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地理科學類專業(yè)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著作,迄今國內(nèi)外尚無同類著作。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遵循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原則,系統(tǒng)研究和闡述了學習轉型與成才方向、專業(yè)構成、專業(yè)建設發(fā)展、學科基礎、主要課程、科學研究基本過程、文獻平臺與主要期刊、數(shù)據(jù)平臺與數(shù)據(jù)來源、實驗室與研究基地、學會與會議、工具書等基本問題。
本書可作為地理科學類有關專業(yè)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地理科學類專業(yè)導論、地理學思想方法等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
潘玉君 等【著】【中國】【現(xiàn)當代】
————————————————————
潘玉君,云南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后)導,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省有突出貢獻的哲學社會科學家、省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理學》卷編委、《地理學大事年表》等主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國家教育科學基金、國家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等項目20余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光明日報》《地理學報》等獨立或第一作者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主持完成的成果獲省部級獎等20余項。被錢學森、吳傳鈞、鄭度等院士稱為“青年地理學家”“地理專家”“地理學家”等。
第一章 學習轉型與成才方向 …………………………………………… 001
第一節(jié) 學習轉型 …………………………………………………… 001
一、學習理念:要自覺建立所學與所思之間的聯(lián)系 …………………… 001
二、學習創(chuàng)新: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和核心 …………………………… 002
三、學習要求 ……………………………………………………… 002
第二節(jié) 成才方向 …………………………………………………… 003
一、培養(yǎng)目標 ……………………………………………………… 004
二、成才方向 ……………………………………………………… 006
第二章 專業(yè)構成 ………………………………………………………… 008
第一節(jié) 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單位………………………………… 008
一、專業(yè)的概念 …………………………………………………… 008
二、專業(yè)的基礎 …………………………………………………… 009
第二節(jié) 地理科學類專業(yè) …………………………………………… 011
一、專業(yè)名稱 ……………………………………………………… 011
二、培養(yǎng)目標 ……………………………………………………… 012
三、培養(yǎng)規(guī)格 ……………………………………………………… 014
第三節(jié) 就業(yè)與成才目標 …………………………………………… 014
第三章 專業(yè)建設發(fā)展 …………………………………………………… 016
第一節(jié) 國內(nèi)地理專業(yè)布局 ………………………………………… 016
一、地理學科專業(yè)布局 ……………………………………………… 016
二、地理學科院校培養(yǎng)質(zhì)量 ………………………………………… 026
三、地理學科專業(yè)建設水平 ………………………………………… 027
四、地理學科院校培養(yǎng)特色 ………………………………………… 029
第二節(jié) 國外地理學科設置情況 …………………………………… 054
一、地理學相關學科的院校和機構分布……………………………… 054
二、地理學相近專業(yè)的院校和機構分布……………………………… 057
第四章 專業(yè)的主要學科基礎 …………………………………………… 063
第一節(jié) 地理科學 …………………………………………………… 063
第二節(jié) 資源科學 …………………………………………………… 065
第三節(jié) 環(huán)境科學 …………………………………………………… 067
第四節(jié) 人居環(huán)境科學 ……………………………………………… 069
第五節(jié) 地理信息科學 ……………………………………………… 070
第六節(jié) 地球系統(tǒng)科學 ……………………………………………… 072
第七節(jié) 系統(tǒng)科學 …………………………………………………… 073
第八節(jié) 哲學 ………………………………………………………… 074
第五章 主要課程 ………………………………………………………… 076
第一節(jié) 課程類型 …………………………………………………… 076
第二節(jié) 課程體系 …………………………………………………… 076
一、地理科學專業(yè)的課程體系 ……………………………………… 077
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huán)境專業(yè)的課程體系 …………………………… 077
三、人文地理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專業(yè)的課程體系 …………………………… 078
四、地理信息科學專業(yè)的課程體系 ………………………………… 078
第三節(jié) 主要課程 …………………………………………………… 079
一、地理科學類專業(yè)導論 …………………………………………… 079
二、地理科學導論課程 ……………………………………………… 079
三、自然地理學類課程 ……………………………………………… 080
四、人文地理學類課程 ……………………………………………… 081
五、區(qū)域地理學類課程 ……………………………………………… 082
六、地圖與地理信息科學類課程 …………………………………… 082
第六章 科學研究基本過程 ……………………………………………… 084
第一節(jié) 科學研究的起點———科學問題 …………………………… 085
一、科學問題的重要性 ……………………………………………… 085
二、科學問題的基本屬性與構成原則 ……………………………… 087
三、確定選題 ……………………………………………………… 088
第二節(jié) 科學研究的基礎———文獻閱讀與積累 …………………… 093
一、查閱文獻的目的 ……………………………………………… 093
二、查閱文獻的步驟 ……………………………………………… 094
