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個人作品選集,收錄了作者從事新聞工作40年采寫、創(chuàng)作的新聞報道與散文隨筆。書稿一共分為六個部分:本報訊/小故事、通訊/特寫、人物/訪談、評論/獻詞、序言/手記、散文/隨筆。每一篇作品都做到了力求真實、樸實、充實,傳達了正確的立場、觀點、態(tài)度,引導讀者分清對錯、好壞、善惡、美丑,激發(fā)人們向上向善的力量,同時表達了作者對新聞工作的熱愛、紀念以及感恩之情。稿件文字雋永,立意深刻,條理清晰,語言簡練,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本書中的作品體現(xiàn)對時代的敏銳觀察,展示文字里的新聞歲月、新聞里的實踐方法,記錄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變化,講述耕耘者的奮進故事,反映身邊的美好感動,捕捉生活的多姿多彩,見證光陰的步履蹤影,抒發(fā)人生的思考感悟。呈現(xiàn)寧夏大學首屆新聞專業(yè)畢業(yè)生的成長之路,表達作者對新聞事業(yè)的鐘愛和對工作職場的感恩。文字篇章接地氣、有溫度、動人心,可供宣傳文化戰(zhàn)線同仁分享交流,特別是給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在態(tài)度、思考、方法、實踐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激發(fā)和永葆對新聞理想的執(zhí)著,對新聞事業(yè)的激情。
好文不舍人世情 《中山南街47號》包括“ 本報訊/小故事”“通訊/特 寫”“人物/訪談”“評論/獻 詞”“序言/手記”“散文/隨 筆”6輯。作者張強與普通人 無異,有親人、師友、同學 、同事、領(lǐng)導和各色社會交 往(采訪)對象。在成長過 程中,辛酸、拼搏、遠方、 步履、淚奔、童心……還有 農(nóng)事、職場、飯粥、書畫、 沙山、魚蟲、窯洞、橋頭, 等等,給他留下了印記。他 與你我一樣,都是尋常生命 。當然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那就是眼力。他眼里的人世 間,他的散文、隨筆、評論 、通訊、特寫、訪談、小故 事、消息,流淌著時代、理 念、感悟、情懷的江河,其 中的思想性、趣味性,讀者 一旦接觸,便不想放下。寧 夏山里人說某人眼光深邃、 獨到,常說這人眼里有“水” 。張強眼力時透紙背,眼里 有滴“水”。 張強的筆頭有只“手”。 他的文章長短隨內(nèi)容,語言 凝練、簡潔,間有俗語俚語 入章,常有風趣幽默散出, 表達放松而文氣連貫。用語 貌似隨意,實則字里行間有 只看不見的“手”,始終牽著 那些跳躍的文字,使之有序 起舞。所謂序,就是主旨, 凝練、簡潔、放松、隨意、 跳躍的字詞句,只有契合主 旨才是有意義的。張強文章 繁簡適度、收放自如、軟中 有硬,蓋因筆頭操控精細, 不讓符號“放了羊”。這是他 筆力強勁的表現(xiàn)。 張強大學新聞專業(yè)畢業(yè) ,記者、編輯出身,大江南 北、寧夏山川留下了他的足 跡。夜深人靜之時,喧鬧江 湖之地,都不妨礙他“眼睛 一眨點子出”。由于職業(yè)素 養(yǎng)和習慣,他的腳力、腦力 較好。 總之,張強的腳力、眼 力、腦力、筆力的功底,造 就他的文章可讀耐讀。選讀 幾篇《中山南街47號》的文 章就可印證。 《周易》曰:“無平不陂 ,無往不復!保]有只平 而不坡,沒有只往而不復) 這是說事物是變化起伏的, 豐富而不單一。又說“天地 際也”,認為這是天地交流 的現(xiàn)象。這在當時可理解, 今天看來,與其說是“天地 際”,不如說是人世情。智 力正常者選文學、新聞方面 的文章,會比較喜歡展現(xiàn)變 化起伏豐富的文章。此所謂 好文不舍人世情也!吨猩 南街47號》的文章,就是這 樣的好文。 各種寫作的培訓班和個 人寫作練習,或許需要好文 做參考!吨猩侥辖47號》 應(yīng)是可供選擇的一本書。 王慶同 2023年6月,于寧夏大學
