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導學叢書:思維模塊案例導學(高中語文卷)》的主要特色是:它是創(chuàng)造思維訓練的新途徑,它是多元智能育英才的新經驗,它是自由讀書自主創(chuàng)新的好幫手,它是課內外開展智能活動的好材料,它是高端閱讀的生動案例。
不言書,只因那書的妙處,當別了浮塵與繁華,伴一盞清茶,擁一方虛空和寧靜,凈手焚香,細細去品。勿需舟車勞頓,勿需呼朋結友,只與一本書的華麗邂逅,那八百里峰巒疊嶂,佳木俊葉的山水畫卷,在淺吟低詠之間,也就全然成就了胸中溝壑,忘乎所以的一片深綠淺綠。
光霧山自然天成,引了無數人流連忘返,不醉不歸,也激發(fā)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意雅興,深情吟唱。六年前,蔣子龍、舒婷、陳世旭、吳泰昌、梁上泉、李霽宇、高平、張新泉、王敦賢、胡笳、劉濱等文壇大家齊聚光霧山,登高望遠,感恩天賦,遐思追懷,留下了一篇篇詩文杰作。也就在那一年,我參與編輯了一套書寫光霧山的文學叢書,并受命為之作序。憑著經驗印象和偶有的行跡,我寫道:“光霧山峰巒疊嶂,嘉木俊美,洞穴幽深,云蒸霧繞,林海浩蕩,峭谷幽壁,動感絢麗,峰奇、石怪、谷幽、水秀、山綠……春賞山花爛漫,夏看山青水碧,秋觀紅葉流金,冬覽玉樹瓊枝,四時風光殊異……韓溪河白沙碧波,普陀山嵯峨翠繞,燕子巖云海蒼茫,十八月潭瀑布珠連,萬字格原始洪荒,以及大壩萬頃林濤枕起的朝陽,米倉山孤騖追逐的落霞……這一切,都讓人嘆為觀止,流連不已!
那時年輕,對這粗淺的文字,竟然頗為得意。而現在,讀罷陽云先生著書,卻是相當汗顏了。光霧山水,不止是悅人的景致,更是一部深邃龐雜的歷史文化之書。景,可以入微探幽,也可以走馬觀花,而那些無限景深里的歷史和文化,卻斷不是可以任意輕薄的,更不可能是純粹文學手法的夸張、猜測和臆想。初看陽云先生的書,有家珍般的景點羅列:蜀門秦關、米倉道、巴河源、大壩、香爐山、燕子巖、古棧道、截賢驛……有獨特景觀的心領神會:山的姿勢、霧的韻律、樹的舞蹈、霧的柔韌、綠的特別、石頭的風流、萬字格的神秘、萬頃紅葉的震撼與銷魂……有滄桑歷史的追索緬懷:蕭何月下追韓信、皇柏林緣起、米倉道的前世今生、川陜紅色潮、游擊隊悲歌……有民俗文化和山野風情的萬千大美:小巫峽里的濃濃醉意、關門品梅煮酒論英雄的詩意豪邁、山歌子描繪的風情畫卷、苞谷酒撫慰的別樣愛情、老林人家的安然淳樸、農家菜里的山味野味……
如果說,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僅是給了我們愉悅的感受,那么,把《筆走光霧山》一篇篇地讀下去,伴隨著作者尋幽攬勝、追覓歷史風云的足跡,光霧山深沉厚重的歷史文化、古樸民風,更是為這方充滿神奇色彩的山水增添了無數的遐思與無限的風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秋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陶潛之《歸園田居》,令多少人窮畢生追求。古人縱情山水,是為驅除久積胸中的俗塵雜念,是為顯露清高隱逸的士子情懷。王羲之蘭亭流觴歌詠,蘇東坡赤壁和簫高歌,都是為了找尋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寧靜與疏放,擺脫困擾,超塵脫俗,忘懷人間煩惱無數。而陽云,除卻仿若古人的縱情山水之外,更多了一份對自然山水的人文張望,一往情深的熱愛。“人人心中潛存著對自然的摯愛之情。人置身于自然山水,便是一種回歸。與自然的對話不需要語言,無論學問高低、知識深淺,那種天然之美,一經靠近,心靈便會被觸動,情感將會漲潮。我們會感到貼近、舒服。”一次次行走在山水之間,對陽云而言,他不只是一個觀光客,更是一個閱讀者,有著面對神靈般的虔誠與敬畏,“走進山,走近山,不斷地去認知、發(fā)現、尋覓山之魂水之靈”。如此,那山便不止是山,水也便不止是水了。當城市情結蒙蔽了感觀,忽然縱情于山水之間,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寵辱皆忘,那種寬慰、從容、坦蕩、自信表露無遺,返城的匆匆里,便懷了許多揮之不去的遺憾。山水無情亦有情,你遠而敬之,山水就是大自然的一種天然擺設,并沒有任何意義;你愛而近之,山水自然就以可餐的秀色、靈動的氣韻吸引你,包容你。
“從人文視野里來審美光霧山這片自然山水……讓更多的人與我一起分享一座山的壯美與奇秀,體驗這片自然山水對我們心靈的滋養(yǎng)。”合上書,我想,這便是陽云行走和寫作的意義吧。
陽云先生其人,飲酒時恣肆豪放,傾談時儒雅風趣,閑娛時有精打細算的大智慧,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yè)業(yè)寫字,這與他的文字,其實是交相輝映的!豆P走光霧山》,連序加后記,五十篇文字,娓娓道來,無一不樸實,無一不親切,無一不深邃,無一不睿智。
寒暑往來,花開花謝,人聲起落中獨山水無言,而在陽云先生筆下,那翹首待人的一枝一葉、一步一景卻兀自多情了起來。細雨敲窗的今夜,寫下這千余散亂文字,其實我仍舊只是在陽云先生深藏不露的伏筆中徘徊,這美麗的伏筆,何嘗不是另一起精巧的景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