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慧著的《唐太宗秘史》是《翰林書院帝王史系列》其中之一,講述介紹了隋朝興衰的主要原因,詳細梳理并介紹了李世民一步步走上帝位的歷史經(jīng)過,并且介紹了李世民登基后的主要內(nèi)政外交政策。
本套叢書的每一分冊,都在廣泛而真實的史料基礎上,以生動的語言和獨特的視角,敘寫了每位帝王百轉(zhuǎn)千回、波瀾壯闊的一生,展示了他們的成功與失敗、高潮與低谷、堅定與疑惑、氣魄與迷茫。通過本套叢書,你將了解歷史上這些獨一無二的人物,進入他們塵封彌久的精彩世界。
★ 小說的生動,歷史的厚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既有帝王們的文治武功、治國心法,也有名臣才子的權謀與沉浮! 一套蕩氣回腸的帝王興亡錄。作品結(jié)構緊湊,故事異彩紛呈,情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氣勢磅礴,引人入勝! 傳記式的帝王長卷,熱血沸騰的打江山與守江山的傳奇。非沉思不能探其幽遠,非品讀不能知其恢宏! 這是一套值得品讀和收藏的歷史大書,帝王們起伏跌宕、精彩絕倫的一生,值得你閱讀和體會。★ 看小說,識帝王,懂歷史,更懂智慧與謀略! 嚴曉慧所著的《唐太宗秘史/翰林書院帝王史系列》為華夏十二帝系列之一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傳記,本書著眼于史實,精要介紹了隋朝興衰的主要原因,詳細梳理并介紹了李世民一步步走上帝位的歷史經(jīng)過,并且介紹了李世民登基后的主要內(nèi)政外交政策,使繁盛大唐的面貌再次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嚴曉慧,自幼飽讀詩書,涉獵廣泛,勤于筆耕,少年時開始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部分小說散見于報刊,F(xiàn)為一名編輯,愿能借己之力量,為讀者創(chuàng)作出更多佳作。
第一篇 王朝的雛形
第一章 志向與才能
打天下,守天下
東征,東征
隋失其鹿
第二章 起兵
楊氏當滅,李氏將興
躊躇
何患無辭
劉文靜的功績
第三章 長安亂
誓師出征
退?進!
破大興,建大唐
楊廣之死 第一篇 王朝的雛形
第一章 志向與才能
打天下,守天下
東征,東征
隋失其鹿
第二章 起兵
楊氏當滅,李氏將興
躊躇
何患無辭
劉文靜的功績
第三章 長安亂
誓師出征
退?進!
破大興,建大唐
楊廣之死
第二篇 天策上將
第四章 第一次失敗
李家的對手
薛舉父子
淺水原之勝敗
第五章 北顧之憂
劉武周雄踞北方
太原失守,河東告急
大敗宋金剛
第六章 洛陽城下,虎牢關前
瓦崗興亡
洛陽王
夏王竇建德
圍攻洛陽城
圍鄭打夏
大戰(zhàn)虎牢關
第七章 天下歸唐
劉黑闥反了
定江南,平蕭銑
大一統(tǒng)
第八章 無奈的抉擇
秦王之功
明爭暗斗
攻守之間
玄武門之變
第三篇 貞觀盛世
第九章 君賢臣明
房謀杜斷
以人為鏡
賢相輩出的時代
出將入相
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十章 建章立制
天下英雄皆入彀中
三省六部
偃武修文,尊禮修史
依法治國的努力
第十一章 百姓的福音
均田墾荒,輕徭薄賦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設置義倉,興修水利
第十二章 太子的詛咒
荒唐的太子
李泰恃寵而驕
太子逼宮
立儲之爭,晉王得利
第四篇 天可汗
第十二章 頡利可汗
大唐與突厥的恩怨
渭水之盟
反擊
雪恥
第十三章 薛延陀之戰(zhàn)
薛延陀崛起
夷男的挑釁
安定北方
第十四章 唐蕃和親
出色的吐蕃王子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第十五章 天下歸心
西平吐谷渾
打通絲綢之路
失敗的東征
民族大融合
李世民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一代雄才之主,不僅有治國興邦的雄才偉略,更善于唯才是舉、知人善任。在用人方面,李世民主張取長補短,各取所長,他曾經(jīng)對身邊的大臣說過:“人才所擅長不能兼?zhèn),朕常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痹谶@樣的用人原則下,李世民深知眾臣的才能與長處,在治理國家中盡量做到人盡其才,如房玄齡的能謀,杜如晦的善斷,魏征、戴胄等人的敢于納諫,等等。尤其是房玄齡與杜如晦二人,更是配合默契,同心輔佐李世民,為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人皆是太原起兵不久即投入李世民帳下,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功勞赫赫。李世民即位后不久,房玄齡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杜如晦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共掌朝政,一起為李世民選拔賢能的士人,甚至唐朝初期的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