第三節(jié) 科學研究的規(guī)劃 …………………………………………… 098
一、科學研究的規(guī)劃原則 …………………………………………… 099
二、科學研究的規(guī)劃內(nèi)容 …………………………………………… 100
第四節(jié) 科學研究的方法 …………………………………………… 101
一、觀察法 ………………………………………………………… 102
二、調(diào)查法 ………………………………………………………… 102
三、專家咨詢法 …………………………………………………… 103
四、實驗法 ………………………………………………………… 103
五、綜合集成法 …………………………………………………… 104
六、系統(tǒng)動力學方法 ……………………………………………… 105
七、計算地理方法 ………………………………………………… 105
八、科學模型法 …………………………………………………… 107
九、綜合考察法 …………………………………………………… 108
十、質(zhì)性研究方法 ………………………………………………… 108
第五節(jié) 科學研究的成果 …………………………………………… 109
一、標題 …………………………………………………………… 109
二、作者 …………………………………………………………… 109
三、摘要與關鍵詞 ………………………………………………… 109
四、引言 …………………………………………………………… 110
五、搜集資料 ……………………………………………………… 111
六、分析資料 ……………………………………………………… 111
七、結果和結論 …………………………………………………… 111
八、討論 …………………………………………………………… 112
九、感謝辭 ………………………………………………………… 113
十、參考文獻 ……………………………………………………… 113
十一、附錄 ………………………………………………………… 114
第七章 國外文獻平臺與主要期刊 ……………………………………… 116
第一節(jié) 國外地學文獻平臺 ………………………………………… 116
一、ACLS平臺 …………………………………………………… 116
二、AGU 平臺 ……………………………………………………… 116
三、ASME平臺 …………………………………………………… 117
四、BioOne平臺 …………………………………………………… 117
五、EBSCO 平臺 …………………………………………………… 117
六、EBL平臺 ……………………………………………………… 118
七、PQDT平臺 …………………………………………………… 118
八、ProQuest平臺 ………………………………………………… 118
九、SAGE平臺 …………………………………………………… 118
十、Scopus平臺 …………………………………………………… 119
十一、ScienceDirect平臺 …………………………………………… 119
十二、SpringerLink平臺 …………………………………………… 119
十三、Taylor& FrancisSSH 平臺 ………………………………… 119
十四、SCI/SSCI/A&HCI平臺 ……………………………………… 120
十五、ResearchGate ……………………………………………… 120
第二節(jié) 地學主要期刊 ……………………………………………… 121
一、自然地理學領域 ……………………………………………… 121
二、人文地理學領域 ……………………………………………… 137
三、地圖與地理信息科學領域 ……………………………………… 148
四、綜合地理學領域 ……………………………………………… 153
五、多學科領域 …………………………………………………… 157
第八章 國內(nèi)文獻平臺與主要期刊 ……………………………………… 162
第一節(jié) 文獻平臺 …………………………………………………… 162
一、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平臺 …………………………………… 162
二、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平臺 ……………………………………… 162
三、中國知網(wǎng)平臺 ………………………………………………… 163
四、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數(shù)據(jù)庫平臺……………………………… 163
五、大成老舊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平臺 …………………………………… 164
六、萬方期刊網(wǎng)數(shù)字化期刊平臺 …………………………………… 164
七、維普中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平臺 ……………………………………… 164
第二節(jié) 地學主要期刊 ……………………………………………… 165
一、自然地理類期刊 ……………………………………………… 165
二、人文地理類期刊 ……………………………………………… 174
三、地圖與地理信息類期刊 ………………………………………… 176
四、綜合地理類期刊 ……………………………………………… 179
五、多學科類期刊 ………………………………………………… 182
第九章 數(shù)據(jù)平臺與數(shù)據(jù)來源 …………………………………………… 184
第一節(jié) 數(shù)據(jù)平臺 …………………………………………………… 184
一、地球系統(tǒng)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 …………………………………… 184
二、國際主要的地球系統(tǒng)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 ………………………… 184
三、國內(nèi)主要地球系統(tǒng)科學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國家地球系統(tǒng)科學
數(shù)據(jù)中心 ……………………………………………………… 196
第二節(jié) 常用數(shù)據(jù)庫 ………………………………………………… 202
一、國外常用數(shù)據(jù)庫(集)…………………………………………… 202
二、國內(nèi)常用數(shù)據(jù)庫(集)…………………………………………… 204
第十章 實驗室和研究基地 ……………………………………………… 209
第一節(jié) 實驗室 ……………………………………………………… 209
一、實驗室的主要類型 ……………………………………………… 209
二、地理科學實驗室 ……………………………………………… 210
第二節(jié) 研究基地 …………………………………………………… 221
一、基地標準 ……………………………………………………… 221
二、基地分布 ……………………………………………………… 221
三、地理學性質(zhì)基地 ……………………………………………… 225
第十一章 學會與會議 …………………………………………………… 228
第一節(jié) 學會 ………………………………………………………… 228
