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西洋老師;他,被英國宗教界抨擊為“英國的叛徒”。
他,描繪了紫禁城內令人憧憬的生活圖景;他,記錄了外國人眼中近代中國跌宕起伏的政治局面。
《紫禁城的黃昏》是“帝師”莊士敦的懷舊集,以他與溥儀的主要交往經(jīng)歷為線索,記述了從晚清到民國期間,中國發(fā)生的如戊戌風云、辛亥革命、張勛復辟等事件,以及他的看法,客觀地反映了中國從帝制到共和的艱難過渡。
末代皇帝溥儀的西洋老師——莊士敦用故事集的表述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他眼中真實的溥儀,以及近代中國動蕩的政治局面。
莊士敦,出生于蘇格蘭,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也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他以學者兼官員的身份在中國生活了34年。
他,張嘴即可一口流利的京腔,行大清行禮,崇尚儒家思想。他,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政治局面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
1889 年,19 歲的皇帝大婚,皇后與太后同出一族,是慈禧太后兄長的女兒。慈禧太后希望借助這次聯(lián)姻更加鞏固她葉赫那拉氏一族的地位。另外,依據(jù)慣例,皇帝還會有多名妃子。 在這些妃子中,有一對年輕的姐妹。十五歲的姐姐被封為瑾妃,1924 年去世后謚號端康;小兩歲的妹妹則是珍妃,25 歲便香消玉殞,后面的內容則會提到她悲慘的經(jīng)歷。婚慶大典結束后,將要收回實權的皇帝接著舉行了“親政”儀式。
對于皇帝親政,慈禧太后似乎沒有什么異議,第二次垂簾聽政的她立即交出了皇權。沒有要求任何榮耀的慈禧依據(jù)宮中條例,從慈寧宮移居到了寧壽宮。這是有先例可循的,1795 年,執(zhí)政60年的乾隆皇帝在“讓位”時也調換了自己的寢宮。如今,慈禧太后效仿乾隆皇帝并且住進了他當年的寢宮,就是在昭示人臣她已經(jīng)將皇權交還給皇帝。對此,朝中官員也是予以支持的。然而,退位對乾隆皇帝或者是慈禧太后并沒有多大影響,他們依舊留有原來的權力與威望。這一點,很容易被不懂得中國政權以及習慣的人忽視。西方人對于這兩個人的“退位”和“退休”有些混淆。乾隆皇帝在1795 年退位,被尊稱為太上皇,這代表他的地位要高于當時的皇帝。無論何時何地,太上皇擁有比皇帝更高一層的權威和聲譽,可以全然無視皇帝所頒布的諭令。雖然他將皇位禪讓給了自己的繼承者,但是他依然保有最高的權力,裁定朝中相關事宜,并被朝中官員所信服。在所有頒布的詔書上,要先書寫太上皇的名號,其次才是皇帝的,這無一不在宣告世人,太上皇是朝中最有權威的人。
慈禧太后交還皇權后,其威望雖然比不上退位的乾隆皇帝,但她的地位依然要高于當時的皇帝,于情于理也應如此!袄戏馉敗辈⒎鞘裁刺厥獾淖鸱Q,這本來就是慈禧太后應該得到的稱謂。哪怕她沒有“垂簾聽政”,她也會因為自己是皇帝的生母以及在皇族中的輩分而享有比光緒皇帝更高的權力。倘若下一任皇帝即位,那么她將升為更為尊貴的“太皇太后”。依據(jù)歷史資料,慈禧的確得到了這個稱謂,光緒皇帝駕崩后, 她曾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奉為太皇太后,死后也是以太皇太后的規(guī)格名義葬入皇陵的。
可見,慈禧太后的經(jīng)歷地位并不適合被稱為“遺孀”,不過我們也沒有再好的詞匯去形容她了。事實上,無論是“老佛爺”還是太后,這些稱謂都在肯定她的能力和性格。不然,一定會有人提出問題,為何一個遺孀可以權傾天下呢?這個人絕對不了解,太后所享有的權力不但高于先帝以及先帝的妃子甚至還會高于當時執(zhí)政的皇帝以及皇帝的正宮妃子。這些人的地位等級被劃分得一清二楚,皇帝和皇后要對太后以及太妃絕對的恭敬,無論是去她們寢宮里拜見,還是她們到皇帝和皇后的宮殿來,沒有得到允許,皇帝和皇后是不能擅自入座的。
有幾次,我曾隨宣統(tǒng)皇帝拜見端康太妃,即光緒帝的妃子。她的輩分較高,宣統(tǒng)皇帝每次拜見顯得極為恭謹。拜見太后時,他顯得更為尊重, 因此如果看到哪本書中記載光緒帝的地位低于太后時,就無需對此驚訝不已了。自1898 年9 月份后,慈禧太后的確總樂于羞辱皇帝,不過她的地位高于皇帝的實情只是為了表明其身份的尊貴而已。
我希望不要就此下定結論,任何一位輩分高于皇帝的妃子都能決定朝中的重大事宜。只要不被冊封為太后,任何一位太妃都沒有這個能力。除非這個妃子比如“老佛爺”開始攝政,不然她無法擁有皇帝的特權。出于律法的需要,才規(guī)定太后的地位高于皇帝,以便在某些突發(fā)的狀況, 臨時或者徹底收回皇帝的特權。在中國,這種行為是合乎法理的。不過, 太后必須得到朝中重臣的擁護,否則她不會廢除皇帝的,這會讓她面臨諸多困難。朝中也會出現(xiàn)反對皇帝的情況,這時地位尊于皇帝的太后就成為了限制皇帝的合適人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