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將組織變革的理論付諸實踐。在這本書中,學術泰斗阿吉里斯幫助我們了解為何個體和組織無法從自身行為中學習,以及采取怎樣的步驟才能培養(yǎng)這項關鍵能力。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和一個附錄。第一部分聚焦于組織、群際、群體、個人層面的習慣性防衛(wèi)。第二部分聚焦于對組織的診斷和干預,通過咨詢公司的案例研究,闡述了如何診斷董事的習慣性防衛(wèi),并且描述了這些防衛(wèi)對整個組織的學習造成的影響。第三部分講述了其后五年發(fā)生的事情,其中挑選了在五年中發(fā)生變革的五個榜樣。附錄討論了從創(chuàng)造“可行動的知識”的研究中得到的啟示,這種知識能夠被實務者使用,并且其使用會檢驗這種知識。無論是追求組織發(fā)展和持續(xù)增長的公司高管,還是不滿足于無用的理論知識的學術界人士,都不應該錯過此書。
當代管理理論大師、組織行為學創(chuàng)始人克里斯?阿吉里斯經(jīng)典代表作!
本書立足于阿吉里斯著名的“行動學習”理論,詳細闡述了在現(xiàn)實世界中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可行動的知識”,并在實踐中循環(huán)進行檢驗和完善。
阿吉里斯認為,所謂可行動的知識,就是可以用來改變世界的知識。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組織和個人層面的習慣性防衛(wèi),進而提出克服無效學習的行動建議。第二部分聚焦于案例研究,對組織進行診斷和介入分析,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三部分介紹了成功變革的五個榜樣,進而總結了案例研究帶來的啟發(fā)。
《組織變革:方法與行動》 的目標讀者是那些診斷并幫助變革組織的組織研究者。第一個主要的研究者群體是學者和研究者,他們對以組織學習為主要目標的現(xiàn)場研究感興趣。第二個主要的研究者群體是組織內(nèi)的專職研究人員、組織發(fā)展專業(yè)人員、管理教育規(guī)劃人員和執(zhí)行人員。
本書的目標讀者還包括那些希望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的直線管理者。所有咨詢公司的直線管理者都應該會發(fā)現(xiàn),本書中的研究與他們息息相關。
組織學習至少有兩種。 第一種聚焦于改變組織慣例。 第二種聚焦于實踐,《組織變革: 方法與行動》 的觀點適用于這兩種組織學習,尤其適用于第二種組織學習。
——克里斯?阿吉里斯
前 言
這本書涉及我的兩個人生目標。第一個人生目標是創(chuàng)造可行動的知識,人們能夠運用這種知識來構建任何類型的組織。在這種組織中,至關重要的是尋求有效的知識、尋求對個人責任和管理職務的承諾、尋求對有效行動與學習的奉獻。我認為,這個目標會激發(fā)人的潛能、提高人的信心、增強人的效能,也會孕育創(chuàng)新的、靈活的、有效的組織。
第二個人生目標是設計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將會創(chuàng)造有效的、可行動的知識。在檢驗研究命題的效度方面,我尋求的研究方法需要滿足很高的標準。我尤其關注的是,作為研究者—介入者,我們應盡最大努力確保自己和知識的使用者不會在知識的有效性與可行動性方面被欺騙。我尤其尋求那些賦權參與者并使其成為研究者真正合作伙伴的研究方法。真正的合作關系意味著,研究者對研究的技術特征負主要責任;參與者和研究者共同關注研究者的戰(zhàn)略目標;參與者尤其負責以下述方式來落實研究成果:總是在現(xiàn)實中檢驗其效度。
本書的背景
有一家公司致力于提供最優(yōu)質量的增值管理咨詢服務,大約五年前,七位所有者兼董事請我?guī)椭麄兇蛟鞊碛蓄愃朴趯W習和責任品質的咨詢公司。當時,我對他們的奉獻精神、誠實正直、聰明活潑印象深刻,現(xiàn)在依然記憶猶新。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們對學習的承諾。我答應同他們合作,本書通篇采用了該項目的技術與成果,通過實例說明了我的兩個人生目標如何在這個項目中得以實現(xiàn),并且在其他項目中可能會如何實現(xiàn)。
組織學習至少有兩種方式。第一種聚焦于改變組織慣例,是漸進性和適應性學習;第二種聚焦于實踐,這種實踐會引出一種新學習框架和新慣例。《組織變革:方法與行動》的觀點適用于這兩種組織學習,但從與我的人生目標保持一致的角度看,其更適用于第二種組織學習。例如,我聚焦于改變那種會妨礙組織學習的組織政治(尤其是圍繞著令人尷尬和感到有威脅性的問題),并且我要求最高管理層首先做出改變。
