電影前史》 《銀幕上的中國人》等;主要電影劇本有《大紅燈籠高高掛》,此片獲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銀獅獎、第64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劇本《紅粉》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視覺效果銀熊獎等;主要美術作品有《牛虻》插圖、油畫《導演系女生》等。
1953年至1956年,就讀于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隨后于1960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1980年起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教授多門課程,于1986年任理論研究室主任,1994年獲評教授,曾多次被評為院內優(yōu)秀教師,并在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任教期間,曾多次受邀前往國內外大學(如意大利米蘭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分享在北京電影學院培養(yǎng)人才的教學經驗,搭起交流的橋梁,并堅持進行科研寫作和創(chuàng)作實踐。2011年在北京電影學院退休后,受聘于上海戲劇學院、浙江傳媒學院。2022年,接受北京電影學院的安排再次回到北京,計劃著手研究《江南電影文化——從夏衍到謝晉》。
第一編 歷史視野:新時期中國電影和國家形象
20世紀銀幕上的中國人
——紀念中國電影百年
新中國電影創(chuàng)新之路
20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電影理論話語的嬗變
中國電影倫理片的世紀傳承
軟實力和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和國家形象
我們將為世界銀幕生產什么
——再論中國電影和國家形象
歷史視野中的個體生命
——改革開放 30年電影銀幕上的中國人
大眾文化心理的滿足和擴展
——中國主流商業(yè)片的回顧
努力培植中小型電影的優(yōu)化生產力
低成本電影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景
中國電影:敘事經濟和意義創(chuàng)造
電影的美文與文學的美文
第二編 肩負重任:記憶詢喚與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
謝晉:20世紀中國主流電影的杰出代表
謝晉電影和中國通俗文學
《天云山傳奇》:歷史反思和個人寫作
一個完美的人是孤獨的
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1f_——黃蜀芹電影論
歷史和詩情
——丁蔭楠電影創(chuàng)作論
謝飛:一個儒者的電影人生
吳貽弓的電影創(chuàng)作道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闡釋者
——陳凱歌電影論
從《長城》到《懸崖之上》:論張藝謀近期電影作品
第三編 匠心于行:理論鉆研與專業(yè)技術的堅守
鐘惦棐的電影美學思想
中國攝影藝術的世紀同齡人
——紀念吳印咸誕辰110周年
一代宗師黃紹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