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既獨特又充滿爭議,熱愛者嗑之如甘飴,忌憚者視之如洪水猛獸。
《耽美:性別身份的魔方/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第二輯》從媒介文化實踐和性別文化視角,對耽美文化史、同人和原創(chuàng)耽美文本、耽美女性群體、腐女的“神圣”和俗世空間、耽美的階段式規(guī)范和日;瘧獙Γ约百Y本締造的耽美文化奇觀進行了深描、解讀和闡發(fā)。
青年亞文化作為一種普遍而又獨特的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文化結構中必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對于主流文化,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變性和挑戰(zhàn)性的特性有別于位居社會主體地位的成人文化;而相對于基本認同主流價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亞文化則具有非主流、邊緣性的“亞”文化或“次”文化特征。事實上,青年亞文化是一種世界性的青春文化現象。就其實質而言,它所反映的是成人世界與青春世界、父輩一代與子輩一代之間那種永恒的矛盾和張力關系。在不同的時空語境下,這對關系往往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譬如反抗、沖突、偏離、協(xié)商、另類等,但是,它所呈現的那種青春期的迷惘、矛盾、尋覓、沖動及身份認同的困擾始終是青年亞文化的歷史宿命,無論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如何統(tǒng)一和強大,這類青年亞文化或多或少總會以某些方式表現出來。
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諸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以及后來一些特殊時期的青年學生運動,都在一定程度上和從某個側面顯現了那個時代的青年亞文化征候。但就整體而言,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前,現代中國的青年文化更多的還是以認同和追隨主流文化、成人文化的方式出現,那種典型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青年亞文化現象并不突出。但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與世界文化的接軌,在短短4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青年亞文化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時至今日,已經成了當代中國青年文化和社會整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初的青年亞文化開始浮出地表,在傳統(tǒng)的媒介語境中以各種個性化的另類形象出現和發(fā)展,并得到社會的理解和寬容,主要是得益于經濟體制轉軌和思想解放運動的話,那么,進入21世紀的今天,青年亞文化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則是突飛猛進的媒介技術對青年日常生活的滲透和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如今,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第一波青年亞文化族群/類型已成為追憶中的昔日輝煌,而新媒介支持下的今日青年亞文化才剛剛拉開序幕。令人震撼的是,新媒介對當今青年亞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在力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已遠遠超出了媒介技術的層面,進而關涉到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特質的變異及其走向,故而特別引人矚目。
馬中紅,江蘇蘇州人,文學博士,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蘇州大學新媒介與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編有“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叢書”(首輯)、《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鎊》系列出版物、《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一中國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解碼深圳:粵港澳大灣區(qū)青年創(chuàng)新文化研究》;著有《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COSPLAY戲劇化的青春》《被廣告的女性——女性形象傳播的權力話語闡釋》等。主要研究方向:青年亞文化、性別與媒介、城市與青年創(chuàng)新文化、品牌傳播等。
耽美文化的源頭溯尋
藏身于概念叢中的“耽美”
日本耽美文化發(fā)展小史
歐美粉絲小說中的耽美創(chuàng)作
耽美文化的中國之源
耽美文化媒介空間的嬗變
小書店:私享的小眾亞文化
BBS/個人主頁/論壇:野蠻生長的分享樂園
文學網站:耽美群體的大本營
IP化:被稀釋后的亞文化
多元并存的媒介空間
耽美圈:一群自嗨的女孩
耽美愛好者畫像
腐女:自貶與自嗨
“我們是一群自嗨的女孩”
雙重粉絲:粉與被粉
“他者”眼中的腐女和耽美
耽美文本:世俗婚戀的復制者抑或顛覆者?
耽美文:“愛”的獨特表達方式
性別幻想的集體書寫
“遠離同志”
女性的缺席與在場
閾限時空:游走在現實和想象之間
作為“閾限空間”的耽美文化
耽美文化特有的語匯系統(tǒng)
意義重構:從“日!钡健俺饺粘!
走向何處:分裂和內化
內化:當我們重返現實世界
……
階段式規(guī)范與日;瘧獙
商業(yè)資本締造的耽美文化奇觀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