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史(第五卷)》主要敘述了羅馬從共和時代逐漸向君主時代過渡期間的歷史,描寫了自蘇拉死后各派政治力量的錯綜復雜的斗爭,龐培、凱撒、克拉蘇組成的三巨頭最終以凱撒的勝利結(jié)束,向君主制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外還敘述了這一時期羅馬的宗教、文化、農(nóng)業(yè)、科技等方面的內(nèi)容。
蘇拉既后,復古體制隨之瓦解,羅馬重陷內(nèi)亂,各派力量分化組合,紛爭不已;各色人等粉墨登場,力挽危局。龐培、愷撒和克拉蘇日益成為羅馬炙手可熱的人物。三人倉促建立的“三頭同盟”矛盾重重,至克拉蘇身死最終破裂。龐培一時獨攬大權,權傾天下,然而性格和能力缺陷使得他在與愷撒的對抗中慘敗,身首異處,羅馬終落愷撒之手。共和時代結(jié)束,軍人君主制創(chuàng)立。
《羅馬史》是特奧多爾蒙森的最為重要的一部歷史作品,兼具學術性與文學性,他也因為本書于190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全書共五卷,1-3卷分別于1994年至2005年間出版,此次出版為第四卷與第五卷。 第四卷內(nèi)容主要涉及自公元前154年至公元前78年羅馬的歷史,包括西班牙戰(zhàn)爭,迦太基的滅亡,格拉古兄弟的改革,馬略的統(tǒng)治及一生,意大利同盟戰(zhàn)爭,辛布里人的戰(zhàn)爭,米特拉達特斯六世的崛起及與羅馬的戰(zhàn)事,蘇拉的統(tǒng)治及其政體改革。此外還敘述了這一時期羅馬的經(jīng)濟,文學,教育,宗教和藝術等等。 第五卷內(nèi)容主要涉及羅馬從共和時代逐漸向君主時代過渡期間的歷史,描寫了自蘇拉死后,羅馬各派政治力量的錯綜復雜的斗爭形式,特別是龐培,凱撒,克拉蘇三巨頭之間的沖突與合作。這場政治沖突最終以凱撒的勝利而告終,羅馬也因此邁出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重要一步。此外本書還敘述了這一時期羅馬的宗教、文化、農(nóng)業(yè)、科技等方面的內(nèi)容。
蒙森(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國著名歷史學家、法學家。早年在基爾大學攻讀法律和語言學,184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后長期在大學教授歷史,對古代史,特別是羅馬史有精湛的研究。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議員。他對羅馬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撰有《羅馬公法》和《羅馬史》等多部重要著作。1902年因《羅馬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上迄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歷史學家。
第四卷 軍人君主制的創(chuàng)立
第一章 馬爾庫斯·雷比達與昆圖斯·塞爾托里烏斯
第二章 蘇拉的復古政治
第三章 寡頭黨的傾覆和龐培主政
第四章 龐培與東方
第五章 龐培出外時期的黨爭
第六章 龐培的隱退和爭權者的聯(lián)合
第七章 平定西方
第八章 龐培和愷撒的共治
第九章 克拉蘇的死 共治者的決裂
第十章 布隆迪西烏姆、伊萊爾達、法薩盧斯和塔普蘇斯
第十一章 舊共和與新君政
第十二章 宗教、教育、文學和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