張強,1963年生于寧夏固原市,高級記者(2020年獲聘專業(yè)技術(shù)二級崗位);1987年7月畢業(yè)于寧夏大學首屆新聞專業(yè);歷任寧夏日報報業(yè)集團總編輯助理、寧夏日報總編室主任、現(xiàn)代生活報總編輯、寧夏法治報總編輯、看天下雜志總編輯;被中國報業(yè)協(xié)會評選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報業(yè)經(jīng)營管理優(yōu)選個人”;入選新世紀學術(shù)、技術(shù)帶頭人(寧夏“313人才工程”);被授予“寧夏首屆名編輯”以及“塞上文化名家”等稱號;長期受騁擔任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被中國記協(xié)騁為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評委;從業(yè)中二十多篇作品獲寧夏新聞獎,編著出版專業(yè)作品集六本。
中山南街47號
“日報社”瑣記
本報訊/小故事
普查員來到我們家
曹殿輝的糞籠子
特級勞模倪兆善安全崗上盡職責
裁縫世家
“人不能窩在家里守窮”
趙德仁賣電視機
農(nóng)民岳亞海進城辦浴池
多種“題材”做文章八仙過海奔小康
“黃金地段”為啥售給個體戶
“馬書記幫了我兩萬元”
“憲法日”拍到緊握的雙手
縣委書記滑志敏赴杭州傾情代言
社區(qū)民警侯金知創(chuàng)辦“母親教育”課堂
通訊/特寫
在廣闊天地里馳騁
地之不存民將焉附
古道新曲
黃土高坡唱漁歌
涇源,撩開你神秘的面紗
瀟灑白溝
橋的贊歌
118本警民聯(lián)系人的《治安日記》
勞作的汗?jié)n和苦干的身影
新春走訪草灘村
每一孔彭陽窯洞都是一頁脫貧史
隆德暖鍋子
人物/訪談
《諷刺與幽默》營地探訪
潘振聲童心未泯
謝晉揮師寧夏川
朱傳賢風采依舊
吳尚賢:了猶未了不自休
在增林教授書房泡了45分鐘
李涌澤:征程萬里云鵬舉
王慶同:云外青山是我家
八旬教授舉動讓返校學子淚奔
王。贺M能虛度的三百六十里路
評論/獻詞
感受橙色溫暖
天下有情人都來分享
干起來,一年之計在開局
干工作要精雕細刻
每一個工作日都不能耽誤
序言/手記
好日子自己會走過來
與“鹽池親戚”“勞動伙伴”的聚會
雕琢了一輩子的人生才能贏得尊敬
更看重人的鮮亮與生動
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
云山萬里乾坤一滴
光亮人生步履不停
芳草萋萋可待可見
散文/隨筆
今年夏天
笑傲此生無厭倦
留住留存多少人
那些陪伴我們的一束束光亮
一粥一飯思不易
問詢南來北往的客
唐徠渠的浪花
如父如子謝時光
飯是唯一的行李
歸來還是少年的胃
城市的風
跋 遙遠的路程干干凈凈
中山南街47號
中山南街47號是寧夏日報報業(yè)集團的門牌號。
這里2006年以前叫寧夏日報社。我第一次走進這道大門,是1983年冬季的一個夜晚。1983年秋季入學的寧夏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41名同學(我在其中),第一學期被安排到寧夏日報社體驗夜班編校工作。記得我們在大謝(高個兒的辦公室主管謝景楓)帶領(lǐng)下,樓上樓下看了幾個編輯室,又來到辦公大樓后院燈火通明的排字車間。組版編輯龐宏給我們講解,還提示我們可以從浩瀚的鉛字庫中找尋自己的名字,找著可以拿走留作紀念。同學們紛紛找到了自己名字的鉛字,如獲珍寶,有的拿回去還用膠布綁緊,當名章用。11點開夜宵,我們與夜班人員一起每人吃了一碗羊肉臊子面。碗大肉香面足,覺得美氣得很,內(nèi)心想著將來畢業(yè)能否成為正式員工,夜夜在這里吃羊肉臊子面。
1986年春季開學,面對三個月實習單位的選擇,有的同學選擇去甘肅日報社、蘭州晚報社,有的選擇去寧夏電臺、寧夏電視臺,我毫不猶豫選了寧夏日報社。這樣就有了第二次且長達三個月出入于中山南街47號的經(jīng)歷。1987年7月大學畢業(yè),我被分配到家鄉(xiāng)的固原日報社。在固原日報社工作了五年時間,采寫了很多稿件,其中有不少投給《寧夏日報》并刊發(fā)。內(nèi)心是想通過多多發(fā)稿,引起關(guān)注,能夠正式敲開中山南街47號的門。
1992年五一之后,我如愿以償跨入首府的中山南街47號,加入省級黨報隊伍,一頭扎進去,再未曾離開。從入職第一天提暖水瓶到一樓后院打開水、緊握拖把把辦公室地面拖亮起,白班夜班、編稿寫稿、辦報辦網(wǎng),在這里30年干了自己喜歡的職業(yè)。有多少工作日清晨赴崗上班,有多少長夜鐘擺值守夜班,有多少文字篇章見諸報端,有多少亮人亮點留住留存!
