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科學譯叢·生態(tài)經濟學:原理和應用(第二版)》囊括了進來所有對個人需求和行為的最新研究成果。正如書中所說,人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一直都以一種復雜而且被長期誤解的方式相聯(lián)系。
按照生態(tài)經濟,傳統(tǒng)經濟學沒有充分反映一些基本因素的價值,如清潔空氣和水,物種多樣性,以及社會和代際公平等。由于沒有考慮到物種和社會系統(tǒng),許多傳統(tǒng)經濟學家們忽略了人類對資源分配不公的影響規(guī)模越來越大問題。
這種入門級的教科書是專為解決這一重大經濟思想的缺陷而寫的。該書描述了一個相對較新的學科交叉領域,包含了從生物,生理到社會科學的見解。它以新古典主義經濟思想為基礎,但把這個基礎放在了一個交叉學科的框架下,這里面包含了經濟增長,環(huán)境惡化和社會不平等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就產出了一種革命式觀察世界的方法。
第二版清晰,可讀性強,以一種易于理解方式來詮釋這個新的領域,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本對這個領域的學科理論與實踐提供完整解釋的教材。
赫爾曼·戴利,馬里蘭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1988—1994年,任世界銀行環(huán)境部(Environment Department of the World Bank)高級經濟學家。1988年之前,他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經濟學的校友教授(Alumni Professor),在此他教授經濟學20年。他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獲得學士學位,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巴西塞阿拉大學(University of Ceará)擔任福特基金會訪問教授(Ford Foundation Visiting Professor),曾是耶魯大學的助理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訪問學者以及巴西富布賴特高級講師。他曾服務于眾多環(huán)保組織的董事會,是《生態(tài)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ics)雜志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和副主 赫爾曼·戴利,馬里蘭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1988—1994年,任世界銀行環(huán)境部(Environment Department of the World Bank)高級經濟學家。1988年之前,他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經濟學的校友教授(Alumni Professor),在此他教授經濟學20年。他在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獲得學士學位,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巴西塞阿拉大學(University of Ceará)擔任福特基金會訪問教授(Ford Foundation Visiting Professor),曾是耶魯大學的助理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訪問學者以及巴西富布賴特高級講師。他曾服務于眾多環(huán)保組織的董事會,是《生態(tài)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ics)雜志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和副主編。他的研究興趣有經濟發(fā)展、人口、資源、環(huán)境,并在專業(yè)雜志和文集中發(fā)表了一百多篇文章,著述頗豐,其中包括: Toward a Steady State Economy(1973)、 Steady-State Economics(1977,1991)、Valuing the Earth(1993)、 Beyond Growth(1996)和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the Ecology of Economics(1999)。他與神學家約翰·B·科布(John B. Cobb Jr.)合作撰寫的For the Common Good(1989, 1994)獲得了1991年改善世界秩序思想格萊美大獎(Grawemeyer Award for Ideas for Improving World Order)。1996年,他獲得了瑞典榮譽優(yōu)秀民生獎(Sweden's Honorary Right Livelihood Award)以及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的環(huán)境科學喜力獎(Heineken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年,他因在環(huán)境和發(fā)展領域的突出貢獻被授予挪威蘇菲獎(Sophie Prize),2002年,因在穩(wěn)態(tài)經濟方面的工作而獲得意大利共和國總統(tǒng)勛章(Presidency of the Italian Republic)。
喬舒亞·法利,格林內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生物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拉丁美洲研究國際事務碩士;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農業(yè)、資源和管理經濟學博士。在巴西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asília)當研究人員時,他第一次接觸到生態(tài)經濟學的跨學科領域,特別是與赫爾曼·戴利一起共事時。生態(tài)經濟學豐富了他的生物學和國際發(fā)展領域的知識背景,以及他在欠發(fā)達國家工作、學習和旅游的豐富經歷。在康奈爾大學畢業(yè)之后,他花了好幾年時間在澳大利亞遠北昆士蘭(Far North Queensland)的雨林研究中心(Centre for Rainforest Studies)教授生態(tài)經濟學,先是當常駐教師,后來擔任項目主任。他的教學重點是跨學科解決應用性問題,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具體實例,表明未管制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不能有效、合理地配置生態(tài)資源。近四年,他在岡德生態(tài)經濟學研究所(Gund Institute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工作,當研究所還在馬里蘭大學的時候,他擔任執(zhí)行主任,然后擔任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助理研究教授,他現(xiàn)在是社會發(fā)展和應用經濟學系的副教授。他將研究和教學相結合,喜歡與非政府組織、社團組織和地方政府合作,創(chuàng)立跨學科的應用研究班以及生態(tài)經濟學領域的專業(yè)課程。
緒論
第1章 為什么學習經濟學?
