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煤的分子結構理論為核心,以煤質變化規(guī)律為主要內(nèi)涵,系統(tǒng)地敘述了現(xiàn)代煤化學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緒論、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煤的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煤的組成(含煤的煤巖組成、煤的化學組成)、煤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化學性質、煤的化學性質、煤的工藝性質、煤的分類方案八章內(nèi)容。本書是高等學校教學用書,可作為能源化學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礦物加工工程、煤田地質工程、采礦工程等專業(yè)“煤化學”課或相近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從事煤炭、電力、冶金、化肥、城市燃氣、煤炭焦化、煤炭液化、煤基碳素材料、煤質化驗以及其他與煤炭加工利用相關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
第1章緒論1
1?1概述1
1?2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重要地位2
1?3我國的煤炭資源現(xiàn)狀和前景4
1?3?1我國煤炭資源的現(xiàn)狀4
1?3?2我國煤炭資源的前景5
復習思考題6
第2章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7
2?1植物的演化及組成7
2?1?1植物的演化7
2?1?2植物的化學組成9
2?2植物遺體的積聚環(huán)境13
2?2?1泥炭沼澤的形成14
2?2?2泥炭沼澤的類型15
2?2?3成煤沉積環(huán)境模式16
第1章緒論1
1?1概述1
1?2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重要地位2
1?3我國的煤炭資源現(xiàn)狀和前景4
1?3?1我國煤炭資源的現(xiàn)狀4
1?3?2我國煤炭資源的前景5
復習思考題6
第2章煤的生成過程及共伴生資源7
2?1植物的演化及組成7
2?1?1植物的演化7
2?1?2植物的化學組成9
2?2植物遺體的積聚環(huán)境13
2?2?1泥炭沼澤的形成14
2?2?2泥炭沼澤的類型15
2?2?3成煤沉積環(huán)境模式16
2?3成煤作用過程19
2?3?1成煤條件19
2?3?2腐殖煤的成煤作用過程21
2?3?3主要聚煤期28
2?4煤系共伴生資源29
2?4?1煤層氣29
2?4?2煤系共伴生礦物資源32
復習思考題34
第3章煤的化學結構和物理結構35
3?1概述35
3?2煤分子結構理論35
3?2?1煤大分子的構成35
3?2?2煤大分子基本結構單元36
3?2?3煤大分子結構理論38
3?3煤的結構模型39
3?3?1煤的化學結構模型39
3?3?2煤的物理結構模型43
3?4煤的超分子結構理論45
3?4?1煤超分子結構的概念45
3?4?2煤超分子結構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及方法45
3?5煤分子結構的研究方法48
3?5?1煤結構研究的方法論48
3?5?2煤結構的研究方法50
復習思考題52
第4章煤的組成53
4?1煤的煤巖組成53
4?1?1宏觀煤巖組成53
4?1?2顯微煤巖組成56
4?1?3顯微煤巖組分分類及顯微煤巖類型64
4?1?4顯微組分的反射率70
4?1?5煤巖學在煤炭加工利用中的應用72
4?2煤的化學組成75
4?2?1煤的工業(yè)分析組成75
4?2?2煤中有機質的元素組成83
4?2?3煤中有機質的族組成95
4?2?4煤中無機質的礦物組成及煤灰成分99
復習思考題106
第5章煤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化學性質109
5?1煤的密度109
5?1?1煤的真相對密度109
5?1?2煤的視相對密度112
5?1?3煤的散密度112
5?1?4煤的塊密度112
5?2煤的硬度113
5?2?1刻劃硬度113
5?2?2顯微硬度113
5?3煤中的孔115
5?3?1煤的孔隙115
5?3?2煤的裂隙120
5?4煤的比表面積122
5?4?1煤比表面積的概念122
5?4?2煤比表面積的影響因素122
5?5煤的潤濕性與表面自由能124
5?5?1固體潤濕的基本原理124
5?5?2煤的表面能及潤濕機理125
5?5?3煤對水潤濕性的影響因素126
5?5?4煤的潤濕熱128
5?6煤的熱性質128
5?6?1煤的比熱容128
5?6?2煤的導熱性129
5?7煤的電性質129
5?7?1煤的導電性129
5?7?2煤的介電常數(shù)131
5?8煤的光學性質131
5?8?1煤的反射率131
5?8?2煤的折射率132
5?8?3煤的透光率132
5?8?4煤的X射線衍射133
5?8?5煤的紅外光譜133
5?9煤的磁性質134
復習思考題135
第6章煤的化學性質136
6?1煤與氧化劑的反應136
6?1?1不同條件下煤的氧化136
6?1?2煤的風化與自燃138
6?2煤與氫的反應143
6?2?1概述143
6?2?2煤加氫反應的機理143
6?2?3煤的性質對加氫反應的影響146
6?3煤與濃硫酸的反應147
6?3?1磺化反應147
6?3?2影響磺化反應的因素148
6?3?3磺化煤的用途148
復習思考題149
第7章煤的工藝性質150
7?1煤的熱解和煉焦性能150
7?1?1煤的熱解150
7?1?2黏結性煙煤熱解過程中的黏結與成焦156
7?1?3中間相理論160
7?1?4煤的黏結性和結焦性及其評定方法163
7?1?5各種黏結性、結焦性指標間的關系169
7?1?6黏結性指標與單種煤焦炭質量的關系171
7?2煤的加氫液化性能172
7?2?1概述172
7?2?2煤加氫液化性能的評價173
7?3煤的氣化性能173
7?3?1煤的氣化反應性173
7?3?2煤灰的熔融特性176
7?3?3煤灰的黏?溫特性184
7?3?4煤的結渣性186
7?4煤的燃燒性能187
7?4?1煤的發(fā)熱量187
7?4?2煤的著火性能191
7?5煤的機械加工性能192
7?5?1煤的可磨性192
7?5?2煤的機械強度194
7?5?3煤的脆度195
7?5?4煤的彈性和塑性195
7?5?5煤的篩分特性及粒度組成196
7?5?6煤的可選性197
復習思考題203
第8章煤的分類方案205
8?1概述205
8?1?1煤炭分類的意義205
8?1?2煤炭分類的指標205
8?2中國煤的分類方案206
8?2?1中國煤炭分類舊方案206
8?2?2中國煤炭分類新方案208
8?2?3各類煤的特性及其用途213
8?2?4中國煤炭分類編碼系統(tǒng)215
8?2?5中國煤層煤的科學成因分類217
8?3國際煤炭分類218
8?3?1硬煤國際分類219
8?3?2褐煤國際分類220
8?3?3國際中、高煤階煤編碼系統(tǒng)221
8?4各種工業(yè)用煤對煤質的要求223
8?4?1煉焦用煤的質量要求223
8?4?2發(fā)電用煤的質量要求224
8?4?3氣化用煤的質量要求224
8?4?4直接液化用煤的質量要求227
8?4?5燒制水泥用煤的質量要求228
8?4?6高爐噴吹用煤的質量要求228
8?4?7制造活性炭用煤的質量要求228
8?4?8燒結鐵礦用無煙煤的技術要求228
8?4?9生產(chǎn)電石用無煙煤的技術要求228
復習思考題229
參考文獻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