李世民每次與房玄齡議事總是讓杜如晦決定,而杜如晦最后的是采用房玄齡的計策。正是因為房玄齡善于謀,杜如晦長于斷,時稱“房謀杜斷”。李世民將二人比作漢代名相蕭何,后世在談論唐朝歷任良相時,首推房玄齡、杜如晦,“房謀杜斷”也被傳為美談。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房玄齡出自書香門第,自幼深受家傳熏陶,博覽經(jīng)史,工書善文,在當時很有名氣。隋朝開皇十六年(596),房玄齡考取進士,被授予羽騎尉,此時隋朝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社會積弊并未顯現(xiàn)。然而,房玄齡卻看出隋朝太平的表象下隱藏著巨大的政治危機。
隋大業(yè)十三年(617),李淵父子太原起兵,李世民渡過黃河之后,占領了渭北地區(qū),此時,隋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土崩瓦解,新王朝勢必取代舊王朝。李淵父子的起兵可謂是順應時勢,再加上李世民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深受沿途百姓的擁戴。李世民廣納賢士,聲名遠播,時任隋朝隰城縣尉的房玄齡慕名而來,毅然投奔李世民。當時,李世民駐軍于渭北,與房玄齡所在的隰城相隔數(shù)百里,房玄齡冒著大雪拄著拐杖徒步前去拜訪。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溫彥博已經(jīng)投靠李世民,對房玄齡的才學也是早有耳聞,因此向李世民推薦此人。求才若渴的李世民認為房玄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隨即任命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李世民和房玄齡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至交好友,之后,房玄齡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參與謀劃討伐薛舉父子、劉武周、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jù)勢力,成為李世民心腹謀士。
房玄齡擁有政治眼光,善于深謀遠慮,從不為金銀財寶所動,他將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為李世民召集人才上,杜如晦便是被房玄齡發(fā)現(xiàn)并推薦給李世民的。李世民曾經(jīng)感嘆:光武帝得到了鄧禹,才得以天下大治,房玄齡就是當時的鄧禹。
隨后,在玄武門之變中,房玄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世民在李建成府上中毒之后,房玄齡立即拜見長孫無忌,一起商量對策。房玄齡積極主張先發(fā)制人,掌握主動權,并認為“兄弟之間矛盾已經(jīng)凸顯,一旦內(nèi)訌,不僅危及家族,國家也堪憂。秦王應當學習周公,平定家亂,在生死存亡的時刻,當機立斷”。隨后,房玄齡積極參與謀劃,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即位之后論功行賞,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功居一等,房玄齡居功至偉晉爵邢國公。當時,淮南王李神通十分不服氣,說道:“起兵之初,臣率領大軍積極響應,軍功赫赫,F(xiàn)在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吏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
此時,李世民毫不客氣地痛斥李神通屢戰(zhàn)屢敗,“叔父雖率兵前來,是因為怕被株連,況且從未親自上陣打仗。與竇建德交手時,全軍陷沒;后劉黑闥起兵,又望風敗逃。如今論功行賞,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安定社稷,功勞堪比漢朝蕭何,雖無汗馬之勞,但仍居功一等。叔父是皇親國戚,朕并不吝惜封賞,但是卻不能因徇私情,與功臣相提并論!”聽完李世民一番話,李神通自知理虧,不敢再多言一句。