1.1 什么是經濟學?
1.2 本書目的
1.3 協(xié)同演化經濟學
從捕獵-采集者到產業(yè)工人
工業(yè)革命
1.4 生態(tài)約束時代
變化的速率
實現(xiàn)期望變化的困難
可持續(xù)規(guī)模和公平分配之間的聯(lián)系
1.5 主要概念
第2章 基本觀點
2.1 整體與部分
2.2 最優(yōu)規(guī)模 緒論
第1章 為什么學習經濟學?
1.1 什么是經濟學?
1.2 本書目的
1.3 協(xié)同演化經濟學
從捕獵-采集者到產業(yè)工人
工業(yè)革命
1.4 生態(tài)約束時代
變化的速率
實現(xiàn)期望變化的困難
可持續(xù)規(guī)模和公平分配之間的聯(lián)系
1.5 主要概念
第2章 基本觀點
2.1 整體與部分
2.2 最優(yōu)規(guī)模
2.3 邊際報酬遞減和不經濟的增長
2.4 范式轉變
循環(huán)流量和線性通量
2.5 薩伊定律:供給創(chuàng)造其自身的需求
2.6 漏出和注入
2.7 線性通量和熱力學
錯置具體感的謬誤
通量的重要性
2.8 主要概念
第3章 目標、手段和政策
3.1 目標和手段:現(xiàn)實的二元論
手段
目標
3.2 政策前提
3.3 決定論和相對論
3.4 目標-手段譜
3.5 整合生態(tài)學和經濟學的三個策略
經濟帝國主義
生態(tài)還原論
穩(wěn)態(tài)子系統(tǒng)
3.6 主要概念
第1篇總結
包含性與支持性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觀
第4章 資源的性質與自然的資源
4.1 一個有限的地球
4.2 熱力學定律
熱力學簡史
熵與生命
熵和經濟學
4.3 存量-流量資源和基金-服務資源
4.4 排他性和競爭性
4.5 支持系統(tǒng)提供的商品和服務
4.6 主要概念
第5章 非生物資源
5.1 化石燃料
5.2 礦物資源
5.3 水資源
5.4 李嘉圖土地
5.5 太陽能
5.6 小結
5.7 主要概念
第6章 生物資源
6.1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6.2 可再生資源
6.3 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
自然資本存量和基金之間的關系
6.4 廢棄物吸收能力
6.5 主要概念
第7章 從空的世界到滿的世界
7.1 化石能源
7.2 礦物資源
7.3 水資源
7.4 可再生資源
7.5 廢棄物吸收能力
7.6 主要概念
第2篇總結
第8章 基礎市場方程
8.1 方程的要素
8.2 市場方程意的含義
8.3 壟斷和基礎市場方程
8.4 非價格調整
8.5 供應和需求
8.6 主要概念
第9章 供應和需求
9.1 曲線的移動和沿曲線移動
9.2 均衡價格和產量,短缺和剩余
9.3 需求彈性和供應彈性
9.4 生產函數(shù)
9.5 效用函數(shù)
9.6 主要概念
第10章 市場失靈
10.1 市場商品的特征
排他性
10.2 競爭性
資源稀缺性和豐富度
排他性、競爭性和擁擠性三者之間的關系
10.3 開放使用資源
10.4 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物品
擁擠的資源:在稀缺的邊緣之上
10.5 純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和稀缺性
公共物品和替代品
公共物品的空間分布
10.6 外部性
10.7 市場缺失
跨期貼現(xiàn)
10.8 本章要點
10.9 主要概念
第11章 市場失靈與非生物資源
11.1 礦物燃料
外部成本
使用者成本
分析中存在的缺陷
11.2 礦物資源
價格能夠反映稀缺性嗎?
11.3 淡水
11.4 李嘉圖土地
11.5 太陽能
11.6 主要概念
第12章 市場失靈與生物資源
12.1 可再生資源存量和流量
年利潤最大化
利潤可以投資時的利潤最大化收獲量:凈現(xiàn)值
12.2 可再生資源基金和服務
可再生資源的自然紅利
12.3 廢棄物吸收能力
12.4 生物和非生物資源:整體系統(tǒng)
12.5 主要概念
第13章 人類行為與經濟學
13.1 消費和福利
消費是通向幸福的路徑嗎?
