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山頂是傳統(tǒng)建筑屋頂中被最普遍且靈活應用的屋頂,它不僅與廡殿頂同為尊貴建筑屋頂之選項,也以“廈兩頭”的風貌應用在一般民宅中,極具特色的“十字脊”頂亦以歇山頂為構成基礎。作為中國南方地區(qū)尊貴建筑普遍應用之屋頂形式,歇山頂的形式與結構實反映了諸多地域特色與歷史文化內涵。
《建筑遺產保護叢書:臺灣與閩東南歇山殿堂大木構架之研究》以歇山頂為題,關注其木構架形式發(fā)展,探討焦點包括:歇山頂形式的源起、中國歷代歇山頂殿堂構架發(fā)展、中國福建閩東南地區(qū)五代以后實例所呈現歇山頂殿堂構架之演變以及臺灣清代以后歇山頂殿堂實例所呈現的原鄉(xiāng)母文化承繼與在地衍化之特色。
《建筑遺產保護叢書:臺灣與閩東南歇山殿堂大木構架之研究》適合高等院校建筑專業(yè)師生、建筑史學、科學技術史學以及建筑遺產保護專業(yè)工作者閱讀參考。
林世超,博士,臺灣高苑科技大學建筑系助理教授,林世超建筑師事務所主持建筑師,古跡修復調查研究及設計監(jiān)造勞務列冊建筑師。
主要研究方向:
·建筑遺產保護與再利用:
·傳統(tǒng)建筑工法與匠藝;
·中西建筑史。
主持古跡/歷史建筑調查研究案三十余件
古跡/歷史建筑設計監(jiān)造案二十余件
于核心期刊及國內外會議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
0引言
O.1 歇山殿堂釋義
0.2 臺閩傳統(tǒng)建筑歇山頂木構的價值
1 歇山源流考
1.1 關于歇山頂源起之過往學者論點
1.1.1 “懸山加披檐”之說
1.1.2 “在四阿廡殿頂脊下兩端開洞通風”之說
1.2 源于人字與四注組合式窩棚頂蓋之衍化
1.3 小結
2 歇山頂構架
2.1 歇山頂構架類型
2.1.1 主體構架
2.1.2 兩山與披檐
2.1.3 轉角
2.2 桁架歇山頂的討論
3 中國古代歇山殿堂大木構架之發(fā)展
3.1 戰(zhàn)國到漢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20年)
3.1.1 木構技術的時代特征
3.1.2 歇山頂的發(fā)展與構架特色
3.2 三國到隋唐(220年至907年)
3.2.1 木構技術的時代特征
3.2.2 歇山頂的發(fā)展與構架特色
3.3 五代、宋、遼、金(907年至1279年)
3.3.1 木構技術的時代特征
3.3.2 歇山頂的發(fā)展與構架特色
3.4 元明(1279年至1644年)
3.4.1 木構技術的時代特征
3.4.2 歇山頂的發(fā)展與構架特色
3.5 清(1644年至1910年)
3.5.1 木構架的時代特征
3.5.2 歇山頂的發(fā)展與構架特色
3.6 小結
4 閩東南歇山殿堂大木構架特色與發(fā)展
4.1 歇山殿堂大木構架類型
4.1.1 “殿式廳堂式”
4.1.2 “疊斗式”
4.1.3 從“殿堂式”到“擬殿堂式”
4.2 歇山頂構架特色
4.2.1 少作收山與收山距離小
4.2.2 延長出檐的“進架”技法
4.2.3 以“大角梁法”為主
4.2.4 多樣的轉角木構作法
4.2.5 出現具地域性特色的子角梁作法
4.2.6 板椽扇骨狀布椽
4.3 斗棋的形式與特色
4.3.1 斗
4.3.2 棋
4.3.3 昂
4.4 小結
5 臺灣歇山殿堂大木構架特色與發(fā)展
5.1 清領時期(1683年至1896年)
5.1.1 歇山頂殿堂多為小規(guī)模且形式特殊之歇山重檐
5.1.2 使用立柱升高至桁下或直接頂桁之疊斗式構架
5.1.3 使用較原鄉(xiāng)更為厚實之磚墻
5.1.4 上檐角梁多僅轉過一椽架
5.1.5 并列輻射布椽與扇骨狀布椽兩種布椽方式
5.2 日治時期(1895年至1945年)
5.2.1 多以“升庵”手法形成歇山重檐
5.2.2 構架“殿堂化”
5.2.3 構件用料變大
5.2.4 “進架”技法的普遍應用
5.2.5 使用風嘴(風吹嘴)技法的案例增多
5.2.6 受和洋風影響之歇山殿堂的出現
5.3 臺灣歇山殿堂構架中斗棋之漳泉特質
5.3.1 構架中應用斗棋的部位與類型
5.3.2 與原鄉(xiāng)斗棋形式的關連
5.3.3 由斗棋特色看臺灣清領時期歇山殿堂構架形式的原鄉(xiāng)
5.4 小結
6結論
6.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6.2 本研究的價值與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圖片目錄
表格目錄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