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導論
這本書涉及我們身邊眾多非常普通的物體。這是一些我們在家里、戶外或工作場合使用的物體,如茶葉包、電視機、橋梁和芯片等。在本書中,我們把這些物體稱為“技術人工物”。通常,這是一些可觸摸的、實在的物體,用于偶爾的或尋常的實際目的。通過將這些物體稱為“人工物”,我們把它們視為已經(jīng)被創(chuàng)造的物體,有時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由他人創(chuàng)造的。我們有時會搭一座供個人使用的便橋,但我們見到的大多數(shù)橋梁是由他人建造的。之所以稱這些物體為“技術人工物”,是因為我們關注這些服務于我們的實際目的的物體所涉及的技能。我們用材料建造便橋是需要經(jīng)驗的,而其他那些橋梁通常是由一個特定的訓練有素的專業(yè)團隊,即工程師們,來建造的。工程師設計了我們使用的大多數(shù)物體,而且有一些僅僅是因為工程師設計了它們才存在的:芯片的發(fā)明超出了大多數(shù)人的技能,但顯然不是所有人。通過關注技術人工物,我們的分析首先排除了一些物體,如法律和組織(“社會人工物”)、雕像和交響樂(“審美人工物”或“藝術品”)、理論和模型(“科學人工物”)。但我們的分析不局限于工程學;本書所涉及的技術人工物要作廣義的理解,分析的對象小到日常用品,如茶葉包和電視機,大到技術復雜的物體,如橋梁和芯片。我們的分析是對這一系列物體的整體說明,甚至可能擴展到服務于實際目的的自然物體,如石塊和水。簡而言之,我們的分析是同有用的材料相關的。
在本書中,我們關注那些顯現(xiàn)出來的,事實上也正是技術人工物的核心特征,即技術人工物同目的論的緊密聯(lián)系。對技術人工物的目的論分析的需求并非不言自明。畢竟,人工物長久以來是用目的論的術語描述的,而這些術語在曾經(jīng)應用過的其他領域里卻出現(xiàn)了問題——最明顯的當然是在生物學領域——但它們繼續(xù)用在技術人工物領域,顯然令大家滿意。哲學審視似乎是不必要的。然而,經(jīng)過仔細查看,人工物目的論存在的問題要比人們能想到的更多,功能的概念就說明了這一點。從技術的功能方面來描述人工物是最符合常理了:甚至一些人工物種類即使明顯沒有根據(jù)它們的功能命名,也很容易從功能上進行分類;蛟S有些反例,即不能從功能上進行分類的人工物,但既然很難找到這樣的例子,人工物的功能性便是準則。因此,一些哲學家甚至聲稱功能是人工物必不可少的。然而,盡管普遍強調人工物的功能特征,可到底是由誰和由什么來決定技術功能還沒有達成共識。此外,目前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大多數(shù)嘗試比較籠統(tǒng),這里人們提出的問題比解決了的還多。
一個傳統(tǒng)的答案是主體的意向確定技術人工物的功能:技術功能的特點在于其預期的效果。但是把這個答案發(fā)展成更為完善的理論,即我們所講的意向功能理論,只能引出進一步的問題:這里涉及哪些主體?每個使用者都能決定他或她所需要的個人功能嗎?或者功能設置是那些設計技術人工物的工程師們的特權嗎?功能設置是其專業(yè)職責的一部分嗎?如果是這樣,在這些主體的眾多意向、愿望和信念中,哪些是和決定功能相關的?另一個傳統(tǒng)的答案是羅伯特?卡明斯(Cummins,1975)的功能理論給出的,在該理論中某種物品的功能大致與它對所在系統(tǒng)的因果影響相對應。這一理論,我們稱之為因果作用功能理論,它提出了關于如何挑選出正確的因果影響,將其視為人工物的功能的問題。人工物造成了各種影響,但并非所有的影響都和它們的功能對應。如果說主體的意向選出了功能性的影響,我們就又回到了意向功能理論提出的問題上。此外,人工物有時或許——不幸地——由于沒能滿足所使用的實際目的而失效,這樣的話,卡明斯的理論就不能將并不存在的影響視為“功能偶發(fā)性失!钡娜斯の锏墓δ。第三個不太傳統(tǒng)的答案認為意向在很大程度上與決定人工物的功能無關。相反,這些功能是由變異和選擇的進化力量塑造的,很像生物世界中的情形那樣。事實上,和許多生物體相比,人工物不得不在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環(huán)境中生存,而技術史——尤其在過去的兩個世紀——是一個連續(xù)的大規(guī)模的人工物滅絕史。毫無疑問,自然領域和人工領域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這種決定功能的方式或許是其中之一,此第三個觀點所導出的進化的功能理論在生物哲學和一般的哲學中,這些進化的功能理論更多地被稱為原因理論。也提出了一些問題,最明顯的是關于選擇的相關過程以及有目的地設計和使用的存留作用。