一、國際地理聯(lián)合會 ……………………………………………… 228
二、中國地理學會 ………………………………………………… 229
三、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 230
四、俄羅斯地理學會 ……………………………………………… 231
五、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 231
六、日本地理學會 ………………………………………………… 232
七、國際地貌學家協(xié)會 ……………………………………………… 232
八、美國地理學家協(xié)會 ……………………………………………… 233
九、歐洲地理學家協(xié)會 ……………………………………………… 234
十、德國萊布尼茨學會 ……………………………………………… 234
十一、國際土壤科學聯(lián)合會 ………………………………………… 234
十二、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lián)合會 ………………………… 235
十三、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 …………………………………………… 236
十四、國際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師協(xié)會 ………………………………… 236
十五、中國自然資源學會 …………………………………………… 237
十七、中國區(qū)域科學協(xié)會 …………………………………………… 237
十八、中國區(qū)域經(jīng)濟學會 …………………………………………… 238
十九、國際區(qū)域科學協(xié)會 …………………………………………… 238
二十、歐洲區(qū)域科學協(xié)會 …………………………………………… 239
二十一、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 ………………………………………… 239
二十二、美國環(huán)保協(xié)會 ……………………………………………… 239
二十三、中國地理信息產(chǎn)業(yè)協(xié)會 …………………………………… 240
第二節(jié) 學術會議 …………………………………………………… 240
一、國際地理大會 ………………………………………………… 240
二、亞洲地理大會 ………………………………………………… 242
三、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 ………………………………………… 243
四、中國地理學大會 ……………………………………………… 248
五、中國地理編輯出版年會 ………………………………………… 248
六、中國國情與發(fā)展論壇學術年會 ………………………………… 249
七、中日韓地理學國際研討會 ……………………………………… 249
八、中國高校 GIS論壇……………………………………………… 250
九、全球地理信息開發(fā)者大會 ……………………………………… 250
十、中國地理信息產(chǎn)業(yè)大會 ………………………………………… 250
第十二章 地學工具書 …………………………………………………… 252
第一節(jié) 學科名詞 …………………………………………………… 252
一、《地理學名詞(第二版)》………………………………………… 252
二、《資源科學技術名詞》…………………………………………… 252
三、《地理信息系統(tǒng)名詞(第二版)》 ………………………………… 253
四、《測繪學名詞(第三版)》………………………………………… 253
五、《生態(tài)學名詞》 ………………………………………………… 253
六、《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名詞》……………………………………………… 254
第二節(jié) 百科全書 …………………………………………………… 254
一、《中國大百科全書》……………………………………………… 254
二、《美國百科全書》 ……………………………………………… 255
三、《不列顛百科全書》……………………………………………… 256
四、《科利爾百科全書》……………………………………………… 256
五、《俄羅斯大百科全書》…………………………………………… 257
六、《插圖歐美大百科全書》………………………………………… 257
七、《法國大百科全書》……………………………………………… 258
八、《意大利科學、文學與藝術百科全書》 …………………………… 258
九、《地球系統(tǒng)科學百科全書》 ……………………………………… 258
第三節(jié) 辭典 ………………………………………………………… 259
一、綜合性辭典 …………………………………………………… 259
二、專題性辭典 …………………………………………………… 262
三、地名錄 ………………………………………………………… 271
第十三章 賽事活動 ……………………………………………………… 274
第一節(jié) 大學地理賽事活動 ………………………………………… 274
一、中國高校地理科學展示大賽 …………………………………… 274
二、高校地理師范生教學技能展示交流活動 ………………………… 274
三、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 …………………………… 275
四、全國大學生 GIS應用技能大賽 ………………………………… 275
五、Esri杯中國大學生 GIS軟件開發(fā)競賽 …………………………… 276
六、全國高校 GIS技能大賽 ………………………………………… 276
七、CPGIS年度最佳學生論文獎(大賽) …………………………… 277
第二節(jié) 中學地理賽事活動 ………………………………………… 277
一、國際地理奧林匹克競賽 ………………………………………… 277
二、全俄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 ………………………………… 278
三、全國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 ………………………………… 278
四、國家世界地理錦標賽 …………………………………………… 279
五、全國中學生地球科學競賽 ……………………………………… 279
六、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 ………………………………… 280
七、“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 ……………………………… 280
第三節(jié) 其他地理賽事活動 ………………………………………… 281
一、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 ………………………………… 281
二、全俄地理聽寫大賽 ……………………………………………… 281
三、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的“全民地理科普攝影大賽” ………………… 282
主要參考文獻 ………………………………………………………………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