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桃花源》“電影,書籍,音畫,旅行……讓每一種形式的閱讀與感悟,指引你尋找心靈桃花源的路徑。”《借問桃花源》收錄了周游近年來的多篇影評及文藝賞析佳作,內(nèi)容包含了她對電影,戲劇,小說,音樂,繪畫的獨特感受。
《借問桃花源》周游的散文素以文字精美,感情細(xì)膩見長,尤其深受女性讀者的喜愛,濃厚的文藝氣息之中,常表達(dá)出一種唯美浪漫的生活理念,是享受型閱讀的佳作!督鑶柼一ㄔ础分械摹度杲衲艹址瘛吩(jīng)被電影《色戒》宣傳方搜錄在臺灣發(fā)行的紀(jì)念手冊上,并成為了當(dāng)年北美《時尚》雜志的卷首推薦文章。由于她犀利而唯美的文字風(fēng)格和精準(zhǔn)的視角,讀者往往能從文章中享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超越原著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很少有文藝評論能讓讀者感動落淚,心潮洶涌,而周游的文章卻恰恰有這樣激蕩心靈的力量。字里行間,她像牽引的一雙手,像談心的一杯茶,娓娓與你分享藝術(shù)帶來的喜悅,和關(guān)于人生的思考。
雜評 汝今能持否?——評電影《色戒》 優(yōu)雅的果實——評電影《可可·香奈兒》 死是一樹淡櫻花——評電影《入殮師的樂章》 神的印記——評電影《塞拉菲娜》 世上人家——評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 童話人生——評電影《波特小姐和彼得兔》 為十三釵辯護——評電影《金陵十三釵》 漢娜的死亡——評小說《朗讀者》 與張愛玲同座——讀散文集《流言》 借問桃花源——評話劇《暗戀桃花源》 天鵝湖畔的朝圣者——觀芭蕾舞《天鵝湖》散文 永失我愛 琵琶 再見啦,花花! 聽?wèi)? 回憶的香氣 讀城記 畫布上的旅行 Party,夜生蓮 漫長的情書 馬村喜雨 片語張愛玲 首飾 S 你好,周游!游記 京都的美麗與哀愁 艷陽下——意大利、西班牙行記 哈爾施塔晝與夜 旅行的意義 海為誰藍(lán)小說 八爹發(fā)財記 《宮詞·何滿子》——詩歌講故事 長江東流去——獻(xiàn)給我的祖輩,獻(xiàn)給那些淹沒的城市和故事 兒子的笑臉 可憐的小蘇 I love you
為十三釵辨護一一評電影《金陵十三釵》 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嚴(yán)格地說,在中國電影總體的班級里,是一位七十分左右,中等略微偏上的學(xué)生。非要給出一個參照的話,個人認(rèn)為,強于馮小剛所有的作品,強于陳凱歌《霸王別姬》后所有的作品,也強于陸川那部風(fēng)中凌亂的《南京南》,不知道這些比較是否足夠。請其他同學(xué)別跟我提什么《瘋狂的石頭》《人在囧途》和賈樟柯系列,兩者不在一個比賽范疇內(nèi),就像你不能說博爾特和菲利普斯誰更快一樣。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不能背負(fù)南京大屠殺這一沉重的主題,包括北美媒體也反復(fù)談?wù)摰竭@一點,我覺得這很滑稽。請注意電影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而是《金陵十三釵》,它講述的就是在戰(zhàn)爭背景下,南京這么一座教堂里,這么兩群人交錯在一起,發(fā)生的一段故事。它沒有打算,也沒有必要去全面地描述那一場屠城血案的概貌。每個人對經(jīng)歷的事件有他自己的視角,本片不過跟隨了一個教會學(xué)校小女孩的視線,不存在背負(fù)得起或背負(fù)不起的問題。