幸福的源泉
13.2 理性
13.3 自利
13.4 實驗證據(jù)
貨幣和激勵在合作行為中的作用
13.5 人類行為譜
13.6 人類行為的新模型
13.7 主要概念
第3篇總結
宏觀經濟學
第14章 宏觀經濟概念:GNP和福利
14.1 一次苦惱的結合
14.2 國民生產總值
GNP和總福利
防護性支出和自然資本消耗
14.3 可持續(xù)收入
作為成本的GNP
14.4 福利的替代指標:MEW、ISEW和GPI
14.5 非以消費為基礎的福利指標
人類需求與福利
客觀指標
使人類需求評價成為衡量福利的一個指標
14.6 主要概念
第15章 貨幣
15.1 虛擬財富
15.2 鑄幣稅
15.3 部分準備金制度
15.4 貨幣作為一種公共物品
15.5 貨幣與熱力學
15.6 主要概念
第16章 分配
16.1 帕累托最優(yōu)
16.2 收入與財富的分配
16.3 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和個人分配
16.4 測量分配
16.5 分配對社會和健康的影響
16.6 財富的代際分配
生態(tài)經濟學的規(guī)范途徑
新古典經濟學的"實證"途徑
重新審視貼現(xiàn)問題
16.7 主要概念
第17章 IS-LM模型
17.1 IS:實體部門
17.2 LM:金融部門
17.3 IS和LM的結合
17.4 IS和LM的外生變化
17.5 IS-LM曲線和貨幣與金融政策
通貨膨脹和反通貨膨脹
失業(yè)
政策對規(guī)模、分配和配置的影響
宏觀配置
17.6 真實世界的IS-LM曲線
17.7 使IS-LM適用于生態(tài)經濟學
17.8 主要概念
第4篇總結
國際貿易
第18章 國際貿易
18.1 經典理論:比較優(yōu)勢
18.2 理論中的一些細小問題
18.3 資本流動性和比較優(yōu)勢
18.4 絕對優(yōu)勢
18.5 全球化與國際化
18.6 布雷頓森林體系
18.7 世界貿易組織
18.8 本章要點
18.9 主要概念
第19章 全球化
19.1 有效配置
完全競爭與跨國公司
專利與壟斷
使成本外部化
降低標準的競爭
專業(yè)化和福利減少
19.2 可持續(xù)規(guī)模
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眼不見、心不煩
貿易對規(guī)模的積極影響
19.3 公平分配
絕對劣勢
降低標準的競爭和勞動力
食品安全以及農業(yè)自由貿易
19.4 小結
19.5 主要概念
第20章 金融全球化
20.1 收支平衡
20.2 匯率體系
20.3 關于經濟穩(wěn)定性的理論
20.4 全球性金融自由化
20.5 金融危機的起源
20.6 金融危機的生態(tài)經濟學解釋
20.7 金融與分配
20.8 關于全球金融危機,應該做些什么?
20.9 主要概念
第5篇總結
政策
第21章 政策設計的一般原則
21.1 六條設計原則
1.經濟政策總有一個以上的目標,每個獨立的政策目標都需要一個 獨立的政策工具
2.政策應努力以犧牲最小的微觀層面的自由和可變性來達到必要程 度的宏觀調控
3.在處理生物物理環(huán)境問題時,政策應該預留一定的誤差空間
4.政策必須認識到,我們總是起始于歷史給定的初始條件
5.政策必須能夠適應變化的情況
6.政策制定單元的范圍必須與政策處理問題的起因和影響的范圍一致
21.2 首先采取什么政策?