這本書的主要章節(jié)致力于建立一個完全處在意向主義傳統(tǒng)中的有關人工物的功能的新理論。我們將從功能方面探究自然領域和人工領域的相似之處,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不足以推翻這種傳統(tǒng),但足以完善現(xiàn)有的意向效果的主張。為人工物的功能的意向主義辯護,盡管這個觀點根深蒂固,卻驚人地困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回答那些由意向效果的主張所引發(fā)的問題需要納入因果作用的和進化的視角的要素。由此產(chǎn)生的功能理論被稱為ICE理論,這是為了體現(xiàn)對這三個基本概念(意向、因果和進化)的尊敬,同時把意向主義的首字母I放在了首位(C和E是“因果”和“進化”的英文詞首字母)。但是,盡管我們在決定人工物的功能時把優(yōu)先權給了設計者的意向,我們僅能通過認可一個對設計而言稍顯隨意、明顯不標準的主張來避免前面隱含的問題。因此,發(fā)明了第一臺助聽電話的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算是一名設計者,后來的工程師也是一樣,他們把電話改造成一般的通信設備,甚至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消費者用電話監(jiān)聽熟睡的孩子。
只有首先分析一般意義上的人工物的目的論,我們才能最終成功地平衡最初的設計者、重新設計的工程師和有創(chuàng)意的使用者之間在意向上的優(yōu)先權。此前關于主體和意向的問題表明,一個準確的技術功能意向理論需要分析這些人工物的使用和設計。我們展現(xiàn)的分析是基于行動理論意義上的,它包含了認識論的一些概念。這項任務涉及一些前沿知識。當然,行動理論是當代哲學中的一個成熟的部分,但據(jù)我們所知,只有蘭德爾?迪潑特(Dipert,1993,1995)嘗試過將它應用于人工物。我們感謝迪潑特的研究為我們的靈感提供了一個重要來源。在我們探索人工物的使用和設計這些不熟悉的領域時,我們借鑒更為普遍的基于行動理論的分析。我們特別采用計劃的概念,把它重塑為我們自己所用,從而引出對人工物使用和設計的“使用計劃”分析。
通過關注人工物目的論的現(xiàn)象,本書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我們的功能理論研究項目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于一個清晰的——或許有些人說是過于清晰的——哲學辯論中。然而,既然這一領域已有的大部分研究涉及有關生物功能的理解,要建立技術人工物的名副其實的功能理論就需要保持批判的距離和更精細的考慮。相比之下,建構人工物的基于行動理論的分析幾乎沒有文獻可供參考,這要求我們通過更具探索性的分析模式,一步一步去補充典型的分析論據(jù)。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我們意在為人工物的哲學分析提供基礎。這一目標可用以下方法實現(xiàn)。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從研究和分析那些描述人工物的基本概念入手,如“使用”“設計”“功能”。我們要為把一些概念視為基本概念,而把其余的概念視為次要概念提供論據(jù)。
事實上,我們努力的結果之一,是發(fā)現(xiàn)功能性對于描述人工物不如想象得那樣重要。這就需要改變關注點:為了恰當?shù)乩斫饧夹g人工物,哲學家和工程師應該考慮涉及這些人工物的意向性行動,而不是僅把它們視為功能性的對象。其次,通過分析和澄清人工物的功能性和目的論,我們考查技術人工物和其他物體之間的直觀區(qū)別——尤其是人工物和包括生物體在內的自然物體之間的區(qū)別。最后,我們表明技術人工物這一領域的一些特征可以由分析哲學中熟悉的術語和主題來解釋:我們從合理性和計劃的角度分析行動,這就為功能理論提供了背景;我們利用蘊藏在諸如行動理論和認識論這些學科中的資源。這種選擇意味著我們主要從規(guī)范性的視角,而不是從描述性的視角來研究人工物及其發(fā)揮作用的行動。我們不提供有關人們實際上如何使用或設計人工物的理論,或是他們事實上如何用功能術語來描述它們的理論;相反,我們試圖提供評價這些活動某些方面的框架,我們對合理而恰當?shù)厥褂萌斯の镆约芭卸ㄆ涔δ軞w屬方面進行理論上的說明。