順便以馮小剛《唐山大地震》為例,這部電影的原作小說名叫《余震》,通篇講述的是震后人們深受創(chuàng)傷,重建心靈的過程,跟大地震時空相去甚遠(yuǎn),而馮小剛乘汶川地震之余波,斷然改名,并在宣傳階段,以萬人公祭,心經(jīng)超度等手段借災(zāi)炒作,那才是真正的背負(fù)不起。張藝謀此片從頭到尾的發(fā)行宣傳,都比較低調(diào),而且只限于作品本身,并故意避開了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大屠殺”紀(jì)念日順理成章的首映,這些誠實的表現(xiàn),是值得肯定的。
很多人說幾個妓女和一群女孩的故事怎么能刻畫出南京事件的慘痛。奇怪了,哪次龐大的事件在變成電影的文藝表現(xiàn)形式時,不是以一兩條單線故事為視點的,要百分之百全面,你看紀(jì)錄片豈不更好?人物少是問題嗎?《鋼琴師》是最好的反納粹二戰(zhàn)題材電影之一吧?你告訴我有幾個主要角色?一個,只有一個。戰(zhàn)爭片不應(yīng)該有愛情,性愛的描寫?《兵臨城下》也是極好的戰(zhàn)爭題材電影吧,你告訴我瓦西里和雷切爾·薇姿飾演的女兵裹在兵營的被窩里做什么?是做愛,是吧?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珍珠港》,《黑皮書》……你幫我慢慢數(shù)下去……不知道這些莫名其妙的限制框架是哪里來的,很難想象貝尼尼要是個中國導(dǎo)演,用《一個美麗的傳說》那樣游戲的方式來描寫南京的話,還不得被唾沫星子給淹沒?愚昧和粗暴真是一對孿生兄弟。
說到里面充斥情色的描寫,我是睜大了眼睛尋找,也沒有什么收獲呀。如果玉墨裹著旗袍的身段那幾個鏡頭都能干擾你兩個半小時的情緒,我只能說那是作為觀眾,你的修為太低了,這簡直跟《偽君子》里答爾丟夫掩面的手帕一樣脆弱嘛。相反,我覺得玉墨那幾個搖曳的背影鏡頭的存在是有道理的。貝爾一開始對這群女人產(chǎn)生好感,有意想幫助她們逃脫的起因,還沒有上升到人道主義覺醒的高度,他就是簡單地被玉墨的美貌所迷,想用點小恩小惠,來換取這個性感女人的身體。這在兩人的電影對白中,交代得相當(dāng)清楚了。
說回到最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以妓換處”有悖眾生平等的普世價值觀,有階級尊卑之嫌?赐觌娪拔也虐l(fā)現(xiàn),這根本不是哪一個觀眾的敏銳,這原本就是張藝謀自己最先想到。那些輾轉(zhuǎn)相傳的偽先鋒們,不過是嚼了張藝謀唾在路邊的牙慧而已。在貝爾提出“ 生命應(yīng)該都是平等的啊”這句疑問之后,緊跟著的一句臺詞不正是“……那又能有什么辦法”嗎? 那又能有什么辦法?這就是答案。日本人點清了十三個女孩的數(shù)目之后,女孩們已經(jīng)看清了將被蹂躪的厄運。頭兩天教堂被血洗,她們不愿意再一次讓日本兵侮辱自己的身體,所以在書娟決定帶隊自殺的那一場戲里,張藝謀在她的臺詞中不留痕跡,卻含義深刻地用了一個“再”字,原話大概是“不能讓他們再糟蹋我的身子了”,也就是說,嚴(yán)格地講,這個時候已經(jīng)不存在“護處”的目的了,所要保護的,只是一群更加年輕,更加柔弱的生命。而除了以十三個女性的血肉之軀去交換,已經(jīng)別無他法。
那么《十三釵》里面,能夠打動人心的又是哪一點呢?我想,應(yīng)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精華的一個字一一“義”。人說一部《三國》八十萬字,其實寫來寫去就是個“義”字,這是中國人在道德上最高的審美,是人和人之間,得以共處的最基本的原則,是我們從小背誦“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意義。
P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