21.3 控制通量
21.4 作為政策變量的價格與數(shù)量
21.5 源和匯
21.6 政策和產權
21.7 主要概念
第22章 可持續(xù)規(guī)模
22.1 直接管制
22.2 庇古稅
22.3 庇古補貼
22.4 總量管制與貿易機制
可交易許可證和更短的捕撈期
22.5 政策實踐
22.6 主要概念
第23章 公平分配
23.1 收入和財富最高限額
23.2 最低收入
23.3 生產要素回報的分配
資本回報的分配
自然資本回報的分配
23.4 附加政策
23.5 主要概念
第24章 有效配置
24.1 非市場商品和服務的定價及價值評估
重新計算邊際價值
不確定性、無知性和不熟悉
時間、分配和評價
市場價值與非市場價值
24.2 宏觀配置
不對稱信息流
非市場商品補貼
利用鑄幣稅
24.3 非市場商品的空間含義
國際政策
24.4 重新定義效率
24.5 主要概念
展望
詞匯表
建議閱讀書目
第1篇:生態(tài)經濟學緒論
第2篇:包含性和支持性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觀
第3篇:微觀經濟學
第4篇:宏觀經濟學
第5篇:國際貿易
第6篇:政策
索引
譯后記
生態(tài)經濟學與傳統(tǒng)新古典經濟學共享許多概念。例如,二者均把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概念當作基礎,都把機會成本定義為:當你選擇做某種事情的時候,你不得不犧牲的最好選擇。但是,生態(tài)經濟學的起點與傳統(tǒng)新古典經濟學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在究竟如何看待世界存在的方式這個核心問題上存在不同理解。也就是說,傳統(tǒng)經濟學把經濟(即整個宏觀經濟)看作一個整體。在某種程度上,大自然和環(huán)境都得到了考慮,但它們都只被認為是宏觀經濟的部分或者部門,如森林、水 產、草地、礦井、水井、生態(tài)旅游點,等等。相反,生態(tài)經濟學則把宏觀經濟看作一個更大的包含性和支持性整體的組成部分,這個整體就是地球、大氣層及其生態(tài)系統(tǒng)。經濟被看作這個更大的“地球系統(tǒng)”的一個開放子系統(tǒng)。這個更大的系統(tǒng)盡管對太陽能是開放的,但它仍然是有限的、不增長的,而且在物質方面是封閉的。 理解開放系統(tǒng)、封閉系統(tǒng)和孤立系統(tǒng)的區(qū)別很重要。 開放系統(tǒng)(open system)既可以輸入和輸出物質,也可以輸入和輸出能量,經濟便是這樣一個系統(tǒng); 封閉系統(tǒng) (closed system)則只輸入和輸出能量,物質只在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但不能流經它而輸出到系統(tǒng)之外。地球近似于這樣一個封閉系統(tǒng); 孤立系統(tǒng) (isolated system)則是指沒有能量和物質輸入和輸出的系統(tǒng)。很難想出一個孤立系統(tǒng)的例子,或許可以將整個宇宙看作一個孤立系統(tǒng)。之所以說地球近似于一個封閉系統(tǒng),因為它與外太空交換的物質很少,譬如:偶爾有些流星進入,火箭偶爾飛出去再也不回來;國家大教堂(National Cothedral)的彩色玻璃窗戶里就有一塊月球巖石。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候,物質交換會比較大,但是到目前為止,它仍然可以忽略不計。不過,確實存在大量的能量流量或通量,它們以太陽光的形式輸入,又以熱輻射的形式輸出。和生態(tài)系統(tǒng)一樣,這種通量也是有限的,而且是不增長的。對于地球而言,基本的法則就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huán)。我們現(xiàn)在論述整體和部分的問題。整體和部分為什么如此重要? 因為如果經濟是一個整體,那么它便可以無限制地擴大。它不會替換任何東西,因此也不會產生機會成本,即不會因宏觀經濟向無人空間物理性地擴張而放棄任何東西。但是,如果宏觀經濟是一個部分,那么它的物理性增長就會對有限而不增長的整體的其他部分產生侵占,因而迫使我們犧牲某些東西,即經濟學家所稱的機會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選擇擴大經濟,那么,作為這種擴張的結果,最終所犧牲的自然空間或功能就是機會成本。關鍵點在于增長是有成本的。增長不是免費的,因為我們不是在一個虛無的世界里擴張。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并不是一個虛無世界,它是持續(xù)維持我們生命的包裹體。因此很容易理解,在達到某種程度時,宏觀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對我們所產生的成本可能就會超過它產生的價值。我們把這種增長稱為不經濟的增長 (uneconomic growth)。這將導致我們認識到另外一點,這一點對生態(tài)經濟學而言是根本的,而且也是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經濟學的關鍵點:增長既可以是經濟的,也可以是不經濟的。宏觀經濟相對于生態(tài)系統(tǒng)而言,存在一個最優(yōu)規(guī)模的問題。
……