房玄齡擔任宰相之后,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并且按照李世民的旨意,對國家中央機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裁掉冗員,任人唯賢。房玄齡在選用人才時,十分重視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遣⒉磺笕焸,善于發(fā)掘每個人的優(yōu)勢和長處。當時,薛收的文才很高,房玄齡便將他推薦給李世民,令其撰寫討伐檄文、戰(zhàn)爭捷報等文書。李世民對房玄齡信任有加,不僅授予用人大權,在任用人才上也時常征求房玄齡的意見。他時刻建議李世民量才授職,任人唯賢,使李世民身邊聚集了當時最杰出的人才。
雖然房玄齡功高至偉,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但是,他從不恃寵而驕,而是謙卑低調(diào),更不貪權圖利。李世民下詔功臣可以世襲刺史,房玄齡當時被任命為宋州刺史,但房玄齡覺著自己身為宰相,應為眾臣做出榜樣,便上奏唐太宗說:“臣已經(jīng)擔任宰相,現(xiàn)在又封為宋州刺史,這樣恐怕會使大臣們爭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亂。臣認為不妥,請陛下先罷免臣的刺史職位。”李世民便依了房玄齡的奏折,只封他為梁國公。不久,房玄齡加太子少師(與太子府的太子少保、少傅合稱太子三少,輔佐太子),當太子李承乾行叩拜之禮時,房玄齡堅決辭讓。
李世民對房玄齡十分器重,將最寵愛的女兒高陽公主下嫁給房玄齡次子房遺愛,三子房遺則娶荊王李元景(李世民六弟)之女,而其女兒則為韓王李元嘉(李世民十一弟)王妃。房玄齡位居宰相,且身為皇親國戚,真可謂是位高權重,為了避免滋生禍端,他多次向李世民上表辭去相位,李世民都未批準,后來更晉升其為司空,仍掌管朝政。房玄齡對此堅決推辭,而李世民卻說道:“辭讓乃是美德,然而國家正值需要人才之際,如果沒有良才輔佐,朕如同失去左右手。房公體力未衰,請勿推辭!碧曝懹^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而房玄齡則擔任太子太傅。
房玄齡嚴于律己,做事公正嚴明,身為宰相從不會曲意逢迎,卻時常當面直陳李世民的過失。唐貞觀十六年(642),高句麗發(fā)生內(nèi)亂,李世民打算出兵干預,房玄齡堅決反對唐朝倚強凌弱,大動干戈,并對李世民說:“以漢武帝多次討伐匈奴,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勞民傷財,導致國敗民窮,都是因戰(zhàn)爭而引起的,請陛下詳查!庇捎诜啃g的極力勸阻,李世民才放棄了出征高句麗的計劃。但是,唐貞觀十八年(644),李世民面對高句麗的不斷挑釁,毅然帶兵御駕親征,討伐高句麗。果然,不出房玄齡所料,李世民以失敗告終。隨后,李世民并沒有吸取教訓,決定再次東征,此時魏征已死,敢于直言的大臣越來越少,李世民也不如貞觀初年時善于納諫。這時,房玄齡已經(jīng)身患重病,病臥床榻之時依然心系天下,帶病上書極力勸阻李世民再征高句麗。李世民深受感動,對高陽公主道:“房玄齡在病危之際,尚能憂心國家大事,實在難得。”于是,便停止親征高句麗之事。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房玄齡病重,李世民親自前往探望,君臣病床前握手訣別淚流不止,可見君臣感情至深。房玄齡去世后,太宗為之廢朝三日,贈太尉,謚曰文昭,陪葬昭陵(李世民去世后的陵墓)。
而杜如晦是京兆杜陵(今西安)人,也是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隋朝大業(yè)年間,吏部侍郎高孝基認為杜如晦有應變之才,可為棟梁之用,并暫將他補為縣尉。然而,杜如晦見朝廷政治腐敗,風雨飄搖,便辭去官職。
李淵攻占長安之后,杜如晦縱觀天下形勢,投奔于李淵。隨后,李淵派杜如晦出任陜州總管府長史,房玄齡得知消息后,便對李世民說:“秦王府的幕僚離開者眾多,卻都不足惜。杜如晦聰明有見識,是輔佐帝王之才,秦王只想做一個守住領地的藩王,那么用不著他,可是如果您要經(jīng)營四方、獨攬?zhí)煜,那么非此人不可!庇谑牵钍烂癖阆蚶顪Y請求將杜如晦招納到秦王府中。李世民從此便對杜如晦以禮相待,將其視為心腹,經(jīng)常讓他參與處理秦王府的重要事務。后來,杜如晦被封為天策府從事中郎,兼任文學館學士,為“十八學士”之首。
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征戰(zhàn)中,杜如晦每每隨行,對戰(zhàn)事運籌帷幄,剖斷從容,決勝于疆場。李世民能夠果斷大膽地進行決策,都得益于杜如晦的軍事謀略。他遇事善斷,處理公務迅速無誤,是李世民帳下最為干練、果斷的人才。唐貞觀三年(629),杜如晦擔任右仆射,李世民曾評價:“杜如晦見識過人,神采奕奕,德高望重,聲名遠播!
