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號太炎。
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區(qū))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學者。
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fā)立志革命排滿。1903年因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被捕入獄。
1904年與蔡元培等發(fā)起成立光復會。1906年出獄后被孫中山迎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民報》,與改良派論戰(zhàn)。1909年,與陶成章等改用光復會名義活動。次年設總部于東京,被推為會長。1911年回國,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曾參加統(tǒng)一黨,宣傳“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主張。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參加討伐袁世凱,為袁世凱禁錮,袁死后獲釋。1917~參加護法軍政府,任秘書長。1924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1935年在蘇州設立章氏國學講習會,收徒授業(yè)。
晚年贊助抗日救亡運動。
馬勇編著的《章太炎鄒容》以豐富的史料客觀敘述了章太炎民主革命思想的發(fā)展軌跡、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活動,以及章太炎的思想、活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影響。
鄒容(1885—1905)原名紹陶,字蔚丹,四川巴縣(今重慶)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1902年留學日本,參加留日學生愛國運動。1903年夏從日本回國,在上海愛國學社撰成《革命軍》,宣傳革命是“天演之公例”,號召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中華共和國。蘇報案發(fā)生后,被上海租界當局判刑二年。1905年病死獄中。
馬勇編著的《章太炎鄒容》以較多筆墨介紹了鄒容的民主革命思想,以及《革命軍》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影響。簡潔勾勒了曾被譽為“革命軍中馬前卒”的鄒容20年短暫而又閃光的人生足跡。
馬勇編著的《章太炎鄒容》是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之一,本書遴選出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力求客觀真實地記錄他們的生平事跡,他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及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命運,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和人物角度,闡述辛亥革命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功績,揭示其歷史必然性和時代局限性,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和教訓。
引言
章太炎
第一章 漢學傳人
1.一個家族的奮斗與衰落
2.童年記憶與想象重構
3.走進詁經精舍
第二章 維新時代弄潮人
1.加盟《日寸務報》
2.看不慣“康圣人”
3.東南報人
4.渴望進入體制
第三章 轉向革命
1.被迫的反叛者
2.同情康、梁
3.客帝與分鎮(zhèn)
引言
章太炎
第一章 漢學傳人
1.一個家族的奮斗與衰落
2.童年記憶與想象重構
3.走進詁經精舍
第二章 維新時代弄潮人
1.加盟《日寸務報》
2.看不慣“康圣人”
3.東南報人
4.渴望進入體制
第三章 轉向革命
1.被迫的反叛者
2.同情康、梁
3.客帝與分鎮(zhèn)
4.與尊清者游
5.割辮與絕
第四章 排滿革命
1.愛國家并不必然愛朝廷
2.排滿革命不歸路
3.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4.“《蘇報》案”
5.囚徒三年
第五章 在流亡的日子里
1.《民報》社長
2.論辯革命與改良
3.革命低潮:《民報》被查封
4.內訌與革命低潮
5.有學問的革命家
第六章 民國元勛
1.民國元勛
2.在政爭漩渦中
3.支持袁世凱
4.東三省籌邊使
5.民國囚徒
第七章 重建民國
1.在府院之間
2.在護法運動中
3.民國政治架構新設想
4.推動湖南自治
5.策動各省共謀自治
第八章 政治遺老
1.在南北軍閥之間
2.在黎元洪與孫中山之間
3.大改革議:體制重構
4.與北方軍閥周旋
5.統(tǒng)一與分治的糾結
第九章 文化逸民
1.軍閥們的座上客
2.最后的責任
3.與新軍閥的恩怨情仇
4.淡出政治,返回書齋
5.弦歌聲中,不忘抗日救國
章太炎年譜簡編
鄒容
1.不安分的少年
2.留學東瀛
3.著《革命軍》
4.結交章太炎
5.“《蘇報》案”發(fā)生
6.初人獄
7.法庭上
8.無罪辯護
9.魂斷西牢
鄒容年譜簡編
按照魯迅的說法,章太炎是“有學問的革命家”。他之所以有學問,是因為他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接受過良好的學術訓練,更重要的是,由于機緣巧合,章太炎是同時代讀書人中真正自覺不在科舉道路上奔跑過、用功過的少數(shù)人,真正將學問作為生命的一部分去看待,因而能夠獲得真學問,成為一代宗師。
1.一個家族的奮斗與衰落章太炎初名學乘,名炳麟,字枚叔,或寫作梅叔。后因仰慕明末清初愛國者顧炎武的為人和情操,遂用顧炎武的本名“絳”而改名為章絳,號太炎。太者,大也;大者,弘揚也,發(fā)揚光大也。所謂太炎者,就是要繼承顧炎武的精神與情操,有所超越、有所創(chuàng)造。這大概是章太炎為自己定名的真實意思。
此外,章太炎在后來還使用過不少筆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章潾、章緇、絳叔、西狩、日本西狩祝予、末底、戴角、獨角、笥漢閣主、臺灣旅客、知拙夫、亡是公、支獵胡、支拉夫、陸沉居士、劉子政私淑弟子、劉子駿之紹述者、毛一、蕭海琳等。
1869年1月12日,也就是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東鄉(xiāng)倉前鎮(zhèn),那是一個具有美麗傳說的古老小鎮(zhèn),原名靈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800年前的南宋紹興年間。
今天的倉前鎮(zhèn),位于杭州西北近郊,距市中心15公里。杭州市的文一西路貫穿全鎮(zhèn),境內祥倉、余倉、良倉、上倉等公路以及東西大道縱橫交錯,陸路交通非常便捷。
除了便捷的陸路交通,倉前鎮(zhèn)境內的水系也非常發(fā)達,余杭塘河橫穿全境,東苕溪緊貼其西。西南邊緣有宋家山、萬金山等丘陵,東北角有寡山、吳山孤峙,與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優(yōu)美景色。
根據(jù)章太炎在自定年譜中的考訂,其先族并不是倉前本地土生土長,而是自浙江桐廬遷徙而來,時間大約在明朝初年,距章太炎出生已有500年的時間了。
桐廬也具有久遠的歷史,始建于三國東吳,后一度并人錢塘。
至唐武德年間,又分置分水及桐廬。此后分分合合,所以章氏家族的原籍更準確的說法是浙江分水。
章氏家族遷至余杭之初的情形我們已經不太知道了,我們能夠知道的只是從章太炎的曾祖一代開始。仍然根據(jù)章太炎的考訂,其曾祖名均,字安圃,一作安溥,自署治齋。生于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卒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享年64歲。
按照章太炎的說法,章家似乎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家業(yè)。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