1.1概念上的架構
在對本書進行概述之前,關于我們的方法有幾句話要加以說明。從對人工物使用和設計的基于行動理論的分析出發(fā),我們意在為技術人工物發(fā)展一套功能理論,這需要仔細進行方法上的選擇。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發(fā)展一套功能理論,在過去幾十年里已成為哲學中越來越熟悉的主題,雖然它被許多人認為是走向衰落的領域,曾有兩個作者值得紀念地稱其為“直覺沖突的沉悶雷聲”。Bigelow and Pargetter(1987:194)。事實上,功能理論偶爾給人以一種從哲學角度講故事的印象。像螺母和螺釘?shù)暨M機器還能使其運轉,《圣經(jīng)》擋住射向人的心臟的子彈這樣的不可能事件,似乎是衡量功能理論的準繩。問題并不在于需要靠直覺來解釋這些情況,而是對它們的直覺很薄弱,幾乎注定會出現(xiàn)分歧,事先還不清楚解釋這些情況會存在哪些風險。對于我們的計劃,這個問題似乎突現(xiàn)出來,因為我們計劃涵蓋一些不熟悉的層面,這就是技術人工物領域。雖然我們試圖用熟悉的哲學術語來表達我們的分析,如“合理性”和“正當理由”,但事實上,因為很少有哲學家考慮過人工物并形成理論,這里的直覺很可能是未受到訓練的、脆弱的和有分歧的。
我們的回應不是回避對直覺的追求,而是要盡可能使其清晰并加以限制。按照本書的主題,我們用一種工程師的態(tài)度來面對我們的直覺:我們列出了我們的直覺的、現(xiàn)象學的“素材”,然后將其轉化成清晰的規(guī)則——或是我們這里所說的“用處”——用來了解技術人工物。這種明確而又獨占式地訴諸某些直覺的方法并不是本書原創(chuàng)。例如,我們的方法類似于杰克遜最近為概念分析辯護的嘗試(Jackson,1998)。我們將這些用處,只是這些,作為我們理論的試金石。此外,我們的現(xiàn)象學素材并不張揚,只是為有效的功能理論給出最低程度的說明。盡管如此,可能還有人不同意我們選擇的現(xiàn)象和直覺,或者有人懷疑是否應該從功能的角度來解釋這些事情。對于這些分歧和疑慮我們將稍后探討,但我們對選擇的用處不加辯解:這就是一個選擇,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是任意的。于是,反對我們選擇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建構替代的用處和理論,把最終的選擇留給兩種理論的使用者。類似地,我們的很受限制的目標意味著,我們認為成功地將我們的概念架構用于其他目的,而不只是用來滿足對用處的考慮,充其量只能視為我們努力的有益的副產(chǎn)品。
表1.1列出了我們用于技術功能理論的四種技術人工物的用處。如其所說,每種用處都充分體現(xiàn)了日常涉及的人工物的一個方面并反映了一個假設,即該方面應當從這些人工物的功能角度來加以解釋。因此,對每種用處都做了兩種選擇:我們選擇人工物使用或設計尤為突出的一面,并且選擇能解釋這方面的功能理論。在本節(jié)的剩余部分,我們將簡要地證明這兩種選擇的正當性。
表1.1人工物的理論涉及的人工物的四種用處
適當?shù)呐既坏挠锰帲?br /> 一種人工物的理論應該允許人工物有著某種限定且持久的適當功能,以及較為短暫的偶然功能
功能偶發(fā)性失常的用處:
一種人工物的理論應該引入一個允許功能偶發(fā)性失常的適當功能的概念
得到支持的用處:
一種人工物的理論應該要求存在將某種功能歸屬于人工物的支持性依據(jù),即使該人工物出現(xiàn)功能紊亂或只有短暫功能
創(chuàng)新的用處:
一種人工物的理論應該能將直覺上正確的功能歸屬于新奇的人工物
這四種用處相繼反映了以下四種現(xiàn)象:用途的廣泛性、有時可能失效、物理限制和創(chuàng)新。每一種都涉及一類廣泛繁雜的現(xiàn)象,最好通過多個例子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敘述來描繪;在這方面,它們等同于諸如物體持續(xù)性和個人同一性這樣的現(xiàn)象,而這些現(xiàn)象也會遇到許多不同的形式和偽裝。為簡潔起見,我們只舉一些簡短的例子,只是為了展示這些現(xiàn)象和所產(chǎn)生的用處的直覺魅力與開闊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