就從總編輯李涌澤說起吧。
我調(diào)入寧夏日報社時,是李涌澤先生擔任總編輯的第三個年頭,其時正值《寧夏日報》新聞改革如火如荼,挾1990年8月“銀川會議” (在銀川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報紙總編輯新聞攝影研討會)勁風,改革創(chuàng)新步履強健。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版面濃眉大眼,亮點頻現(xiàn),好稿連篇——要聞版的新貌、民族團結(jié)版的特色、市場特刊的服務(wù)、西部周末版的可讀等,成為西北乃至全國省級黨報同仁公認的精品佳作。
1992年10月下旬,總編輯李涌澤帶著攝影記者田春林和我,由張新中駕著吉普213(當時是寧夏日報社最好的車輛),驅(qū)車400多公里南赴涇源縣采訪。車進涇源縣城,天空白雪飄飄。接下來的幾天采訪,鉆山林,踏泥路,與被采訪者傾心交談,對風物景觀用心拍照,我總能看見一個專注工作、精雕細刻的總編輯形象。在李涌澤先生的悉心指導下,我完成了《涇源,撩開你神秘的面紗》長篇通訊,在《寧夏日報》見報后,引起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旅游局、固原地委、涇源縣的廣泛關(guān)注。中山南街47號,初來乍到,能夠跟隨總編輯征戰(zhàn)一線、揮筆寫稿,是我在新聞工作經(jīng)歷中最大的榮幸和收獲。
難忘被總編輯李涌澤推動著成長的細節(jié)。1995年我在石嘴山市駐站,年初到崗不久,采寫了《多種題材做文章,八仙過海奔小康》,并配發(fā)了短評《可貴的“一齊上”精神》。當天在《寧夏日報》頭版頭條見報后,李涌澤總編專門來到我所在的辦公室,當面點贊這篇稿件,說: “消息細節(jié)抓得好,評論寫得扎實。”辦公室坐著七八位同事呢,我感到非常光榮和滿足。當年5月期間,本應(yīng)當接二連三地在《寧夏日報》上發(fā)稿,但是有那么十幾天,我因個人原因沒有一篇稿件見報。月底回到單位大院,遇見總編輯李涌澤,他老遠走過來,說出四個字: “怎么回事?”我就知道說的是什么了,很愧疚,禁不住低下頭。接著,我發(fā)奮地采訪、寫稿、發(fā)稿,再也不讓老總牽掛,總是以“拿得出手的頭條和硬新聞”回應(yīng)關(guān)注和愛護。這種來自總編輯給予的工作上的“壓力”,飽含著關(guān)切和鼓勵,讓我終身受益。
2019年9月,我以《征程萬里云鵬舉》為標題,敘寫了李涌澤先生有智有謀有魅力的報人形象,贊揚其在工作職場釋放和呈現(xiàn)的光亮,感受他廣納人才、開門辦報及推動下屬成長的胸襟和作為,推崇他“最美不過夕陽紅”的生命質(zhì)量和富足精神。這篇長文收錄于《守望新聞的歲月》一書。李涌澤先生看了很滿意,并從美國他女兒家中回復微信: “閱讀了你寫的通訊,我很高興,也很受感動,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是由總編輯李涌澤提議,經(jīng)考察、決定調(diào)入寧夏日報社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用心寫出我心目中在中山南街47號征戰(zhàn)一輩子的老總,這是我愿意并力求做好的事情。
2019年11月8日,驚聞老領(lǐng)導王樹禾先生逝世,哀悼之際,一些曾經(jīng)的細節(jié)從記憶中浮現(xiàn):1998年春天,樹禾(當年中山南街47號大院上下都這么稱呼)帶著我出差七八天,其間在上海出行的一天,我怕累著老領(lǐng)導,就自作主張自費打了一次出租車。晚上上床休息前(我們住兩人標間,副廳級的老領(lǐng)導在行程中始終沒有提出住單間),他告誡我明天起還是乘公交好,不應(yīng)該多花公家的款,也不要多花個人的錢。出差期間每晚睡前,我都借故上洗手問躲一陣,好讓老領(lǐng)導脫衣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