杜如晦擔任宰相時,非常敬重敢于進諫之臣,曾表示天下有直言敢諫的人臣,即使國君無道也不至于失天下。作為宰相,杜如晦嚴格自律,對人卻寬容大度,并且能做到人盡其才。在為宰相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杜如晦引薦賢才,罷黜貪官污吏,為李世民推薦了眾多賢能之士。在當時,選官納士只注重言辭文筆,卻不注重品質(zhì)德行。杜如晦上任后,把品德行為作為選取官員的必須條件,因此也提高了貞觀年間官員的德行。
在杜如晦臨終時,極力推薦剛正不阿的戴胄為吏部尚書。戴胄是相州安陽人,性情耿直,有見識,并且精通律令法規(guī)和典章制度。隋朝大業(yè)末年,任門下錄事,后又任越王楊侗給事郎。楊廣被殺后,王世充欲廢楊侗自立,戴胄曾力諫勸阻,王世充充耳不聞,并將他貶去任鄭州長史,鎮(zhèn)守虎牢。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率軍攻克虎牢,戴胄被俘,之后擔任秦府士曹參軍。李世民即位后,任命戴胄為兵部郎中。
唐貞觀元年(627),公直執(zhí)法的戴胄被李世民任命為大理寺少卿。一次,李世民召見吏部尚書長孫無忌覲見,長孫無忌未解佩刀而徑直入宮,違反了“衛(wèi)禁律(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的法律)”,而監(jiān)門校尉當時并沒有察覺。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認為監(jiān)門校尉失職,罪當處死;長孫無忌誤帶佩刀入宮,判徒刑一年,以罰銅二十斤贖罪。李世民認同封德彝的建議,然而,戴胄卻堅決反對,并反駁道:“校尉未察覺長孫無忌帶刀入內(nèi),應同屬一時疏忽所致。陛下若念無忌有功,從輕處置,那么,并不是本官所管范疇,如果依法處理,僅僅罰銅二十斤,恐怕未必合理!
李世民認為戴胄所說有理,便說道:“法律并非朕一人的法律,理應天下共同遵守,豈能因無忌是皇親國戚便徇私枉法!庇谑牵钍烂癖阆铝钪匦伦h罪。封德彝堅持原來的意見,李世民也想順水推舟,此時,戴胄又說:“校尉因長孫無忌而獲罪,根據(jù)法律,處置應當從輕。即使他們的罪行一樣,也不應產(chǎn)生一生一死如此大的區(qū)別。臣決然請求予以改判!崩钍烂褚姶麟腥绱藞詻Q,便免除了校尉的死罪。杜如晦認為戴胄剛正不阿,便極力向李世民推薦,隨后,李世民聽從杜如晦的建議,命其任檢校吏部尚書。
當時,監(jiān)察御史陳師合曾經(jīng)上書進言,表示一人不能身兼數(shù)職,矛盾直指房玄齡、杜如晦。然而,李世民卻對二人極力信任,說:“房玄齡、杜如晦的才能足可以治理天下,陳師合難道要離間我們君臣關系!”于是,李世民將陳師合貶于嶺南。
然而,如此功勛卓著的一代賢相,卻并未在職許久。唐貞觀三年(629)十二月,杜如晦因病辭去宰相職務,不久病情加重。病危期間,李世民多次命太子前去探尋,并且親自到杜如晦家中探望。杜如晦病逝后,李世民慟哭不已,廢朝三日。
杜如晦的英年早逝無疑是唐朝的巨大損失,不久,李世民因品嘗甜美瓜果,突然想起杜如晦,頓時愴然涕下,隨即名人將瓜送到杜如晦的靈座前以示哀悼。隨后,李世民賜予房玄齡黃銀帶,并且對他說:“昔日如晦與公共同輔佐朕,現(xiàn)在唯獨見公一人而已!闭f完潸然淚下,并命房玄齡送黃金帶到杜如晦靈所。
正所謂“文含經(jīng)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房玄齡、杜如晦作為唐朝貞觀年間的賢相,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決斷,兩人同心協(xié)力,為“貞觀之治”的開創(chuàng)做出了突出貢獻。而李世民則更是善于發(fā)揮人才的優(yōu)勢,將善于治理天下之良才皆為己所用。
然而,房玄齡與杜如晦身為唐代名相,史書記載的功績卻并不多,對此《資治通鑒》曾分析:太宗平定天下,而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從不表明為此立下的功勞。魏征、王珪等人敢于直言,房、杜二人卻善于讓賢。李世勣、李靖二人善于用兵,而房、杜二人卻善于把功勞歸于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