讀者
《組織變革:方法與行動》的目標讀者是那些診斷并幫助組織變革的組織研究者。第一類主要的研究者群體是教師和研究生,他們對以組織學習為主要目標的現(xiàn)場研究感興趣;第二類主要的研究者群體是組織內(nèi)的專職研究人員、組織發(fā)展專業(yè)人員、管理教育的規(guī)劃人員和執(zhí)行人員。
本書的目標讀者還包括那些希望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的直線管理者。所有咨詢公司的直線管理者都應該會發(fā)現(xiàn),本書中的研究與他們密切相關。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和一個附錄。第一部分聚焦于組織、群際、群體、個人層面的習慣性防衛(wèi)
習慣性防衛(wèi)(defensive routines),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無意識防衛(wèi)思考和行動。如為自身利益而屏蔽自己的真實想法,以自己的立場試圖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等,組織學習的目的之一即克服其負面影響。參見管理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管理科學技術名詞》,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頁。——譯者注。第1章指出,社會科學家已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出結論:習慣性防衛(wèi)是造成無效學習的重要和普遍原因。這一章還指出,現(xiàn)有的多數(shù)研究幾乎沒有給出克服習慣性防衛(wèi)的可行動建議。實際上,這些研究認為可行動的建議,反而可能會加劇問題。第2章聚焦于行動理論及隨之而來的假設,基于這些假設,我開展了書中提到的研究項目。
第二部分聚焦于咨詢公司的案例研究。第3章和第4章闡述了如何診斷這七位董事的習慣性防衛(wèi),并且描述了這些防衛(wèi)對整個組織的學習造成的影響。第5章介紹了董事們評論我的調查結果的反饋討論會。第6章討論了董事們參加的變革研討會。
第三部分說明了調查后五年發(fā)生的事情。我挑選了在那五年中發(fā)生變革的五個典型例子。之所以挑選這些例子,是因為它們表明了董事們起初提到的問題非常重要,并且不太可能得到解決。他們做出悲觀預測的原因是,盡管這些問題在組織中眾所周知,但卻是不可討論的。一些董事表示,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極少數(shù)場合,產(chǎn)生的群體動力導致了人們的兩極分化和相互疏遠,這反過來使這些問題不被解決。正如我們將看到的,評估介入效果的一條標準是,迄今不可討論或不被解決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變得可討論且可糾正。
我使用記錄的對話來介紹每個例子。每個例子都包含我作為介入者如何做以及為什么這樣做的討論。第7章介紹了首席執(zhí)行官和某位董事圍繞如何激怒對方而非解決問題進行的探討。第8章闡述了兩位董事如何以建立信任的方式來探討相互不信任的程度。第9章討論了這家運用嚴謹分析程序和理論的咨詢公司中一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如何識別、評估與指導嚴謹?shù)姆治觯康?0章介紹了一件我認為非常罕見的事件。首席執(zhí)行官要求直接下屬以及其他董事對他進行績效考核。他要求考核要在群體環(huán)境中開展,以便他可以把董事們作為倚靠,并且董事們也可以相互倚靠。第11章介紹了一種情境,兩位董事表達了對對方“發(fā)飆”的憤怒,然而他們能夠加以管控,從而使關系變得更密切、更有效。第12章總結了這項案例研究,并闡述了我從中獲得的啟示。
附錄討論了從創(chuàng)造“可行動的知識”的研究中得到的啟示,這種知識能夠被實務者使用,并在使用中檢驗這種知識。我聚焦于該理論的性質和
克里斯·阿吉里斯是哈佛大學教育與組織行為系詹姆斯·布萊恩特·科特南(James Bryant Conant)講席教授。他在1947年獲得克拉克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堪薩斯大學經(jīng)濟學與心理學碩士學位,1951年獲得康奈爾大學組織行為學博士學位。阿吉里斯還獲得了麥吉爾大學(1977)、比利時魯汶大學(1978)、斯德哥爾摩經(jīng)濟學院(1979)、德保羅大學(1987)、英國白金漢大學國際管理中心(1987)的名譽博士學位。1951—1971年,阿吉里斯在耶魯大學任教,擔任行政科學系比奇(Beach)講席教授,并在這一時期的后半段時間內(nèi)擔任行政科學系主任。
