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比較教育學史》在廣闊的時代背景和理論視野下,整理分析了中國比較教育學科和學術發(fā)展的百余年文獻,全面展現了中國比較教育學發(fā)展的歷史圖景,深刻剖析了我國比較教育學獨特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并對這種發(fā)展變遷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多方面分析!抖兰o中國比較教育學史》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以時間為線索,分四個歷史時期概括了中國比較教育學在整個20世紀的學術制度發(fā)展和研究成果的階段特征;第二部分(第二、三章)以研究專題為線索,分別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課程教學以及比較教育學科本體問題四方面的百余年發(fā)展進行了歷史梳理與評析;第三部分(第四章)以學科發(fā)展的要素為線索,對中國比較教育學的實踐環(huán)境、實踐主體、實踐性質及實踐結果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作為比較教育研究領域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二十世紀中國比較教育學史》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比較教育研究增添了新的視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比較教育學科研究領域的空白。
生兆欣,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比較教育學科理論、比較教育政策。2002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2009年在華東師范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導論
第一章 歷史發(fā)展概述
第一節(jié)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比較教育學(1901-1949)
第二節(jié) 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的中國比較教育學(1949-1965)
第三節(jié) &"文革&"時期的中國比較教育學(1966-1977)
第四節(jié)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比較教育學(1978-2004)
第二章 比較教育的三大研究領域
第一節(jié) 20世紀外國教育思想的引入與傳播
第二節(jié) 20世紀外國教育制度的引介與參照
第三節(jié) 20世紀課程教學的西方譯介與本土改造
第三章 比較教育的學科本體問題
第一節(jié) 對比較教育研究對象的探求
第二節(jié) 對比較教育研究目的的認識
第三節(jié) 對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討論
第四節(jié) 對比較教育學科性質的爭議
第四章 歷史實踐省思
第一節(jié) 實踐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實踐主體
第三節(jié) 實踐性質
第四節(jié) 實踐結果
主要參考文獻
圖表清單
后記
專門研究者的出現以及教育研究機構、比較教育組織、學術交流途徑的制度化,標志著比較教育學術共同體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初步形成。
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發(fā)生了若干重要的結構性變化,他們作為一個階層開始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①,從事教育比較研究的專門學者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首先,傳統(tǒng)的科舉考試在清末被廢黜,新型的教育與選拔體制取而代之,為知識分子的職業(yè)化鋪平了道路。在清末民初之前,由于&"學而優(yōu)則仕&"、&"學在官府&"的傳統(tǒng),專門的學者相當少見,常常是官員與學者集于一身。此時,我國從事教育比較的人員也多是官員、文人政治家,寫成可能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介紹外國教育的著作《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的清末官員薛福成便是一例。出身于江蘇無錫的書香門第、官宦之家的薛福成,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后在曾國藩、李鴻章門下為事的經歷使他的才能得到了發(fā)展與彰顯,遂于1889年被委派為出使英、法、意、比大臣。在隨后的幾年歲月里,他走訪了歐洲許多國家,并將所聞所思詳盡地作了記錄并據以編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其中記有&"西洋教民之法&"、&"貧孩院&"等西方教育見聞。恰如曾子所說的&"君子思不出其位&",官員、文人政治家由于受其所處社會位置、所扮演社會角色的限制,他們的比較教育活動也會受到政治規(guī)則的束縛,缺乏應有的學術自主性。這一狀況在清末得以改善。1905年,在中國教育史上持續(xù)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舉制退出了歷史舞臺,教育選拔體制的改變使傳統(tǒng)的&"學而優(yōu)則仕&"受到挑戰(zhàn),知識分子受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僅僅為了做官,他們越來越處于政治權力的主流之外,專門以生產和傳授知識為業(yè)。我國著名的比較教育學者莊澤宣就不為民國政府的高官厚祿所動,選擇留在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其次,派出的留學生與學成歸國人員數量劇增,為比較教育學者的出現做了較為充分的人力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