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后記
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丘特切夫(18031873)是一個極有才華的俄國詩人,以歌詠自然、抒發(fā)性情、闡揚哲理見長,曾一度受到同時代作家的熱烈稱頌。但他生前很少發(fā)表作品,讀者面狹窄。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后,人們對他相當冷漠。直至九十年代中期,俄國詩壇上出現(xiàn)了象征派,才把他當作象征主義詩歌的鼻祖,重新加以肯定。至于他的詩作大量出版并得到認真的研究,則是十月革命后的事。
對于我國讀者來說,這個詩人的名字還比較陌生。因此,譯者想根據(jù)有關(guān)的俄文資料作一綜合的介紹,就中有些地方自然也寫到個人的一些見解和體會。
一
一八○三年十二月五日,丘特切夫誕生在奧廖爾省奧夫斯圖格村一個貴族家里。他的童年是在莫斯科度過的。父母把當時的詩人謝·葉·拉伊奇(17921855)請來做他的家庭教師,因此從幼年起,丘特切夫就熟讀詩歌,喜歡寫詩。十四歲的時候,他在俄國文學愛好者協(xié)會朗誦了自己的一篇譯詩,被選為該會的會員。
他在家讀完中學課程以后,于一八一九年進入莫斯科大學,一八二一年畢業(yè)。次年他被派往駐巴伐利亞的使館工作,從此一連在國外生活了二十二年,并兩次和外國女子結(jié)婚。這二十二年當中,他多半住在慕尼黑。
在慕尼黑的社交界,丘特切夫很活躍,不久就嶄露頭角,一八二六年和一位年輕的貴族寡婦愛琳娜·彼得孫結(jié)了婚。通過妻子的關(guān)系,丘特切夫和巴伐利亞的貴族過從更密了。當時慕尼黑是歐洲的文化中心之一,雖然丘特切夫在使館中地位低微,甚至在任職十五年之后仍舊是個低級秘書,但他既博學而又善于談吐,他的雋智引起了文人的注意。詩人海涅和他很熟悉,把他稱為自己在慕尼黑的最好的朋友。丘特切夫譯了海涅不少篇詩,并受到他的詩歌的相當影響。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也是丘特切夫的朋友,盡管丘特切夫曾和他爭論得很激烈,他仍然認為丘特切夫是一個卓越的、最有教養(yǎng)的人,和他往來永遠給人以欣慰。這兩位著名的德國友人所以如此重視他,倒不是因為他寫詩:他們多半還不知道他是詩人呢;他們喜歡的是他的智慧和非凡的記憶力,是他對文學、科學、政治和哲學的濃厚興趣。
在慕尼黑期間(18221837),丘特切夫?qū)懥藥资资闱樵姡渲杏胁簧倨撬缙诘慕茏,例如《春雷》《不眠夜》《病毒的空氣》《西塞羅》《好似把一卷稿紙放在》《沉默吧!》《啊,我記得那黃金的時刻》《海上的夢》《不,大地母親啊》《灰藍色的影子溶和了》《午夜的大風啊,你在哀號什么?》等。從當時俄國詩歌的全景來看,這些詩無論在形象、構(gòu)思或語言的情調(diào)上,都帶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