阿吉里斯早期的研究聚焦于正式組織結構、管理者的領導力、控制系統(tǒng)、管理信息系統(tǒng)等對個人造成的意外結果,以及個人如何適應并改變這些結果,相關的著作是1957年出版的《個性與組織》、1964年出版的《個人與組織的整合》。后來,阿吉里斯把注意力轉移到變革組織的方式,尤其是高層管理者的行為,相關的著作是1962年出版的《人際能力與組織有效性》、1965年出版的《組織與創(chuàng)新》。
作為一名社會科學家,阿吉里斯沿著這個探究脈絡逐漸找到定位——成為一名研究者和介入者,相關的著作是1970年出版的《介入理論與方法》、1980年出版的《嚴謹研究的內(nèi)在矛盾》。在過去的10年中,阿吉里斯還與唐納德·舍恩共同開發(fā)了一套個人學習和組織學習理論,其中“人的推理”(不僅僅是行為)成為診斷和行動的基礎,相關的著作是1974年出版的《實踐理論》、1978年出版的《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阿吉里斯的其他著作有1985年出版的《戰(zhàn)略、變革與習慣性防衛(wèi)》、1990年出版的《克服組織防衛(wèi)》 、1992年出版的《組織學習》(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當前,阿吉里斯正在從事一個把《可行動的知識》中提出的觀點同其他研究者與實務者的思想聯(lián)系起來的項目。
前言
關于作者
引 言 行動與學習/ 001
可行動的知識/ 001
行動與學習/ 003
明確的重要性/ 006
庫爾特·盧因的例子/ 009
第一部分 揭示改進的障礙
第1 章 組織中的無效學習/ 015
政府機關中的習慣性防衛(wèi)/ 016
教育機構中的習慣性防衛(wèi)/ 029
企業(yè)組織中的習慣性防衛(wèi)/ 034
創(chuàng)造可行動知識的研究者/ 051
第2 章 限制學習的習慣性防衛(wèi)/ 053
一個學習的框架/ 053
行動理論/ 054
防衛(wèi)性推理與生產(chǎn)性推理/ 060
推論階梯/ 061
因果概念/ 062
感受的作用/ 066
研究—介入活動的設計/ 069
介入的起點/ 070
第二部分 對組織進行診斷和介入
界定問題/ 075
第3 章 第一步:訪談并觀察當
事人/ 079
開展訪談/ 082
主導價值觀、彼此的關系與適得其
反的行動/ 090
對價值觀、行動與后果分類/ 093
概要/ 094
第4 章 第二步:為學習和行動而
整理調查結果/ 096
反饋討論會的目的/ 096
反饋過程/ 097
對效度的檢驗/ 098
構建行動示意圖/ 100
董事們的行動示意圖/ 102
作為模式的行動示意圖/ 109
第5 章 第三步:召開有意義的反
饋討論會/ 115
反饋討論會上的談話/ 115
概要/ 136
第6 章 第四步:用實際案例來推
動變革研討會/ 140
因果關系中的介入/ 140
案例法/ 143
拉里的案例: 人力資源配置/ 144
戴維的案例: 人力資源配置/ 147
用來檢驗示意圖的案例/ 151
案例討論分析/ 153
學習的跡象/ 155
概要/ 158
第三部分 運用關鍵學習來應對有問題的情境
董事們的實驗/ 160
研究者—介入者的實驗/ 162
第7 章 爆炸性的關系:停止激怒/ 165
實驗/ 166
概要/ 177
第8 章 不信任:克服怨恨并重建
信任/ 178
第9 章 新型團隊領導力:對期望
與需求的沖突進行管理/ 192
概要/ 208
第10 章 董事考核首席執(zhí)行官的
績效/ 210
概要/ 227
第11 章 對“暴跳如雷”加以管控:
討論并糾正失控的常規(guī)做法/ 229
問題/ 229
比爾的備忘錄節(jié)選/ 231
討論會/ 233
概要/ 249
第12 章 結論:變革與改進的
模型/ 251
文獻回顧/ 251
理論框架/ 251
介入活動的現(xiàn)狀/ 254
案例研究/ 254
因果概念/ 256
附 錄 設計因果:解釋、采取行動、整合不同的視角/ 257
行動理論/ 257
實證研究方法/ 261
研究者的人際技能/ 263
因果概念/ 265
模式因果與組件因果/ 272
設計因果/ 275
實證原則與我們的研究視角/ 278
實證主義方法和人文—詮釋方法/ 280
多元化的局限性/ 285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 一種新型的
咨詢角色/ 289
追求真理與可改進性/ 294
參考文獻/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